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汗丈量遥远路途
【马帮】
南方丝绸之路,这个现在被屡屡提及的古道,早在秦汉之前便有。据民俗学家刘孝昌介绍,南方丝绸之路主要分为三条,东路、西路、在北方还有一条小路。“走这南方丝绸之路可是十分的不易,要穿过方圆100平方公里的横断山脉,还有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大江河穿流而过,可以说,这条南方丝绸之路既是一条神秘的古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历史之路。”
三条古路连接东西方文明
据刘孝昌介绍,南丝绸之路的三条之路,西路经临邛到青衣(芦山),秦汉时被称为临邛道,再经严道(荥经)到牦牛(汉源),这一段为始祖道,接下来由牦牛到越嶲(西昌),再过会无(会理),达到大理,称为牦牛道或是灵官道。随后由大理到南涧到永平,为博南道,再由永平到滇越(腾冲)为永昌道,最后再由此到身毒(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地,此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路,秦汉时以牦牛道代称。东路也顺岷江而下,经南安(乐山)到达僰道(宜宾),这段水路称为岷江道。随后经南广(高县),石门关到朱提(昭通),名为石门道,最后经威宁,味县(曲靖),谷昌(昆明)到大理与西路汇合。这条东路,在秦时被称为“五尺道”。而北边的小路历史最为悠久,早在先秦之前,古蜀人便穿大渡河而来,由宝兴到灌县,再到广汉,这是一条古蜀人之道。
刘孝昌说,这条南方丝绸之路沟通着古蜀地各个部落之间的物资交流,也联通着中国与西亚、东南亚和南亚之间的商贸往来,又被称为蜀身毒道或蜀布之路。“这条南方丝绸之路早在西汉之前就存在,有资料表明公元前14世纪便已存在,是条千百年来都存在的神秘之路,是多少人用自己的血和汗,乃至生命摸索出来的。”
蜀人用自己生产的蜀布、丝绸、铁器、漆器,换回南亚的象牙,印度洋的海贝,南方的马匹等等。在西汉时,南方丝绸之路曾一时中断,司马相如打通未果,在东汉时才得以重新开放。从此,这条高山远水间的小道,便如一条纤细但必不可少的血管一样,是连通着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大陆桥,华夏文明也得以翻过崇山峻岭,名扬海外。用血汗丈量路途的背夫背妇
在南方丝绸之路的牦牛道上有一条格外崎岖的始阳道,这一段多是沿山栈道,分外崎岖,连马匹都不能通行,只能靠人力背运的方式,因此造就了一种特别的职业——背夫与背妇。直到现在,在沿途的天全县,依然存在着“背”这种计量方式。“当时沿着山边的栈道,只有桌子宽,马匹不能通行,当地又很贫瘠,因此还有女人来做背妇这个辛苦活。除了大嫂、媳妇以外,四五十岁的婆姆也去。背茶背盐,少则70、80斤,多则100多斤,有时还要爬行。”
由于山道狭窄,这些背妇有一套固定的行头。背上背着尖底竹篓,底部稍尖的竹篓在山道上周转灵活,手里拿着木棒,木棒下端接一截铁杵。这铁杵在休息时,可以顶在背篓底下,背妇们得以背着背篓,靠在山边,歇一口气。“经年累月,一尺多长的铁杵被磨的只有三五寸长,直到现在,始阳道狭窄的石板路上还留着千百年来,背夫背妇们的铁杵留下的深深的窝痕。”除此之外,背妇们还必备一个汗刮子,多用铜片或铁片制成。“天热的时候,豆大的汗珠就滴在石板路上,背妇们根本来不及擦,用这个汗刮子是防止汗水进入眼睛。”而艰苦的路途更是让这些女人无法解手,她们背着东西,只能站着小便,内急时,只能用笋壳接着。
尽管路途是如此的艰辛而遥远,背夫与背妇们依然苦中作乐,他们唱着山歌,淳朴清新,颇有情趣,歌中饱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华西都市报记者 袁慧君本版制图 司婉靖
新闻推荐
早报讯(记者郑其)昨日,由成都市成华区人社局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创业其实并不难——大学生创业心理》讲座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美国哈佛大学“神奇教授”、成华区首席创业顾问朱利安·泰普林教...
天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天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