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迈向新征程 ——记志丹县交通运输局
两次在志丹胜利召开。
如此大的举措、如此大的力度、如此大的成就,使公路养护工作由“边缘”走向了“中心”,使全县公路养护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公路事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实施科学发展,客运市场才会更规范,运输企业发展才会更迅猛”
规范客运市场,创设优良的交通环境,实施科学发展是关键。为此,该局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为中心,以县上城市客运规范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加大力度,强化管理,整顿规范公交车营运秩序,修补了公交站牌,增设了计时点,安装了限速报警器,使全县公交车营运秩序井然有序。同时,加强“T”牌出租车管理,统一了座套、车身、顶灯、驾驶员服装、计价器,更新了70辆破旧车,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查处“黑出租车”,打击了违法违规行为,为运输企业的快速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客运市场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化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推进,道路运输企业在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竞争不断扩大,也面临着更为狭窄的生存空间。为此,该局积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以安全经营、文明服务为目的,加强教育培训,举办客运司乘人员和大型货运车队管理人员培训和交通法规学习班,积极开展分管领导与运输企业、运管人员与客运驾驶员安全结对子活动,增强经营者的守法意识、文明经营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司乘人员、营运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大大规范了运输经营行为。同时,该局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强化规范管理,以机制引发效益,使各运输企业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壮大,走向成熟,形成了稳定的、科学的公司经营模式,企业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挖掘,服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树立了运输企业发展的新旗帜。目前,全县已拥有各种营运车辆100辆,“T”牌出租车175辆,营运线路70条。2010年完成客运量41.9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54.6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248.4万吨,货运周转量92697.5万吨公里。
交通运输事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富集生产要素的主要通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新起点,志丹县交通运输管理局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增强做好交通运输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全面提高公路建设和养护质量,加大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力度,积极做好延志吴高速公路环境保障工作,加强行业管理,全面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实现新跨越,促使富裕志丹、和谐志丹、魅力志丹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沿着条条安全之路、畅通之路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新的辉煌…… B⑧
一路风雨一路歌,一路奋进铸辉煌。与时俱进、跨越发展的近几年,志丹大地发生的巨变无处不在,让老百姓感受最深切的莫过于脚下的路,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出行的方便、快捷。近年来,志丹县交通运输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带动县域经济率先跨越发展为目的,高标准起步,高效率运转,公路建设、养护,道路运输市场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城市客运市场管理,文明系列创建,基层党建及计划生育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群众出行及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0年,志丹县交通运输事业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县委、县政府把公路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举全县之力、凝万民之智,以大举措、大手笔、大气魄,全面加强公路建设,为“红都”志丹的交通事业又添加了重重的一笔。
全长15.6公里的吴纸路路面工程,打通了志丹通往甘肃省的交通“瓶颈”,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投资1378万元,全长10公里的杏候改建工程,为杏河镇东岭8个行政村提供了交通便利,成为了志丹县通往安塞县的交通要道;
投资1100万元,全长15公里的崾白路路面工程,改善了永宁镇白沙川4个村的交通条件,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
候青路等6条75.2公里通村油路工程,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麻甄路等9条38.2公里通村砂石路工程,解决了9个村行路难问题,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良的交通条件。
这一串串骄人的数字熠熠闪光,又一次改写了公路建设的历史,展示着志丹交通事业的新辉煌;这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公路气贯长虹,缩短了时空,搭建起了志丹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这便捷舒适的交通运输成就光辉闪耀,加快了人民群众致富的步伐,见证了志丹交通人奋勇开拓、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光辉历程
……
“安全工作始终是交通运输的第一要务”
安全是永恒的时代主题,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基于这一认识,志丹县交通运输局牢固树立“安全工作始终是交通行业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强化责任落实,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主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其他领导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局领导每人包抓一个下属单位的安全工作,形成了层层落实、齐抓共管
的安全监管机制。同时,大力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对从业人员尤其是驾驶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培训教育,狠抓源头管理,认真落实“三关一监督”,特别是在“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全天候进行安全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运营市场,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在交通施工中,各项目部和施工企业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要求各施工企业对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必须进行投保,交通施工安全生产扎实有效。此外,加大养护工作力度,从加强安保工作入手,定期对县乡公路进行全面督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及时进行处理,需要增设安保设施的路段,不惜物力、财力、人力及时筑起防护墙、布设警示桩,确保了全县公路的畅通、安全。一年来,全县未发生一起公路工程建设伤亡事故,未发生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
“宁要一里高标准,不要十里低水平”
公路建设是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德政工作,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质量是生命线,进度是效益。如何把“质量第一”的思想真正落实到公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每道工序中呢?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最佳契合点又在哪里呢?他们一直认为,强化管理是关键。只有严格管理才能保质量、促进度、造精品、出效益。基于此,该局坚持以“又好又快”为工程建设目标,按照“一手抓精神、一手抓管理”的思路,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坚决杜绝麻痹大意思想,规范管理,明确目标,夯实责任,从各个环节的细微处抓起,确保了各项建设安全有序进行。
“质量第一”不是一种口号,是“百年大计”的保证。为了切实强化管理,夯实责任,该局加强领导,成立了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和协调,保证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通村油路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通村油路的规划设计和各环节质量的把关,确保通村油路三年无病害、五年无大修;成立了由局领导为负责人的七个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指挥部,各指挥部配备了2-3名技术员,全面负责重点项目建设及管理工作。在公路建设中,该局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牢固树立“宁要一里高标准,不要十里低水平”的建设思想,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把“五道关”,从招投标到工程验收的每个环节,一律实行“阳光作业”,全面提高工程管理的透明度,全力打造公路建设优质精品工程,真正做
到改造或建设一个公路工程,创一个牌子,树一面旗帜,立一座丰碑。
工程建设要求质量,也要求效益,质量和效益的“双赢”,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为此,该局在把好质量关的同时,追求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局里经常召开专题会议,各项目指挥部间相互交流经验,讨论公路工程建设问题,大大加快了公路建设步伐。在全局上下团结奋进、一致努力下,吴纸路路面工程、崾白路路面工程、杏候改建工程等工程在高质量、高标准的前提下,都按期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双赢的目标,达到了质量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
长期以来,公路事业发展中存在着重建设、轻养护“一条腿走路”的怪相,上演着“一边建,一边毁”的悖象,严重制约着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使建设、养护这“两条腿”同步行走、协调前行,该局努力转变思想,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的观念,全力将“三分建七分养”的发展思路贯穿于公路养护全过程,积极贯彻执行养建并重、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保障畅通的工作方针,不断探索和创新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使道路养护工作走上了更加科学的发展之路。
2010年,志丹县交通运输局须完成养护里程近1000公里,再加上县域内油区众多,303线改建及高速公路建设等因素影响,致使部分道路超负荷运行,病害增多,养护任务十分繁重。志丹县交通运输局认真落实《志丹县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始终坚持建养并重、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保障畅通的工作方针,按照养护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的要求,聘任了工程师申应新为养护公司经理,采取埋设PE管等切合实际的办法解决排水沟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0年完成边沟新修、补修4100m;埋设通村油路涵洞、边沟出水口PE管15996m;补坑槽46976m;完成川旦路3处坝梁加宽填土方41000m;新修甘志路涵洞1道,川旦路涵油4道,浆砌石方1050m;完成安保工程防撞墙216m;防护墩121个,示警桩122根;加固甘志路危桥1座;维修榆洼道班房1处,吊吴路、界义路同步碎石罩面30.7km;完成通村油路混凝土路望肩743.77m;处理沙西路路面沉陷2.7km。赢得了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现场会
刘保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葆铭)李正祖创作的诗词集——《心声集》近日由华文作家出版社出版出行。该集收入作者近年来创作的古体诗词110余首,其中有讴歌祖国大好河山、咏怀先烈和红色革命历史的诗作,有描绘异域...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