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益栈改变乡村

四川日报 2016-08-19 07:20 大字

□本报记者 吴梦琳

挖竹笋、喂兔子、听老故事、住宿在当地农户家、深入体验当地乡村生活……日前,来自成都武侯区一家单位的30名职工,来到雅安芦山县古城、白伙等3个村落,开展了一次两天一夜的乡村旅游。

与普通乡村旅游不同,这次活动由公益组织——成都高新益众社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益众”)发起,活动组织了旅游者与当地座谈,帮当地发展提建议。

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后,益众结合此前的经验,在地震灾区的乡村,培训农民将家中闲置房屋打造为民宿,以村为单位建立“益栈”,并组织旅游团到乡村,为村民带来收入。同时,他们也在当地开展支教、环保、发展规划等各种公益活动,以此增进村民对本地传统文化和自然文明的认知。

盘活闲置房屋

打造民宿

在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益众志愿者帮助村民将闲置房屋打造为民宿,对农户进行旅游接待培训、并帮助其包装推广宣传。

雅安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位于山脚下,退耕还林后,村里开始大面积栽种竹子,村里房前屋后都是竹林。“4·20”芦山强烈地震中,村里大多房屋损毁严重,现灾后重建已全部完成。

顺着村道向山中行走,在一片竹林环绕中,就是村民肖凤琼家灾后重建的新房——宽敞的水泥院坝、两层楼的全木质新房。肖凤琼正在用水泥砖在二楼搭建一个卫生间。“客人来住,只有楼下一个卫生间不方便。”肖凤琼说。走进她家,一楼是自住的四间卧室,二楼则是客厅和为客人准备的四间客房,还有一个露天大阳台。家中客厅里,还贴着当时她和村里其他一些村民一起到成都接受旅游培训的集体合照。

她家中共有6口人,2014年5月,新房重建完成,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由于丈夫和儿子都在外打工,女儿在外读大学,家里虽有8个房间,只有3个人常住,大部分房间都闲置。她想做乡村旅游接待,却不知该如何入手。

这时,她遇到了倪凯志和他创立的益众。

2009年,从深圳来到四川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倪凯志,在成都创立了益众。四川乡村的山水美景与淳朴民风,激发了倪凯志做乡村公益旅游的想法。他看中了乡村闲置房屋,想要把它们打造成民宿,并以村为单位建立“益栈”帮助农户脱贫致富。

2014年,肖凤琼和村里其他几人,一起报名加入“益栈”,并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免费公益培训。这些以前从未接触过接待工作的农户,现在说起客房布置、卫生清洁、接待礼仪、餐饮准备等事项都头头是道。“客人住过之后我都会及时换洗床单,按客人人数配备凉拖。”肖凤琼说。

在益众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肖凤琼惊喜地发现,除了村里1200年历史的古树和红军旧址可作为游览点,当地漫山的竹林和野菜、自家饲养的兔子,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

为了给当地带来更多客源,益众通过自有网络平台和渠道发布信息招徕游客。倪凯志介绍,团友们所交的参团费用,益众一般提取10%-15%,作为项目管理资金。剩余的除了用于租车、购买保险之外,全部返还给农户,大约能占到70%。倪凯志说,有时团友还会购买当地土特产,这些消费又是另算。除了团队定制,益众还设计了很多主题旅游活动吸引散客,包括农耕体验、环境保护、亲子教育、文化传承、乡村服务、青年成长、毕业旅行等等。主题旅游一般为2天至一周不等,每个团根据时间、路程、食宿和主题等条件不同,单人参团价格在100多至1000多元。

截至目前,益众已在四川、贵州、云南等80余个乡村建立了80余家“益栈”,发起主题旅游活动200余次,为贫困乡村增加了近250万元的经济收入。

推进

乡土文化保育

除了经济效益,在打造乡村公益旅游过程中,村民们逐渐懂得了如何爱护家乡一草一木,从而推进乡土文化的认知和保育。

记者走进雅安天全县始阳镇凤翔新民小区高康兵的家,楼上楼下打扫得干干净净,客厅里还摆放着鲜花,他每天都会把垃圾收拾好,等垃圾车来统一收。房前屋后的自留地上,蔬果也种植得整整齐齐,一点不杂乱。几个月前,他和小区里另外几户人一起组建了“益栈”,在倪凯志支招下,准备充分发挥小区位于川藏线上的优势,吸引每年从这里经过前往西藏的青年驴友们。“我们要展现出村子的特色,让更多游客来了还想来。”谈起未来自己的民宿经营计划,高康兵充满信心。

和高康兵一样,肖凤琼,从对旅游一无所知,到现在对村里的旅游该如何发展、如何与周围其他乡村游竞争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房前屋后的草草木木,她都会认真对待,不再随意砍伐,她告诉记者,这可以用来打造健康养老产业,吸引老年人来这避暑,因为有不少游客曾经给她说过,“这些东西是很巴适的,有绿色原生态优势”。

这些成长,都是他们参加“益栈”获得的隐形红利。“除了经济效益,在打造乡村旅游中,同时要推进乡土文化和乡村文明的保育。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甚至联合旅游者帮助梳理出当地文化特色,让村民们意识到这是独特且珍贵的,值得保护并发扬。”倪凯志说。今年4月底,多名从事社会事业工作的团友组团到芦山龙门乡3个村落旅行,他们白天品尝当地美食、参观乡村美景、体验农家生活,夜晚还与来自白伙村的十几个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探讨未来村落发展。“我们当时讨论了如何加强当地社区管理和提高村子的社会知晓度,气氛十分热烈。”来自成都的张清说。

外来游客与本地的和谐,也成为益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几年前,他们组织一个外国留学生团队,到绵竹一个村旅游。由于外国留学生的一些生活习惯和行为理念与当地人不符,双方发生冲突,后来闹到镇上,由镇领导出面协调,才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也倡导旅游者尊重当地文化和民俗习惯,我们的理念是让旅游者平等地融入当地,而不是站在高处俯视。”倪凯志说,有一些农户不愿意接待情侣,或者有一些食物忌讳,这些细节,都会提前与双方沟通。

乡村“益栈”如何持续

随着乡村旅游竞争加剧,如何保证客源持续性,成为当地农户和公益组织继续探索的问题。

随着乡村旅游逐渐普及,互相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对于肖凤琼她们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如何保证游客的持续性。

实际上,此前来旅游的大部分客源都源自“益众”所拥有的资源,随着益众本身业务范围的扩大,无法再如刚开始建立时对每一个地方都一直保持紧密的黏着度。实际上,5年时间,益众开发了80余家“益栈”,但运营情况良好且互动紧密的,还不到一半。

如何真正将当地旅游亮点包装推广出去,推入市场化运作中,成为农户和公益组织共同探索的问题。

此前,益众推出了专门的乡村旅游网站“益游网”,对每一个“益栈”都设计了“益游锦囊”,供游客自行下载。今年初,在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四川协力公益发展中心)支持下,益众启动了“益栈助力四川乡村家庭***发展计划”,在全省21个市州招募本土公益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借助当地公益组织力量来继续做这件事。

按照他们的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每个市州寻找20个有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的偏远乡村,每个乡村寻找5-7家农户组建一个“益栈”,并且要将其进行个性化包装推广。同时,他们也教农户,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来进行自我的宣传和推广。位于天全县多功乡的南天新镇,是灾后重建统一建设的特色小区,居民李建梅建了一个微信群,将所有在自己家里居住过的客人,都邀请加入群中,定期发一些周边美图,吸引大家前来游玩。

除了本土公益组织,由农户自发组成的旅游协会等,也成为当地抱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但重点,是要寻找到一个给力的负责人。”倪凯志说,活动实施中,经常有插曲发生——提前订好的套餐,结果配送的饮料是山寨货;约定好了早餐时间,客人醒了主人家却还在睡觉。“一户人家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游客对整个地区的感受,在发展旅游中,寻找到一个好的带头人和负责人,能约束和规范其他农户的行为,也是乡村旅游抱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闻推荐

天全走进联系村慰问老党员

本报讯(杨棕贤罗孝伟)7月1日,天全县法院的法官们走进联系村新华乡铜山村和落改村,与当地老党员们一起座谈交流,并为困难党员送去党组织的关怀和慰问。在走访过程中,法官为困难党员送去慰问金,并...

天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