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梦飞扬

雅安日报 2018-11-18 01:03 大字

11月10日是世界青年节。日前,记者走近奋斗创业中的雅安青年,关注当下青年众生态,感受他们散发出的青春气息和满满正能量,看今朝青年如何演绎时代新精彩——

关键词:坚守

泥与火中淬炼沉醉砂器世界

炽热的火焰燃起,黑色的泥坯经过上千度高温烧制后展露新颜。一件件经古法烧制而成的砂锅、炖罐等日用砂器,在冬日的晨曦中泛着银光。

9日,在荥经砂器一条街一家砂器馆内,陈宇正在细细擦拭着每一个刚做好的砂器。这位23岁的小伙子从事专业制砂工作已有5年时间。

在荥经,常有砂器爱好者不顾路途遥远,驱车数小时来到这里,一睹砂器的风采。“这让我为荥经砂器而骄傲。”陈宇笑着说。

“砂器制作从选料、和泥、制坯再到烧成的各个环节,依然靠手工完成,沿用世代口传心授的古法技艺。”陈宇说。

陈宇从8岁就跟着父亲制作砂器了。那时条件异常艰苦,只有一间小房子、一个火炉,制作砂锅全靠一双手和脚。陈宇说:“外公留下的手艺,传承于父亲手里,在我这里不能丢掉。”陈宇笑道,高中毕业后他便开始继承家族的“衣钵”,拜师学艺。

“既然下决心干这一行,首先就得改变原本好动的性子。”陈宇告诉记者,多年的坚持,他已经能忍受长时间枯坐。

搅拌、制坯、晾晒一道道技艺,陈宇虚心请教、勤于钻研。一次次焙烧制作间,这个青涩的小伙慢慢地有了对生活的理解。“烦躁,苦闷,刚开始那段时间觉得是最难熬的阶段,到后来,觉得作为一个匠人,不管外面的环境多么嘈杂,内心必须是安静而且是安定的,沉下来的心才能把作品做得更完美。”

如今,陈宇已掌握了传统手工砂器制作的所有工序和要领,对砂器的各种制作工艺也都轻车熟路。

“荥经砂器的制作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晒、焙烧、上釉、出炉等工序。每一件作品都经过了精雕细琢,倾注了制作者的辛劳和专注。”陈宇做砂器的天赋与生俱来,在做砂器的成坯、上釉、烧炼等工序,他的双手都有用武之地,让人感觉他的双手与制作砂锅的工具已经融为一体。

荥经黑砂烧制技艺源远流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今,黑砂仍沿用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全部采用纯天然原料,其中尤以制坯造型和烧制最为关键。头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黑砂烧制技艺成为荥经文化生态的“金字招牌”。

据悉,荥经黑砂从高峰到低谷,继而又经历反弹,而今,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日益重视,这些年,这一古老器具又迎来了新的曙光。

近年来市场明显好转,陈宇的产品不仅在陕、甘、青等西北省份有销售,还进入了北京、广东和福建市场。

匠人匠心。对于传统文化,除了敬畏,陈宇还有发自骨子深处的热爱。

“我现在试着做了一些茶壶、花器,效果还不错,后期准备批量生产。”陈宇说,现在,他正在开发茶具、工艺品等新产品,并将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绘画等技艺融入当中。让砂器不再样式单一、颜色灰黯,而是色彩绚丽,各类产品百花齐放。

多年来在泥与火中淬炼,陈宇依然深深沉醉于砂器的世界。陈宇说,手艺人不管何时都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匠人的心血和汗水会凝结在每一件砂器上。陈宇的梦想,就是让古老的砂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这个“90后”,对砂器文化的传承充满了信心。

关键词:传承

守护民族民间文化

她是一位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又是一位在民歌世界跋涉的行者。微信传来的一张照片上,留着一头短发的张艺凡文艺范十足。

作为石棉原生态民歌的传播者,30岁出头的张艺凡十多年来,言传身教,授徒传艺,收集创作,让“石棉原生态民歌”走出石棉大山。

自幼爱好音乐的张艺凡,从小就听父亲以及山村里的人唱石棉民歌。她4岁开始学小提琴,7岁练电子琴,初中学钢琴,高中学唱美声,钢琴是专业九级。

2007年大学毕业后的她,回到了大山的怀抱。

张艺凡在学习、实践、采风中,对民族文化越接触越感兴趣。她经常带着录音笔,到村寨里收集、整理原生态民歌,把采集下来的歌曲带回家后记录成曲谱,保存下来。

在张艺凡看来,石棉尔苏木雅藏族堡子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几千年灿烂悠久的民俗文化。

勤劳勇敢的尔苏木雅人用自己高亢的歌声,向世人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在这方土地上,每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就是一首歌,尔苏木雅藏族民歌的内容与这里的人生活的各方面息息相关,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但随着社会发展,受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收集、挖掘、保护、抢救尔苏木雅文化资源是每个石棉音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失传最快。特别是一个民间艺术家的消失,往往意味着一个民歌博物馆的消失。”张艺凡说,要让我们的原生态音乐得到传承和发展,除了做好保护工作,还应吸收良好的外来文化,与其融合。

从此,她的音乐生涯中便多了一个角色——石棉原生态民歌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音乐源自民间、来自生活,倾诉着不同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一份绵延不绝的乡情乡韵。但是,如何让这些经典的民间音乐走进现代人的世界、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

2016年,张艺凡凭借一曲原创《又见索玛红艳艳》荣获四川省文联“唱响四川——百姓喜爱的歌曲”音乐创作大赛三等奖。作品把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纪念红军长征歌曲创作,整首歌充满彝族风情。这位“80后”把石棉彝族民歌音乐素材与红色文化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声乐原创之路。

与此同时,一批民歌歌手崭露头角,逐渐走出雅安,走向全国。

多年来,在音乐学习研究的专业殿堂里,面对众多音乐界“大咖”,张艺凡创作的新民歌受到了老师们极大的关注和肯定,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承、弘扬民间音乐文化的目标与方向。

走进校园、走进剧场……石棉原生态民歌悠长的曲调,仿佛一点点穿透岁月的帘幕,融汇故土的深情,缓缓浸润更多的心灵。

如今张艺凡已经整整坚持了10年。但是她依然无悔,并且还会坚定地行走下去。

张艺凡说,她在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挖掘家乡的民族音乐,创作优秀的作品。她也在试图将原生态民歌之中加入流行元素,将石棉原生态民歌推向市场,吸引更多的人喜欢上这种古朴民歌。

关键词:奉献

青春开出无私花朵

养老院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做养老护理需要怎样的耐心与坚守?

“90后”年轻人秦美为何愿放弃新潮、自我的生活方式,接纳这项工作?记者采访了在雅安某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的秦美。

“每天协助老人起床、吃饭、练习轮椅运动、床上老人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定时换尿袋、按摩、吸痰,尽量多陪老人说话……”秦美如是描述她的工作状态。

“尽管学习医护专业时,我就对这样的场景有心理准备,但亲身经历后才明白是怎样一种体会。”她说。刚开始工作时,她甚至心生畏惧。

然而,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秦美改变了想法。一天早上,中心的一位老人突发疾病,须送医院抢救。秦美一路陪同,老人被抬下救护车时忽然抓住她,含糊地说:“孩子啊,我怕,你抓着我啊。”

那一刻,老人信任的眼神打动了秦美。她意识到,这些孤独的老人几乎把护理工作者当成了儿女和依靠。这之后,细心照料、贴心陪护,做老人的“拐杖”与“棉袄”,成了她的目标。

秦美负责照料的老人中有的是不能行动自如的,像普通人吞咽食物这样简单的动作,对这些老人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此护理工作者更要时刻打起十二分精神。有一次,一位老人吃早餐时突发脑溢血,情况危急,秦美第一时间发现并协助就医,把握住最宝贵的急救时间。

“有的人把养老护理想像得很可怕,可现实并非如此。照顾老人并非是拥有专业技术和耐心就够的,更需要的是对老人过去经历的了解,对现在身心困境的同理心,以及对他们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类疾病风险的预估,才能更好担任养老护理工作。”秦美说道。

长期以来,秦美跟中心里的老人交谈时总是温声细语,也习惯弯腰蹲下与老人保持平视,让老人们感到平等和有尊严。曾经有一位孤寡老人彭阿姨非常内向害羞,刚刚来到中心时总是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秦美便发动同事和她一起,时常推她到大院里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给老人家讲讲故事。

在她呵护下,彭阿姨的精神一天天好起来,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她还学会了用握手来表达自己对护理人员的感谢。

“家属将老人交托给中心,就是对我们的信任。”秦美坦言,从事养老医护压力非常大,自己想过放弃。但各方面的支持和理解,让她坚持下来。

而今,已有三年从业经验的秦美,已经熟练掌握与老人沟通的技巧。在秦美的字典里,“养老护理”简单又厚重。简单,是因为每一个人行动起来,就可以践行服务的精神;厚重,则因不求名利的行动背后,蕴含着无私奉献、成全大我的高尚品质。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全市新开工工业项目107个

10月30日,记者从全市三季度重大项目推进暨经济运行分析会上获悉,荥经县今年已引进总投资30亿元的西南最大的爱普玄武岩...

荥经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荥经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