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 挖掘民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陕西日报 2018-10-30 06:50 大字

本报记者王婕妤通讯员常海浪苏朋

安塞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在这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几乎人人都会打腰鼓,人人都能唱民歌。随着安塞腰鼓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腰鼓爱好者慕名来到延安市安塞区参观体验。

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实现脱贫?2018年,安塞区开始建设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西营“信天游”民歌大舞台和魏塔“东方毕加索”写生基地等3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村,集中吸纳了一大批拥有民俗文化技能的贫困群众。为了进一步加快脱贫步伐,今年上半年,安塞区共培训专业腰鼓手5000名以上。这些腰鼓手参加冯家营腰鼓文化表演及安塞区政府组织的其他对外表演活动,人均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而通过就业服务中心考核获得教练资格的腰鼓手,人均月收入则达到6000元以上。

安塞区白坪街道郭家峁村贫困户张亚飞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但收入一直不高。“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我就只能靠打零工维生。”张亚飞说,“常常是干完一个活儿,还不知道下个活儿在哪。收入不稳定,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

其实张亚飞并非没有技能。他从小就开始打腰鼓,在村上很有名气。今年年初,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举办民俗文化技能培训班。工作人员主动找到张亚飞,向他详细介绍了腰鼓技能免费培训政策并邀请他参加培训。“我本来就会打腰鼓,有一点底子。通过培训,我可以学到更专业的打腰鼓技能,还能成为教练,教更多学员。”张亚飞说。在培训过程中,张亚飞表现突出,很快通过了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的考核,并获得教练资格。现在,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的舞台上参加演出,白天则指导学员打腰鼓,每月收入达到6000多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将经过培训的大部分贫困群众安排到安塞区各个乡镇(街道)演出,实现从培训到就业再到脱贫的“一条龙”服务。

“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大型活动中都会有腰鼓表演,腰鼓已经成为安塞的文化名片。我们的鼓手基本都是安塞当地的贫困群众,他们常说,代表家乡参与表演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安塞腰鼓协会会长刘占明告诉记者。

据了解,不只是腰鼓,安塞剪纸、民歌等民间文化艺术正在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被大众熟知和喜爱,同时为安塞群众提供了增收的途径。针对这一情况,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免费开办了民歌、剪纸、农民画和陕北说书等多种民俗文化技能培训班,重点招收贫困群众,成功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民间艺术助推乡村旅游

在陕西延安安塞区西营村,艺人进行说书表演。陕西延安安塞区是中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集中、...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