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志丹“两联三包”活动党员勇争先群众得实惠安塞大棚蔬菜种植的“五个创新”

延安日报 2012-07-07 13:39 大字

本报讯(胡晓鹤 曹东良)“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全县开展的‘两联三包\’活动中,更应该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富裕志丹、文明志丹、幸福志丹和争创全国百强作出积极贡献。”志丹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小虎在工作中经常这样强调。今年,志丹县启动了“千名干部下基层,两联三包抓扶贫”活动,抽调县乡两级1000名干部结对联系包扶1000户三、四类户,通过“一对一”包党建、包产业、包搬迁帮扶,着力提升党建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农民发家致富。据了解,目前158个包扶单位和1000名干部共办实事380多件,投入物资折合现金有800余万元,其中千名干部80%以上都是党员”。如今,在红都大地处处可以看到党员奋勇争先,群众乐享增收的画面。

强组织 提升党建水平

6月13日,县委书记白小平又一次来到了所包扶的保安镇杨畔村,对村部阵

地维修改造和果园管理工作进行了督促,并到老党员刘德义家里为他排忧解难。包扶杨畔村以来,白小平经常指导村上开展各种党建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发挥党员带头致富作用,不断激发村级党组织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在动力。

村支书牛海宝说:“白书记已多次到我们村里,为我们村送项目、出点子,解决村民困难。今年由白书记和联村部门县交管站给我们协调了30万元资金,对村部阵地进行了改造和维修,同时组织我们村班子成员、党员产业户参加各种培训学习3次,村级党组织也借此机会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升级晋档、创建党员中心户等活动”。

如何使村级党组织真正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堡垒”、党员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这是志丹县在“两联三包”活动中主要包抓解决的问题。杨畔村联户干部张金红说:“在全县开展包扶工作的热潮中,作为党员我觉得更要冲到最前头; (下转第四版)

本报讯(刘旭东)盛夏时节,驱车穿行于安塞大地,不论是在平川地还是在山坡上,随处可见集中连片的设施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彰显着勃勃的生机……

大棚产业,是安塞农业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机,是安塞农民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革命。1992年,借鲁陕干部交流之机,该县率先在陕北地区引进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试验示范、起步扩张和科学发展三个阶段,已由起步时的两个乡镇、3个村的21棚,发展到目前全县7镇5乡的4.42万棚。去年产鲜菜18.27万吨,产值3.59亿元,棚均收入稳定在9900元以上,最高达3万元,棚栽业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全县有9500户农民依靠棚栽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发展大棚产业中,安塞县没有一味照搬寿光的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大棚种植方式,创造性地实现了大棚上山;通过发展集雨窖灌解决了山地大

棚的用水难题;通过改良棚型结构,探索出陕北山区建棚的最佳模式;依靠科技,提高了棚栽业的标准化水平;多方融资,解决了棚栽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大棚蔬菜种植的发展创新,实现了安塞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华丽蜕变,更为全国其他山区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种植业探索出一条希望之路。

创新之一:山地建棚,拓展了棚栽业发展空间

据国家卫星遥感数年前普查,安塞境内有耕地166万亩,其中水地3600亩,25度以上必须退耕的坡耕地57万亩,其余是6—15度的坡耕地。县志记载,安塞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400多小时,特别是山坡上背风向阳的地方,每天比川道还能多晒1个小时太阳。

随着棚栽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适宜建大棚的川、水地几乎都建了大棚,建棚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山已成为阻碍安塞棚栽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安塞专业合作社搭起农民致富桥

本报讯(谭志学)“以前,我饲养的肥猪不仅销售难,而且价格低。自从加入了合作社,饲料、药品价格实惠,质量也有了保证,我的生猪每斤比市场价还高了0.4元呢!”安塞县建华镇新窑坪村的养猪户张文伟加入该县的...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