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壮 旅游旺 文化兴 ——安塞走出一条精准脱贫的康庄大道 通讯员 蔡英
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不仅要有铁打的阵地,还要有一支打得赢、守得住、永不走的战斗队伍,更要有稳得住的长效产业、见效快的短期产业和独具特色的致富技能。
2015年以来,安塞区坚持把精准脱贫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的重中之重来抓,聚焦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建强驻村帮扶队伍,举全区之力,举全区之智,精准施策,积极探索扶贫模式,全区上下拧成一股劲,深耕黄土地,修筑脱贫路。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有住房有产业,心气顺畅,自信十足,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良好格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产业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
这一年,安塞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支撑,通过扶持产业和就业确保一批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兴建一项产业、发展一片经济、脱贫一户百姓”,让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尽快吃上“产业饭”。
他们按照“长抓苹果、大棚,中抓香菇、弓棚,短抓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攻方向,因人因户、因地制宜制订帮扶措施,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保证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两项以上长短结合、互为补充的致富产业,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大力发展棚栽、林果、草畜、香菇和特色小杂粮五大特色产业,努力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产业空白村长短结合产业“两个全覆盖”。
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大多是因为没有资金发展产业这一难题,安塞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一年来,区财政专门预算了6500万元。目前,扶持贫困户发展苹果7572亩、大棚(弓)164座,种植香菇86.5万棒,发展家庭小型养殖2563户,种植杂粮1.1万亩。
穷则思变。在产业脱贫发展过程中,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的思路,创新探索扶贫产业新模式,走出脱贫攻坚新路子,探索出了“企业+贫困户”、“基地+贫困户”“三变助脱贫”“入股分红”“先借后还”“资金资产化”等安塞模式,稳定增加了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为确保该区脱贫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化旅游,打开了穷乡僻壤的财富大门。
2016年,安塞撤县设区,“延塞一体化”为安塞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安塞区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打造延安的“副中心”、休闲旅游的“后花园”、经济结构转型的“示范区”。
今年5月,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和金明街道办西营西寨人头攒动,该区市民和周边游客慕名体验乡村旅游的乐趣。
安塞区在产业脱贫发展基础上,还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突出“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旅游发展模式,使乡村旅游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让乡村旅游成为另一项脱贫产业。通过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探索农旅结合的脱贫新模式,培育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生态消费等新业态,让贫困群众享受更多收益。
安塞的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等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这一年,安塞区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文化技能培训,把精准脱贫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安塞特色的文化脱贫之路。目前,已形成新宇文化传媒公司等文化龙头企业,建成了南沟、冯家营和西营三个文化旅游脱贫示范村,组建成立了安塞励志腰鼓表演队,103户贫困户通过文化扶贫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正当时,行业显身手。安塞区全面推进行业部门扶贫,各行业部门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出台了脱贫攻坚方案。目前,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在健康扶贫方面,区财政列支600余万元,为贫困户购买了商业保险和医疗救助,全面提高了健康救助保障水平;卫计、水务、交通等部门瞄准贫困村退出条件,高标准完成了57个村级卫生室、120处人饮工程、11条通村油路建设。民政部门推进的兜底保障政策也已全面落实。
新闻推荐
聚合磅礴精神力量 不断书写崭新华章 ——延安市各县区各部门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10月30日,延安日报社党委召开党员干部大会,集中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家表示,要积极发挥党报公信力和影响力,将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报纸宣传报道的第一要务,多角度、多层面及时宣传报...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