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塞腰鼓制作:不该被遗忘的手工艺

延安日报 2015-01-18 09:07 大字

本报记者 祁小军 通讯员 刘旭东 摄影报道

安塞腰鼓雄风四起,享誉海内外。然而,这小小的鼓儿是怎么制作成的?日前,记者采访了安塞县安塞腰鼓手工制作艺人谢有成。

30年,亲手制作腰鼓8000多

谢有成,现年60岁,安塞县真武洞镇印则沟村人。一位朴实、地道的农民,当地有名的“木匠”。他好动脑、勤思考、爱琢磨事,做工中很有创造力,经他手的木活,就会省时、省工、省力,效率高。

谢有成最早制作腰鼓是在1984年。当时,一个吹鼓手用的鼓破裂了,找了几个木匠都不会修,于是找到了谢有成,希望他能给修一下。经过仔细研究和细心琢磨,谢有成用了一个晌午的时间就把鼓修好了。从此,他便正式开始制作起了安塞腰鼓。

后来,腰鼓做得多了,名气也逐渐大了。那些年,隔一段时间,他就将制作好的腰鼓,装入麻袋,用自行车或架子车送到县城,批发给县文化馆或街面上的一些门市。90年代至2008年前后,腰鼓的需求量非常大,谢有成父子4人在家专门制作腰鼓,收入也很可观。从1999年起,他们还在制作的腰鼓上印制了他们的专用图案和电话号码。

当时,本县、外地的订购商纷纷来到他家订购腰鼓。他对山西的一位订购商印象特别深,这位客商一次性在他家订购了300个腰鼓,用车统一拉到延安火车站,通过火车托运到山西。这批腰鼓的售出,使谢有成非常有成就感。

在这30年里,谢有成亲手制作了8000多个腰鼓。

30多道工序,打造一个安塞腰鼓

一个腰鼓需要10片鼓叶,70余个炮钉,两块牛皮,两个鼓环。据谢有成讲,他制作完成一个腰鼓,大约需要备料、方木、锯片、切口、粘胶、打磨、抛光、刷漆、打眼、鼓环、钉皮、印图等30多道工序,一人一天也只能做5个腰鼓。仅牛皮胶的制作,就要近10道工序才能完成。

多年来,谢有成坚持用从本地购买的杨木和柳木做鼓叶,用从宝塔区原尹家沟屠宰场购买的牛皮做鼓面,用剩余的边角牛皮熬制成牛皮胶粘合鼓叶,用从河南邮购的炮钉钉鼓面,用铁丝做鼓环,用最好的腻子、红漆、清漆等涂刷腰鼓……每一个腰鼓都十分讲究,都是真材实料。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经验积累,谢有成发明创造了一种土制量角器,即斜尺。通过这个斜尺的测量,切割后的鼓叶两侧的斜面,基本实现了百分之百无缝隙粘合。

谢有成告诉记者,本地的杨木和柳木,材质轻,木质轻脆,很适合用来做腰鼓。自制的牛皮胶粘合力强,容易干,具有现代工业胶无法替代地优势,而且,多次实践证明,即使腰鼓从高处摔落,摔裂的都是鼓叶,鼓叶粘合处无一例破裂。牛皮的韧劲和坚固性特别的好,是制作鼓面的最好材料,经年累月都不会被敲破。

30年间,谢有成制作的腰鼓,从方木、锯片、切口、粘合……印图、涂漆等等,所有工序都是传统手工打造。

30年间,很少有人问津腰鼓的制作

安塞腰鼓,已是家喻户晓,名扬四海。安塞腰鼓手们,更是打着腰鼓走出了安塞,走遍全国,走向了世界。

然而,人们对“安塞腰鼓”这一代表着安塞、乃至延安地域文化符号的制作,却知之甚少。谢有成感慨地告诉记者,如今,咱本地人用得多是河南等外地产腰鼓,安塞本地制作的腰鼓很少见到,安塞腰鼓传统制作工艺面临着断层困境,多年来,也很少有人问津和关注这种鼓的制作。

据了解,目前包括谢有成在内,安塞全县仅有三、四家小作坊生产腰鼓,而且还是间断性的制作。

外地生产的腰鼓,做工简单,成本低,出厂时或运到销售商处,喷上了“安塞腰鼓”字样。这种情况对安塞腰鼓的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

“安塞腰鼓是咱安塞一张响亮的名片,安塞腰鼓制作却没人关注,这是一项不该被遗忘的黄土文化和手工艺,也应得到传承和保护”。谢有成叹惜地向记者说道。

新闻推荐

宋庄采摘:你休闲我赚钱 本报记者南江远屈雪娇通讯员马玉娥

小高与外甥女开心拍照棚外水果摊上生意兴隆水果经济人刘奋民眼下正是西甜瓜上市的时候,周末去城郊大棚休闲采摘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乐于支付高出市场好几倍的价钱,目的就是为领略田园风光、体验采摘...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