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这村里的人!” 记安塞区砖窑湾镇砖窑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惠

延安日报 2018-11-14 14:51 大字

通讯员马志青本报记者朱佳雨“李书记,家里饭熟了,进来吃点再忙。”“李书记,我家大棚菜上又生虫子了,麻烦悄赶紧给我们请个技术员。”……

记者随李惠在安塞区砖窑湾镇砖窑湾村里调研,随处都能遇到村民们热情的招呼声。他也对这个村的情况了然于胸,老孙家无儿无女、老李家因残致贫、韩家因学致贫……对村里每户人家的情况他都能脱口而出。

“真是要感谢李书记,自打他来了以后,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家家户户发展起了产业,光景也一天天好了起来……”砖窑湾村的乡亲们对村里变化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30岁的李惠是砖窑湾镇政府的一名干部,2017年6月,他被区委组织部选派为砖窑湾村第一书记。自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李惠就一直在包抓砖窑湾村的工作,村民看到李惠任第一书记后都高兴地说:“李惠这个后生虽然年轻,但他办事干脆利落,我们有困难了,动动嘴,他就忙着帮我们跑腿,他早就是我们村的一分子了!”

群众动嘴 干部跑腿

砖窑湾村是一个合并村,合并初期,由于村组过多,矛盾纠纷频发,村上工作无法及时开展。在李惠的主持下,将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负责任、有担当的侯文军选为村支部书记。班子建成后,他立即着手明确班子成员分工,细化工作内容,确保各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

为了解决部分党员党性不高的问题,李惠还组织全体在家党员到张思德纪念地、枣园革命旧址参观学习,缅怀先烈,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提高广大党员为民服务、为民办事的意识。老党员高万升激动地说:“当了这么多年党员了,今天终于来看了回咱的革命旧址。”为了切实方便办事群众,让群众少走冤枉路,少受冤枉罪,支部严格落实村干部值班、代办制度,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村主任实行无假日坐班代办制度,确保群众办事时刻有人办理,于此同时对全村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进行造册登记管理,村“三委”班子成员进行一对一上门包办服务,采取一周打一次电话,一月上门对接一次服务事项,群众需要办事,只要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服务,上门代办,真正意义上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因户制宜 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砖窑湾村是川道村,镇政府所在地,全村有贫困户70户200人,因村上交通便利,村里农民都愿意做点小生意,没人愿意务农,村上好多地都荒废了。

如何让村民富起来,将村中荒废的土地再次利用起来,这是李惠一直想谋划解决的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惠苦思冥想,决定因人制宜、因户制宜,实现产业全覆盖。

为解决村中无劳动能力、发展产业信心不足的群众贫困问题,今年入春以来,李惠多次聘请果树技术员上山选择地块,与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通过多方面协调,挨个做群众思想工作,将村中长期荒弃的土地流转了160亩新建为果园,作为村合作社集体经济资产,将李向琴等16户无力发展长效产业的贫困户吸纳进合作社,把区有关部门、镇政府、包扶单位提供的扶贫资金作为16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基本股金。合作社代管果园至2020年后,按照人均2亩的规模归还贫困户果园,若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可自行发展,无发展意愿的合作社可继续代管,贫困户按自有果园规模付给合作社一定的管理费用。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16户47人共拥有果园94亩,其余66亩果园作为村集体预留土地,确保村中返贫或者无长效产业的群众随时能够被吸纳进合作社,确保到2020年砖窑湾村实现产业全覆盖,达到永久脱贫。

为解决因家中有病人需要照顾而不能远离砖窑湾的群众,利用包扶单位安塞公路段的行业优势,李惠多次找到包扶单位,找分管领导协调,最终包扶单位与谢喜军等六户贫困户签订长期劳务合同,在303沿线公路务工,这样既解决了群众照顾家人的需要,又大大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今年66岁的老汉姚守忠激动地说:“要是没有包扶单位,没有李书记的协调,我真不知道自己今年该咋样生活。”

为解决家中无劳动力的贫困户的问题,李惠根据区相关扶贫政策,鼓励群众发展棚栽业、养殖业,缺劳力的,李惠就自己帮忙;缺技术的,李惠就聘请技术员上门指导;缺资金的,李惠就全程帮助办理扶贫贷款。

“多亏了镇政府还有李书记的帮助,要不然,真不知道我家的光景该咋维持了。”安明芳激动地说。安明芳和丈夫均是残疾人,二人靠偷偷放羊维持生计。后来在区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李惠多次上门劝导,安明芳终于将家中的羊全部卖掉,在村里购买了一座大棚,开始发展棚栽业。初期,因缺乏技术,家中劳动力有限,棚中蔬菜长势远远不如村中别的菜农,李惠就亲自帮他们翻地、施肥,并多次带技术员进棚指导种植技术。

现在安明芳一家人均收入已将近万元,家中的光景过得红红火火。

看到安明芳一家人自从种大棚后光景的变化,村中好多农民都找到李惠,说自己也想种大棚,可是,村中现有的58座五代大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种植需求。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惠向镇政府请示,当即邀请镇蔬菜技术员出去选择地块,地块选好之后,也是状况百出,“张家”的玉米青苗不让推,“王家”的地不愿意让建大棚,“李家”押金交了又不愿意种大棚了……针对这些情况,李惠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村里35棚大棚已全部落实到户了,现在农民建棚也是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经过李惠的努力,现在砖窑湾村中所有想种大棚的农民都有大棚可种了,砖窑湾村所有在家的村民基本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这几年,因为有了李惠的辛勤工作,砖窑湾村村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有信心。现在,村民有难事、急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惠,有烦心事也会向他倾诉,村民们早已把他当成村里的人了,李惠也经常说:“我就是这村里的人!”

新闻推荐

安塞 挖掘民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王婕妤通讯员常海浪苏朋安塞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在这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几乎人人都会打腰鼓,人人都能唱民歌。...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