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种树 这件事她坚持了37年 昔日荒山变林海

华商报 2018-07-05 03:10 大字

『树痴』张莲37年种起来的林海

上世纪90年代,张莲莲开始种植经济林,当时这里还是连片的荒山。如今,身后的荒山披上了绿衣

张莲莲获得的荣誉证书

林子里散养的“莲花鸡”

在陕北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1750亩林地在如今的绿色版图上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安塞这片林子的背后,却是一家人37年不懈的坚持与守护。1981年开始,29岁的张莲莲,因为父亲的一句叮嘱,除了农忙,她每天重复着上山种树这么一件事。如今,斗转星移,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坡变成了绿油油的青山林。

“穷的吃不上饭,就去山上种树”

6月26日,正值盛夏酷暑,炎热难耐,66岁的张莲莲却闲不住,头顶着大太阳,执意要上山去看看林子里那些散养的鸡,“担心鸡跑到村民地里,糟蹋庄稼”。回想起37年前决定上山植树的经历,张莲莲告诉华商报记者,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句叮嘱。

1968年,年仅16岁的张莲莲嫁到了安塞区雷坪塔村,村里仅有20多户100来口人,那时候的村庄,被连片裸露的黄土包围着。提起当时的生活,张莲莲忍不住感慨:“太穷了,一家人吃完上顿没下顿,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张莲莲的父亲张静当时在延安地区林业系统工作,看到大女儿日子过得如此恓惶,就叮嘱她,要是实在穷的过不下去,就上山去种树,一定会过上好光景。

为什么会听从父亲的叮嘱去种树?张莲莲坦言,虽然当时并不能完全明白父亲的用意,但祖祖辈辈都在这荒山上种地却吃不饱肚子,还不如改变一下换个活法,最起码种起来的树绿油油的好看。另外,丈夫王耀武是个木匠,干活也需要些木材。

怀着这样朴素的愿望,张莲莲带着全家人开始上山种树了。张莲莲个头不高,十分清瘦,但却有着陕北婆姨吃苦耐劳的拼劲。她还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仅保留一点口粮田后,把自家30亩耕地置换成数百亩荒坡地,扛起锄头就上了山。从此,除去农忙时节,张莲莲基本都在山上种树,这片荒山坡上到处都是她的足迹。

“每年春秋是种树的最佳季节,春天种完树,就该种庄稼了。到了秋天,庄稼一收完,又开始种树,一年一年就这样重复着过来了。”因为很多荒山离家比较远,仅路上就要花去一个小时的时间,为了不耽误,张莲莲和丈夫经常背着干粮去山上种树,中午将就着吃一口。“早上天不亮就出门了,晚上地里啥都看不见了才摸黑回家。”回忆起当年的种树经历,张莲莲觉得虽然累,但是心里有劲,所以并不觉得辛苦。

困难重重 没能阻挡她追求绿色的痴心

农民一年种庄稼都吃不饱饭,却还要上山去种树,街坊四邻都觉得张莲莲疯了,放着好地不种却在山地上种树,但众人的质疑并没有打消她坚持种树的念头。

种树看似简单,但是要在干旱的陕北保持成活率却困难重重。张莲莲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树苗。“那个时候树苗都是要凭票才能买到,后来想了很多办法买到树苗,但却因为路途遥远,种上后成活率都不太高。”为了解决树苗问题,张莲莲开始自己动手育苗,还将育好的幼苗分给村民们去种植。

在退耕还林以前,陕北地区的放牧现象十分普遍,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养羊来增加收入。刚种上的幼苗才开始生长,就会被羊群啃得光秃秃,甚至有的幼苗直接被啃掉树皮,无法成活。那时候,丈夫王耀武心里也打了退堂鼓,劝妻子放弃。但倔强的张莲莲第二天又扛着锄头上了山,偏要种成个模样来给大家看。“荒山上羊群可以随意放,但是种上庄稼他们就不敢放牧了。所以,我就在种树的荒山坡上开始种庄稼,土豆、糜子、大豆等都种过,这才解决了幼苗被羊群破坏的问题。”张莲莲回忆,因为荒山都比较陡,种庄稼吃了不少苦。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张莲莲都凭着一股子倔劲坚持下来了。“常年挥锄头让我妈的手心被反复磨破。她缝个布溜子套在手上也不顶事,常常刚长出嫩皮就被磨得血肉模糊。”张莲莲的长子王军说。因为常年在陡坡上跪在地上种树,张莲莲的膝盖严重受损。但即便这样,也没有阻挡张莲莲追求绿色的痴心,直到现在,她的大部分精力,还系在山上的那些树上。

靠植树造林 一定能过上好光景

37年,张莲莲一家人植树20余万棵,造林1750亩,让曾经满目苍凉、尘土飞扬的黄土坡,变成了密不分株的青山地。如今,那些栽植的幼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最粗的需要两人合抱才能抱的过来。

山坡绿了,生态好了,但是靠植树造林真的能过上好光景吗?张莲莲也用37年的实际行动回答了充满疑惑的乡亲们。

张莲莲植树造林第一笔也是唯一一笔直接收入,是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的。当时山西的一家煤矿要一批木材,因为要的数量大而且质量高,考察了几家都不理想,最后到张莲莲的林场当即确定下来。“他们要用木材做支柱,对木材的直径和笔直程度都有严格的要求,我向主管部门申请了400方的伐木证。”张莲莲回忆,为了让乡亲们也能享受到种树的好处,她将村民们房前院后的树也收购,自己垫付伐木以及装运的成本。当年,跟着张莲莲一起卖树的村民们都过了个好年,而没有树可卖的村民年景就比较艰难。自此以后,村民们对张莲莲种树的看法才有了改观,种树也逐渐有了积极性。

“只伐了200多方就停下来了,当时煤矿要求按协议完成400方木材,我就谎称剩下的树都达不到要求。”张莲莲说,这些树都是自己亲手栽种,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都舍不得。也是从那以后,张莲莲再也没有伐过树。

全村95%荒地种上树人均收入达1.13万元

1995年,张莲莲又承包了村里上百亩土地,种植苹果树、桃树和杏树等经济林。两口子带着儿女起早贪黑开路打坝、修蓄水池、铺设管道,既满足了果树灌溉需要,也让全村人吃上了甘甜的泉水。果园进入盛果期,一年最好时收入就有20余万元。

2001年4月,张莲莲因造林有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随后,她在担任雷坪塔村生产队队长期间,积极号召大家退耕还林。在张莲莲的努力下,村里的路通了,电通了,自来水通了,小学维修好了。“既然大家推举我,我就要为村里谋些实事、好事。”

据雷坪塔村党支部书记瓮殿龙介绍,在国家启动退耕还林政策后,张莲莲免费向全村人赠送种苗,为了让乡亲们种的树能顺利通过验收,张莲莲看见有空地就补种,比主人家还上心。时至今日,全村95%的荒地都种上了树,村里发展起6000多亩经济林,人均收入达1.13万元。

如何利用土地做文章增收,这是农民要面对的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从2015年起,王军子承母业,在千亩林地里创办生态农场发展林下养鸡。如今,农场年出栏土鸡3万余只,向西安等地40多家超市供货,以张莲莲名字命名的“莲花鸡”品牌也逐渐在当地打出名堂,土鸡蛋备受市场青睐。

“如果没有这片林子,鸡就养不起来。”富起来的张莲莲一家人也没有忘记乡亲们。自创办以来,生态农场累计用工350人以上,其中90%为本村和周边村民。最近,王军还盘算着,将土鸡分给贫困户喂养,由农场统一收购,预计能带动周边45户贫困户脱贫。

“做什么事都不容易,需要的是坚持”

每天重复着种树这些简单的事情,枯燥又疲劳,为什么还能坚持37年之久?在张莲莲看来,却是乐在其中。看着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光秃秃的荒山坡被绿茵掩映,张莲莲打心眼里高兴。

长子王军告诉记者,家里几乎所有人都被母亲拉到山上种过树。“我还记得早些年间和我妈到山上去种树,一锄头挖出来个旱蛤蟆,吓得我浑身发抖。”回忆起上山种树的点点滴滴,大儿媳李红卫也打开了话匣子。

夏日的中午,只身穿梭在雷坪塔村的这片林子里,凉风阵阵,十分惬意。散养的鸡群在林子里悠闲地来回觅食,鸣叫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6月26日中午,记者在准备上山时,遇到了准备去山里查看散养鸡的张莲莲,清瘦、干练、直爽,这是张莲莲给人的第一印象。

儿媳埋怨她大中午的为啥不在家休息,张莲莲却乐呵呵地说:“闲不住,还不如到山里来转转。”张莲莲要转的地方,可不是什么上山的大路,而是林地和村民庄稼地的分界,坡度高不说,还布满了杂草,但上山的时候,张莲莲却一路领先,遇到有跑出来的散养鸡就赶回去,体力让人惊叹。“天天在山里转,习惯了,这里的地形我比你们熟悉。”林子里的树是什么时候栽植的,树种有哪些特性,喜温还是喜凉,张莲莲都能如数家珍。

采访的最后,张莲莲告诉记者:“我想把这片林子里养出来的生态鸡,送到北京让中央的领导尝尝,这就是退耕还林政策的成效,也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益。希望这项政策能继续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从中受益。”

如今,66岁的张莲莲每天仍坚持上山劳动,见到有空地就补种树苗,看到树有什么问题就及时管理。

每当置身于连片的绿荫中,张莲莲饱经风霜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行走其间,她爬山的速度要比年轻人还要快。“每天爬山习惯了,这里的地形我熟悉。”每当人夸赞她身体硬朗时,张莲莲都乐呵呵地回复到。

就像当初坚定地遵循父亲的叮嘱一样,张莲莲也把“植树造林一定能过上好光景”当做家训,时时刻刻告诫着子孙后代要守护好这片绿色。华商报记者 贺秋平 文/图

新闻推荐

曹振宇主持召开王瑶水库库区移民搬迁有关方案讨论会

张觊宁记者郑玮为了进一步加强王瑶水库水源地环境保护,全面消除库区环境污染隐患,妥善安置水源保护区群众。6月17日上午,安...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