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来的幸福新生活 安塞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见闻

延安日报 2019-01-31 12:08 大字

本报记者 方大燕 思博海 乔建虎

开栏语

临近春节,辛苦一年的收成如何?年茶饭准备好了吗?新搬迁的房子住上暖和吧?陕北大秧歌今年还扭吗?来年有什么新打算?过年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吗?……本报自今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陆续刊发记者深入基层采写的“沾泥土、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在城市社区、在田间地头、在厂矿企业、在春运路上……记者将围绕过年话题,深入基层,对话群众,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以记者的镜头和笔触,展现延安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普通百姓的期盼和梦想,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

“人老几辈都没住过楼房,今年不仅住进了新楼房,还成了‘上班族’。”1月21日,记者来到安塞区马丕亮的家中采访,虽然已经搬进新家一个月了,60岁的马丕亮一讲到他的新家,眉眼之间仍是抑制不住的喜悦。他的新家,就在安塞区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安置点白坪惠泽园小区。

“这两室两厅一卫的房子我只花了一万元,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都装修好了,我儿子和儿媳妇添置了些家具,花了2万多元……”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去年才脱贫的马丕亮有说不完的话。

老马以前住在沿河湾镇沿河湾村的土窑洞里。2013年,一场大雨将他的房屋冲塌了,他只能借村里其他村民闲置的房子住,儿子儿媳妇因为孩子上学也只能租房子在镇上住,一家人在一起过年特别拥挤,很不容易。

攒钱盖房子成为老马一家的头等大事。但上了年纪的老马实在干不动工地上的活,就想着在家养牛,因为资金有限,老马一开始只养了4头。这几头牛成了老马买房的希望,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老马发现自己的精力已经无法好好照料这几头牛了。正当他心灰意冷时,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让老马重新燃起了希望。

在政策的响应下,老马住进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楼房。更值得高兴的是,老马还成了小区里的一名保安,成了“上班族”。

同样享受到这样福利的还有2018年脱贫的建华寺镇曹河村的村民李雪梅。

“以前在村上的土窑洞里住,娃娃上学、看病都不方便,现在从家到学校、医院、超市,只要十几分钟。”李雪梅说,在老家因为要照顾两个小孩,不能出去工作,现在在这里当保洁员,既能照顾娃娃还能赚工资,贴补家用。

李雪梅家有两个孩子,她没有工作,丈夫一人在外打工,每月能赚3000多元维持生活。2013年,刚出生的小儿子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肾积水,让本就贫困的一家人雪上加霜。为了给孩子治好病,她和丈夫想尽办法一边奔波赚钱,一边照料孩子。

正当一家人觉得生活无望时,镇政府工作人员打电话向他们征求搬迁意见,她和丈夫马上答应了。就这样,夫妇二人带着两个孩子从村里的土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火红的灯笼挂起来、好看的窗花贴起来、香喷喷的年茶饭做起来……这几天,惠泽园小区内年味儿越来越浓,住进新房的群众因为都很熟悉,快过年了,大家相互走动,拉拉家常,带点自己炸的油糕、油馍馍给邻居尝尝,小区里好不热闹。

“我想把我的保洁工作干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健康长大”“我想开间门面做点小生意”“我就想多学习技术,把苹果种好”……对于新的一年,惠泽园小区的居民充满期待。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安塞区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对象2407户8146人住房全部分配到户,全部达到入住条件并交钥匙到户。

安塞区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志宏介绍,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他们通过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公益性岗位、商业门面房、劳务就业、产业园区安排一批等办法,同步跟进产业就业措施,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目前,搬迁户发展农业长效产业1337户,社区工厂就业和外出务工1118人,公益岗位就业141人,光伏扶贫和参加合作社入股643户。

新闻推荐

每笔业务平均用时不到3分钟 安塞区税务局自助办税厅极大方便了纳税人

本报讯(通讯员张丹)为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和获得感,国家税务总局延安市安塞区税务局建成了自助办税服务...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