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张莲莲种树记系列报道之三

延安日报 2018-07-12 16:21 大字

●张莲莲夫妇为果树拉枝

本报记者 叶四青 实习生 延媛

张莲莲家住在安塞区金明街道办雷塔村的半山腰上。在她的家门口,一条道路通往山头。山头上,有张莲莲的百亩果园,包括苹果树、梨树、杏树、核桃树等经济林,林下还饲养着2万余只“小黄鸡”。这条道路还通往村头和县城,张莲莲家的水果、鸡以及其他农产品,就顺着这条路销往西安等地的40多家超市。

“小黄鸡”是张莲莲对现在养殖的北京油鸡的称呼。这种鸡毛色黄,长有凤头、毛腿、胡子嘴。“小黄鸡”养殖基地目前属张莲莲的大儿子王军所有,平时都由张莲莲夫妇帮忙打理。养殖基地位于经济林和刺槐林中间的一处空地上,公鸡和母鸡分两处饲养:公鸡的鸡舍在离自家的果园和刺槐林不远的上方;母鸡的鸡舍则在距离菜园不远的下方。“我菜园里的菜,都是给鸡吃的。”张莲莲说,现在各种蔬菜长势正好。

3年前,王军开始养鸡,“小黄鸡”个头小,适合散养,且肉质鲜美,逐渐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记者采访时正值正午时分,一棵棵果树和刺槐下,围满了前来纳凉的“小黄鸡”。

1995年,张莲莲向村集体承包了这100亩山地,承包期为50年。由于丈夫王耀武是个木匠,干活儿需要木材,1981年,张莲莲全家开始种植刺槐。为了种好树,他们付出了不少心血。上世纪90年代初,夫妇俩种了10来年的第一茬刺槐树,大多都已经有了比碗口还粗的树干。由于长势好,吸引了不少木材采购商的注意。那时候,即使是自己种的刺槐,买卖木材也需要经过市县林业部门的批准。张莲莲夫妇俩一商量,决定先办出400方木材的采伐许可证再卖。

采伐许可证办好了,但当木材采购商拿着尺子和油漆,来测量和划定需要购买的刺槐时,张莲莲又舍不得了。“这些树是我们一棵棵栽上去的,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亲。现在要砍掉卖给别人,我实在是心疼!”虽然难舍,但迫于要维持全家生计,最后,夫妇俩还是忍痛卖掉了200方的木材。在给砍掉的刺槐旁补种了新树苗后,张莲莲夫妇暗暗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卖了!”之后,他们有了种果树的想法。

从1996年起,张莲莲开始种植果树。和种植刺槐相比,果树更“娇气”一些。要让果实长得又大又甜,再卖上好价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刚开始种果树的时候,就要把肥料施够、把水浇透。由于丈夫是木匠,常年在外打工,这些活儿都落在了张莲莲的身上。

为了给果树浇足水,张莲莲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一定要担够40担水。她拿起扁担,挑起两只铁桶,来回奔波于山下的山泉和山坡上的果园之间。一次次走下山去,又一次次把水从山底挑上来,然后一桶桶地浇到刚栽好树苗的树坑里,这一坚持就是两年。直到后来安装了抽水设备,张莲莲这才不用自己担水浇树了。

付出终有回报。经过精心打理过的果树硕果累累。当果园的水果进入盛果期时,张莲莲每年的收入有20万元。近几年,果树进入衰老期后,张莲莲的儿子创办了生态农场,发展了林下养鸡产业。如今,农场年出栏土鸡3万多只,年销售额达325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这片林子,啥也养不起来。”张莲莲说。

依靠绿水青山富起来的张莲莲心里始终装着乡亲。2007年,张莲莲出资5万元改善了东营小学的教学设施;她的生态农场自创办以来,累计用工350人以上,其中60%为本村和附近年纪较大、没有专业技术的农民。同时,每逢过年过节,她还给村里48户贫困家庭送鸡和鸡蛋。

如今,张莲莲的生活好了,但她还是一刻也闲不住。她坚信,“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新闻推荐

抢工期 建“景点” 换新颜 —安塞区高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纪实

通讯员高冬妮本报记者朱佳雨“城里的夜景真不错,灯火辉煌。”6月17日夜,准备返回延安的李明明驾车驶出安塞南高速路口时,不...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