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安塞区聚焦改革助力脱贫攻坚

延安日报 2017-12-12 17:07 大字

本报记者 谷嫦瑜

安塞区位于延安市北部,辖8镇3个街道办事处、117个村,其中贫困村55个,现有建档立卡户4728户13914人。近年来,他们推行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引领,突破思维定势,大胆实践探索,积极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以贫困户为单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响了全区脱贫攻坚“突围战”。

12月2日,记者来到安塞区金明街道办西营村,遇到了正在与村民一起整修村庄基础设施的村支书翁佃龙。“趁着淡季我们再把环境提升提升,游客来了体验也会更好。”翁佃龙向记者介绍,自从2016年他们村将688亩土地和西营古寨文化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量化入股到西营现代科技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将资源变资金,村民变股民,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让贫困群众也找到了致富路。下一步,西营村还打算利用他们距离县城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窑洞民宿,拓宽服务类型。

安塞区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引领,积极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让群众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让“空壳”的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我们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将村集体所有的闲置场房和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水面等自然资源经营权量化折股到企业、合作社,按比例获得收益,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几年,安塞区围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企业经营托管模式、联种联养带动模式,大力推进“三变”改革,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了南沟、魏塔、西营、白渠、肖官驿等一批改革示范典型。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安塞将村集体所有的闲置场房和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水面等自然资源经营权量化折股到企业、合作社,按比例获得收益,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镰刀湾镇镰刀湾村将村集体土地和44户农户的172亩土地折股量化到镰胜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项目,建起了标准化山地苹果示范园,收益按3∶7分配给村集体和农户,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走进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一座座院落错落有致,一排新建的村委会办公室宽敞明亮,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正在改变南沟村的容颜。三年前的南沟村,自然条件恶劣、进出村道路狭窄难行,村民靠天吃饭、住房破旧,虽然距离延安市区仅有15公里,但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5年1月,南沟村党支部成功引进了延安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到产业建设中,以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为依托,把南沟村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旅游村。曾经贫困的小山村,搭乘着“生态游”“乡村游”的全域旅游快车,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度假。短短3年时间里,村容村貌有了全新改善,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4653元提高到了2016年的13148元,贫困户收入从2375元提高到了9350元。

安塞区扶贫局局长牛社智向记者介绍,按照“短期能脱贫、中期能巩固、长期能致富”思路,安塞区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攻方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区财政今年列支6800万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棚栽、林果、草畜、香菇和特色小杂粮“五大产业基地”,努力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产业空白村长效致富产业“两个全覆盖”。全区设施蔬菜已累计达到5.8万亩,山地苹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发展香菇341万棒,特色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有3500多户有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农业主导产业收入占到贫困户总收入的65%以上。

新闻推荐

半挂车高速路自燃 消防人员及时扑灭

消防人员现场紧急救援本报讯(记者高瑞)一辆半挂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时间过久,致轮胎自燃引发火灾,大火导致车上搭载的另一辆半挂车也引发燃烧。幸得消防官兵及时赶到现场将火扑灭。12月7日7时16分,一辆挂...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