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号子到民俗表演 荥经竹号一响数百年

四川日报 2019-11-20 06:07 大字

“呜嘟嘟……”11月12日,在荥经县严道镇蔬菜村,一群老人迎风而立,奏响传统乐器荥经竹号。,从劳动号子到民俗表演——荥经竹号一响数百年。

旧时荥经,盛产慈竹。逢年过节、农闲休息,荥经人随手砍一根嫩慈竹,便可做一支竹号。荥经竹号,由20多节削好的大小竹筒,从大到小按顺序接牢而成,号体端直,长过一米,呈喇叭筒状,此状能将声音放得更大,传得更远。此外,竹号制作从选材、下料锯竹、斗榫接号,再到用清水灌注确保竹号严丝合缝,制作者都必须严格把控每个步骤。

荥经竹号,一响数百年,现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号的传承自然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改良。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文锦,曾试图通过控制竹号的长短、大小,增加低音和中音,从而丰富竹号的音域,但没能成功。

退休职工廖建康是一名音乐爱好者,除创作歌曲外,尤其喜爱萨克斯、葫芦丝、唢呐、笛子等乐器,有30多年的吹奏经验。

他通过精选嫩慈竹,压缩竹筒长度,减轻号身重量等一系列改良,竹号有了简单的曲调,吹奏一曲完整的乐曲成为现实。近年来,以荥经竹号为主题,编排的歌舞表演《竹号情深》多次亮相民俗文化类综艺节目。

现在,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喜欢竹号,成为刘文锦、廖建康等花甲老人思考的大事。“要想将这个独特的民间技艺传承下去,只靠师徒间的口口相传是远远不够的。”刘文锦说,现在当地政府正通过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将这门乐器的吹奏技巧教给学生,希望更多年轻人对这种独特的竹乐器有了解有喜爱。

本报记者 文莎 整理

新闻推荐

刘文辉的西康岁月(下)

青年时代的孙明经。刘文辉统治西康期间,全家合影。任乃强与罗哲情措。刘氏庄园老公馆通向刘氏祖居的曲径幽巷。...

荥经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荥经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