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声音肖像 蒋蓝《黄虎张献忠》的新突破
——蒋蓝《黄虎张献忠》的新突破 □邱华栋
作家蒋蓝的非虚构写作起步在十几年前,先后出版了《梼杌之书》《极端人物笔记》和40万字的大著《踪迹史——四川提督唐友耕与石达开、骆秉章、丁宝桢、王闿运交错的晚清西南》。蒋蓝的历史类非虚构写作独步文坛,他的新作《黄虎张献忠》是对张献忠的一次更加精彩的文史结合的书写。在叙述语境中描绘真正存在的人或事,他能采取田野调查的笔力,采用深度透视的方法,拉开距离的审视,复原了真相,运用拉近推远的镜头语言,构建出一座与历史相向而行的宏大纸上建筑,在我看来,这是作家蒋蓝最为重要的特征。《黄虎张献忠》最大的难度不仅仅在于廓清真相,而在于如何演绎这一真相,并令我们成为历史的在场者,这部三十万言的作品实现了这一具体目标和长久的价值。
我发现,在蒋蓝笔下,非虚构写作固然要涵盖断代史、人物传记、事件纪实,但非虚构写作并不需要对传主过于“负责”,更不需要对其一生予以繁琐的“过度阐释”,因为非虚构写作的旨归,恰在于富有深意地记录,一个时代的疾风暴雨加之于一个人的轻与重,以及一个人对此的抗拒或顺从。近代以及当代文学传记里所缺乏的跨学科的域界论、跨文体的方法论,汇聚为非虚构写作的典型特征。近代、当代传记追求的“真实”,其实并不是非虚构写作渴望抵达的彼此,因为非虚构作家一直就置身于真实的地界,他们只是尽力去呈现,一个人与时代的关系,那种写作才能复原和修补完成的真相。
蒋蓝认为,在写作的立场上,叙事铺就的真相,高于难以企及的真实。所以无所谓树碑立传与歌功颂德,非虚构写作里的人物,不过是这个时代普通生活洪流的一个标的。
我认为,蒋蓝《黄虎张献忠》在写作上有三个突破——
其一,这是近四十年来,汉语出版界出版的第一部涉及张献忠的非虚构力作。它打破了以往历史小说、外传、学术论文、民间故事的四个向度,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以跨文体的落地写作,展示了复杂时代一个分裂人格的形成过程。
其二,《黄虎张献忠》采用的“悖论写作”,彰显了反讽修辞之于历史复杂人物的书写的广阔空间,悖论修辞所产生的词语张力与语义龌龊,打破了窄逼的寻常历史题材书写的窘迫语境。我们试看这样一段描述:“张献忠怒不可遏,突然又泄气了,渐渐的,静如锦江春波。他像书生掏出毛笔那样,缓缓把长剑拔出,蜀犬吠日,兵器发出一声嘤咛。他半闭着眼挥出,四两拨千斤,官员们肥硕的脖子或者劳动人民坚强的手臂,枯枝一般断开了!远远没有达到少年时节那种雪刃劈柴的快感。……张献忠手臂肌肉虬起,他两袖清风,春寒料峭的清晨,碎雪与成都南面御营坝怒放的梅香共舞,他飘然独行,偶尔向分崩离析的城廓挥手致意,在血海之间踏雪无痕……”
其三,作家蒋蓝甄别了许多历史材料与现实传闻之间的关系,首次厘定了多处从未被相关研究者所留意的重大事件。比如,厘定了高杨土司与张献忠的天全县血战,纠正了所谓“张献忠主动出川抗清”之类的惯性错误。可以说,蒋蓝的《黄虎张献忠》实现了在强力语境压力下的文体解放。
《黄虎张献忠》
作者:蒋蓝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新闻推荐
这个风雨亭是当年背夫歇脚的地方。背夫歇息时也不能坐下来。昔日背夫钱羽福,汉源县清溪镇新黎村村民。318国道天全县...
天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