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加速行走在脱贫奔康大道上
在阳光灿烂的五月里,记者走进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和天全县老场乡六城村,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当地群众都喜滋滋地说,摆脱了贫困,奔康还会远吗?
脱贫攻坚战在全市进行得如火如荼,不少贫困村都接连脱贫“摘帽”,群众生活也越来越好。
脱贫之路,硕果累累。奔康路上,充满希望。
路在脚下,奔康就在前方……
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
产业扶贫是让贫困群众尽快摆脱贫困的关键,也是扶贫工作实现由“输血”向“造血”机制转变的重要环节。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立足自身实际,围绕产业发展这一主题,通过“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借养下蛋鸡
圆了脱贫梦
回想起2016年春节前夕,当200只鸡苗交到手中时,杨克玉感到的是温暖和欣喜。76岁的杨克玉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三个子女因为身体残疾或是有病在身,丧失了劳动力。
搭乘脱贫攻坚的快车,2016年初,杨克玉向当地“钱记鸡业”借养了200只下蛋鸡,一天就有160个鸡蛋产出。“一个蛋8角钱,当天就拿到现金128元。”杨克玉算了一笔账,扣掉每天的饲料钱60元,扣掉贷款利息,按每天平均170个鸡蛋算,“借鸡生蛋”让她每月可以有约2000元的收入。对于杨克玉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今年年初,她毫不犹豫地又添了100只鸡。“真情实意的帮扶,让我圆了脱贫梦,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杨克玉逢人就说。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今年我还要多找门路创收,争取尽快当上富裕户!”现在的杨克玉说起话来,底气十足。红星村不光靠“借鸡生蛋”帮扶工程让村民们脱了贫,在第一书记何平的工作计划里还研究制定了全村三年脱贫规划和工作计划、全村种养产业三年发展规划、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采取分年度脱贫,三年脱贫后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的格局。
因户施策
让帮扶更精准
村民罗琼一家5口人,生活拮据,是当地的贫困户。去年,帮扶干部来到她家,为她送来了写有帮扶干部联系方式的“帮扶记录卡”,以便于她今后能够随时与结对干部取得联系,获得帮助。这份“帮扶记录卡”,内容包括贫困户户主姓名、贫困属性、致贫原因、家庭基本情况、脱贫措施、已落实帮扶项目、收入明细等。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精准了解贫困户、帮扶贫困户、明确扶贫工作进展,确保2016年顺利脱贫“摘帽”,防止返贫,从去年起,全村就开始着手为脱贫贫困户制定“巩固提升致富奔康跟踪帮扶记录卡”,旨在提高扶贫精准度,促使全村***、脱贫奔康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记录卡的建立,不仅使帮扶干部能更精准地识别贫困户,还使帮扶工作更加透明。为切实做好***工作,红星村采取记录卡入户上墙措施,进一步增进了贫困户与结对帮扶干部的联系,提高***的针对性和帮扶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红星村,每家脱贫户家门口的墙上,都挂着记录卡,因户施策,不仅实现了零距离帮扶,也提高了脱贫主动性和积极性。
合作社带领
贫困户“齐步走”
让贫困群众进入产业链是第一步,怎样“扛得起”是关系“造血”功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人带、有人领、有人帮。谁来带领?根据当地群众的经验,必须是有实力、懂技术、有市场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如此背景下,红星村好农夫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合作社通过发展葡萄、猕猴桃等特色产业,以流转贫困户土地和提供务工就业的方式,给当地群众带来收益,这是红星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助力群众脱贫奔康的一个缩影。
2013年底,红星村建档立卡212户贫困户中,10户贫困户流转土地给合作社,户均1亩。贫困户因此每年实现土地流转收益1400元;2015年底,在红星村精准识别“回头看”确定的22户贫困户中,又有2户贫困户流转土地给合作社,户均1.5亩,贫困户每年实现土地流转收益2100元。
而今,合作社已经形成一个集葡萄及猕猴桃采摘、品尝、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观光园,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贫困户只需‘齐步走\’。”第一书记何平一语中的。
目前,红星村依托家庭农场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猕猴桃300亩,葡萄50余亩、生姜150余亩,年出栏肉鸭90万只、生猪150余头,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75万元。
“禽—沼—果”的生态循环模式是该合作社的一大特色,就是将鸡鸭粪便发酵成肥料,再施肥给葡萄园和猕猴桃基地,让废物循环利用,构建“生态养殖+再生能源+绿色种植”的特色循环链。这种多样化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方式,看似和农户无关,其实联系紧密——不仅促进了种养业成本节约,种养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也推动了红星村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
“人脱贫、村退出”的目标在去年年底已达到,为防止返贫,红星村仍在继续发力……
天全县老场乡六城村:
六城村是天全县老场乡的一个贫困村,海拔900米,属于高山区,土壤酸性程度高,适合中药材重楼的生长。为了早日摘掉贫困“帽子”,该村紧紧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助农脱贫致富”这一目标,大力扶持村民发展重楼种植。
药材香飘脱贫路
初夏的清晨,天全县老场乡六城村的10多位村民已经在村里的重楼种植基地忙碌了。
在大棚内,规范有序种植的重楼正在茁壮生长。李庆辉也在其中忙碌着,他说,家里4口人,早年患病,家庭生活较为困难。不过,在政府***的政策帮助下,自己不仅修了新房子,还跟着合作社种植重楼,逐渐过上了好日子。“2015年,村里的脱贫攻坚小组根据我家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为我家规划种植重楼,现在我家种有3亩。”说起眼前这些“宝贝”,李庆辉脸上乐开了花。“很久以前我就想发展产业,但苦于没有门路,一直没有行动。”李庆辉说,“现在产业发展起来了,地里不断生长的重楼就是我致富的希望。”
他说,晒干的重楼市场价在2015年是1000元/公斤、2016年涨到了1100元/公斤,市场前景看好。
从“输血”到“造血”扶贫
李庆辉口中的合作社是六城村2014年成立的众汇重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统一组织物资采购、技术培训,统一销售产品,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合作社与153户农户合作,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种植重楼总面积达到200余亩。
说到合作社,不得不提到李国芳。作为合作社负责人,他可谓是六城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今年53岁的李国芳,多年前就开始种植重楼,成效明显。现在已然成了一个重楼种植的“土专家”。
合作社成立之初,面临缺乏种植技术、资金短缺以及部分社员信心不足等难题,李国芳顶住压力,带领合作社成员到各地考察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还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全部投入到了合作社中,有效解决了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为合作社的发展打开了门路。当地村民以个体的方式加入合作社,解决了种植技术、产品销路问题;重楼苗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己上山采,解决了成本问题;每年的2-4月属于重楼管护期,需要对其进行除草工作,劳动力投入小;重楼虽不属于短平快经济作物,但经多方尝试,套种刺龙苞等经济效益高的野菜非常适合,确保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如此一来,推动重楼种植在六城村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六城村从“输血”扶贫到“造血”脱贫的转变。
六城村第一书记高晓明说,合作模式的好处在于能够较好地解决过去产业扶持中分散种养效果不明显、管理难、示范带动效应不大的问题,较好地将合作社善于科技种植、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势和贫困户勤劳能吃苦的长处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双方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项目的热情,最终达到双赢目的。
正如高晓明所说,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以重楼为代表的“庭院经济”规模越做越大,越做越好,2016年,该村重楼种植收入达32万元,每户平均增收上千元。
李国芳说,通过对村里种植户的调查,结合当前农资价格水平,核定5年为一个种植周期,包括租地费、种苗费、种植费、化肥、农家肥、农药、防晒设施、防盗网、抚育管护费、人工费、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亩均总投入为7万元,年均投入1.3万元。全村建设200亩重楼种植基地,按现时每公斤200元的市场价格和目前平均亩产500公斤计算,全村200亩种植基地仅出售鲜重楼的产值可达2000万元,扣除投资成本,亩均年收益有12万元。
庭院深深暖意浓
重楼种植衍生的“庭院经济”,在六城村脱贫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今,六城村重楼种植实现了“小家庭、低投入、高产出、长受益”的发展路子,形成了以六城村重楼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共同发展的格局。
“曾经的六城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建档立卡之初,村里有贫困户59户、192人,而2016年年底,59户、192人,全部脱掉了贫困的帽子。接下来,我们还要利用六城村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在发展特色种植的同时,走农旅结合道路,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让大家不但能脱贫,还要致富!”谈到未来的发展,高晓明信心满满。
路通了,产业兴了,旅游旺了,村民的钱袋子变鼓了,村民们的愿望正在一个个实现,六城村的脱贫奔康“突围”之路正显现出光明前景……
雅安日报记者 石雨川
新闻推荐
本报讯(天法宣车云凤)近日,雅安市中级法院纪检组监察处会同审管办、执行局等部门组成督察组,对天全县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中拖延办案、拖延执行、办案不规范、违规超审限等问题开展专项督察。...
天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