白永军:昔日残疾贫困户 如今致富领头人
?●白永军在大棚内打掐黄瓜
本报记者 思博海 通讯员 郝莉萍
站在自家宽敞明亮的新房阳台上,屋外的阳光洒进来,白永军高兴得合不拢嘴。
白永军是安塞区砖窑湾镇苗店村新庄后组村民,今年48岁,家中四口人,膝下一儿一女。
2013年以前的白永军生活得很幸福:可以自给自足,儿女活泼可爱,日子过得和谐美满。
那一年,他率先建起大棚种植西红柿,140多米的五星大棚,满棚成熟的西红柿是白永军给幸福生活的答卷。
2013年那场连续特大暴雨,致使千百房屋倒塌,白永军的3孔窑洞变形、大棚受创,西红柿也卖不出去了。
心系大棚的白永军和妻子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将大棚的帘子卷起又放下。
灾难的来临总是猝不及防。在他们又一次卷帘时,白永军的妻子不慎滑落摔倒,眼看就要掉下大棚高墙,白永军想要将她拉回,却没有拉住,二人双双掉下大棚。白永军左胳膊、右腿摔伤,妻子落下重度残疾。
黑暗瞬间笼罩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妻子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白永军拖着半身残疾勉强照顾妻子。
但是妻子伤势太重,吃喝拉撒全部需要有人伺候,白永军陷入惆怅之中。
眼见着家中遭此变故,刚上高中、本来学习优秀的大儿子毅然放弃学业,回到家中,承担起照顾父母和幼小妹妹的责任。
瘫痪在床的妻子、辍学在家的儿子、年龄尚小的女儿,因为看病就医,白永军家债台高筑。这样的光景,像无形的大山压得白永军喘不过气来。
就在白永军一筹莫展之际,砖窑湾镇政府知晓了他家遭遇的变故,通过识别认定,将白永军一家列为贫困户。
包扶干部孙玉华通过积极协调,帮助白永军享受到了慢性病补助等扶贫政策,并鼓励他们安心养病。镇政府还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扶贫和产业帮扶措施。
经过大半年的看病休养,2014年,白永军的身体有了好转,但因为他把所有钱都花在妻子治疗上,自己舍不得花钱做手术,落下了终生残疾,左胳膊至今只能轻抬,拿不了东西,右腿也不能正常行走。
砖窑湾政府考虑到他家情况的特殊性,对白永军家的大棚进行修整,种上西红柿,送来地膜,并将1万元产业补助资金送到白永军手上。包扶干部孙玉华更是多次联系蔬菜技术员到白永军的大棚给予技术培训和指导。
有了镇政府的关心支持,有了包扶干部的倾力帮助,白永军垮掉的信心又回来了。
为了发展好大棚产业,白永军一头扎进大棚,按时施肥、打掐、浇水。经过白永军的精心种植,大棚西红柿的长势良好,一经上市,很快就被批发商抢购一空。
那一年,西红柿收入5万多元,辛苦劳累换来丰硕成果,坚强的白永军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经过不断摸索,白永军的种植经验和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有了明显好转。一年下来,除支付全家的生活开销外,还能剩余一部分钱用以还账。
“借别人几年的钱,长余一点就赶快还,时间长了不好意思,人家也要生活。”憨厚的白永军说。
去年,白永军通过移民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
“我做梦也想不到,这辈子还有机会住进楼房,要不是政府和包扶干部的帮忙,我们一家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真的很感谢政府和所有帮助过我的好人。”白永军感慨地说。
“两个残疾人都能把光景过好,我们也能。”在采访中,不少村民们说。
砖窑湾镇党委书记高录元说:“白永军的致富故事激发了当地村民的奋斗热情,在白永军带头种植弓棚脱贫故事的激励下,很多村民积极踊跃参与拱棚种植。相信有这样的带头致富人,苗店村的小康生活一定会提早实现。”
新闻推荐
安塞区白坪街道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光伏发电马上投用 新建拱棚成为风景
本报讯(记者刘小艳通讯员李强郝咪咪)5月的阳光温暖而灿烂,安塞区白坪街道办大西洼村村民的脸上挂着微笑,50座新建拱棚整整齐...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