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引领创业潮 村民过上好日子

四川农村日报 2016-07-14 23:58 大字

李小林正在查看自家的猕猴桃园。

□本报记者 樊邦平 文/图

2013年4月20日的那场强烈地震,给荥经带来了巨大损失,时至今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迎来三年之期。重建期间,当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圆满完成了重建规划任务,走出了一条科学重建与绿色发展互促互进的路子。

截至目前,当地已全面完成56个新村聚居点和14439户农房重建以及20个乡镇农村连片恢复整治。预计到7月20日,纳入总体规划实施的292个项目将全部完工。

造氛围鼓干劲

激发村民自主创业激情

7月11日下午,荥经县新添乡庙岗村五组。尽管室外温度高达32℃,但该村猕猴桃种植大户李小林并未休息,仍旧在烈日下忙碌着。

去年猕猴桃行情不佳,但李小林种植的70余亩猕猴桃不愁卖,还未上市,便早被预订。

李小林是村上的猕猴桃种植第一人,当时只是“小打小闹”,一度犹豫是否外出务工。2013年的那场地震,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经过灾难,他明白了和亲人相守的意义,决定留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地震后,得益于政府的灾后重建政策,房屋受损的李家得到了政府补贴2.9万元,申请了5万元的低息贷款,以统规自建的方式,在该村五组盖起了小洋楼。由于地震之后的庙岗村亟需发展产业,他带头将猕猴桃基地扩大到70亩,带领村民发展猕猴桃产业。

在李小林之后,当地青龙乡的刘小平也相中了庙岗村这块适合猕猴桃生长的土地。在2013年9月,他主动找上门,要求流转土地,搞猕猴桃种植,带领灾区群众增收致富。

“刚刚经历地震,百废待兴。看到有业主愿意投资,作为政府,我们肯定要全力支持和配合,促成这个全乡首个灾后民间投资项目。”7月11日,新添乡党委副书记刘凤向记者回忆,当时的乡党委班子连夜走村串户,了解村民的意愿,并帮助刘小平制定产业发展方案,争取项目补贴。最终用了不到一个月,便敲定合作。

新添乡的灾后重建速度打动了更多的投资者。2013年之后,更多的项目业主涌来,在庙岗村投资发展规模化种植。截至目前,全村猕猴桃种植占400余亩,茶叶占400余亩,蔬菜占100余亩。村民们流转土地每亩可收入1300元,留守的村民还能在业主的土地上务工,每天能收入50元。该村农民率先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目标。

“庙岗村的故事不是个案,启动灾后重建以来,我们一方面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更调动了灾区群众谋事创业的激情。”荥经县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灾后重建以来,当地撬动了约20亿元社会资金参与重建,工业集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旅游核心景区集聚效应开始彰显,群众自发创业,谋求发展的动力越发强劲。 (下转02版)

记者手记

群众唱主角 奔向新时代

灾后恢复重建三周年之后,灾区群众该以何种方式融入新的时代?这是萦绕在记者心中的一个问题。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盛夏7月,记者行走荥经,一路走访,且看且听,不仅看到了灾区基础设施的改变,更看到了人民群众昂扬的精神风貌——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满足和创业谋事的激情。

至此,记者找到答案:住上了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走向未来,不能永远等靠要。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创业激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便是灾区群众叩响新时代大门的最好方式。

新闻推荐

他们,同样需要被守望——聚焦乡村医生“三大痛点”

在黄土丘陵沟壑间的蜿蜒小路上,王永泉和妻子宋芳芳背着药箱吃力地走向隐没在沟壑里的小村庄,向行动不便的特殊患者提供上门服务是多年来这对乡村医生秉承的职业理念。王永泉和妻子宋芳芳是陕西省吴...

荥经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荥经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