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鲁迅精神至上观成因之探究

延安日报 2012-10-19 17:45 大字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究其成因,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就是他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作为一个处于思想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一个过渡时代的知识分子,鲁迅的精神世界自然是复杂的,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刻积淀,又有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鲁迅是一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一面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信奉。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伦理观念和道德选择上,体现在他世界观的方方面面,也在他的精神至上观的

思想模式中体现出来。因而我们就不应回避和搁置鲁迅的精神至上观与传统文化的深层联系。

中国没有形成特别规范的宗教形式与中国人更关怀哲学有关,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式的能够形成二元对立结构的终极关怀,又与中国人的哲学指向是建立在宇宙一元论背景之上的心学模式相连。心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走向。本来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学说是经世的,可到了庄子时代则变为心性之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更不用说是经世之学,可到了孟子时代,也走上了心学轨道;儒家文化被确立为正统之学以后,曾一度发生危机,因而唐代的有识之士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而这一运动于北宋和明代完成时所重建的新儒学,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思想,还是成为

一种更为完善的心性之学。这说明,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心学模式,心学模式在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它在中国深入人心,而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要认识中国的心学传统,要发现这种心学传统与鲁迅的思想模式之间的深刻联系,我们就不得不回视一下中国思想史的一些事实。儒家思想虽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国传统思想,但它却是中国思想的主流与核心,心学思想也以儒家的心性之学最为发达和最有代表性,这也算是我们在儒家思想中寻找现代思想的历史文化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本质意义而言,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一是强调人格的作用,它的价值范畴就是“修身”,鲁迅始终相信人的质量就是社会和历史的质量,人是社会历史

本质的根本所在;二是强调思想的历史功能,它的价值范畴就是“心”的内在思想经验的功能(道德功能),所以鲁迅一直十分关怀国民性,并致力于国民精神的救助,为民众的思想启蒙运动而呕心沥血;三是强调心对修身的决定作用,及其人格和心性的可塑性和人格塑造与心性养成的极端重要性,鲁迅一生的追求目标就是通过改造人的思想——人心来实现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并且坚信人心是可以改变的。这一思想特征显然与儒家心学思想在本质意义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十分接近的。

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环境而言,鲁迅从小所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在西方思想与儒家传统这两

大文化系统中,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哪一个在事实上和本质上有联系或联系得更为紧密,我想也是不言自明的。可见,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此外,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证明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思想的深刻联系并不是我们的全部目的,我们渴望得到认同的还有,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所以说,精神至上主义不仅是鲁迅的个人的思想模式,它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传统,以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方式在许许多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的精神结构中都有所体现,鲁迅只不过是他们中间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安塞县建华镇初级中学 张全武

新闻推荐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技能汇报受好评

舞蹈《花溪花溪》,表演者以优美的肢体语言把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勤劳、对生活的热爱,演绎得入情入景。本报讯(记者杜方远)11月9日下午,延安大学星海楼一楼大厅座无虚席,来自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满脸...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