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共和村常开“磨刀会”

四川日报 2013-09-03 15:10 大字

没有主席台,没有领导讲话,开会就是摆龙门阵,时常也争吵、拍桌子——

□本报记者 梁现瑞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吴平

“还商量啥子?”43岁的杨文“啪”一声把茶杯摔在地上,起身就走。

时间过去两个多月,天全县老场乡共和村党支部书记王维康还记得上述一幕。那天晚上,共和村召开村民会议,讨论灾后住房重建问题,核心是确定重建选址,有村组干部提出就近重建。

这与杨文的设想相悖。他想的是,灾后重建要把房子修到公路边,家人进出方便,运点粮食、肥料也省力。不仅是杨文,很多村民都有同样的想法。

双方一时相持不下,杨文一走,会也就散了。第二天傍晚,王维康又扯起嗓子吼:“开会了!开会了!”又是争吵,最激烈时,两人还指着鼻子骂起来。自始至终,王维康和村委会主任洋建都没有制止某一方,而是不断重复:“等他说!等他说!”

几来几去,大家反倒心平气和起来。前前后后10多次村民会议后,到6月底,最终方案达成:村民就地重建住房,但村委会承诺,3年内将公路修到村民小组。双方利益得到兼顾。8月底,记者在共和村看到,杨文家的新房已经修到了2楼。“吵也好,骂也好,都正常得很,基层工作就这样。”事后总结,王维康甩出一句话。在共和村,这样的会每年至少要开几十场,而且还有个特别的名字——“磨刀会”。“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王维康看来,虽然事先征求意见的过程漫长繁复、费时费力,但群众的意见得到了充分尊重和采纳,一旦达成共识,后面就顺当多了。

经验背后,是教训。前些年,在当地政府部门主导下,村里栽种梨树,没到盛产期就遭遇风灾,被迫全部砍掉; 随后,全村栽苹果,不到两年又功亏一篑。“张书记栽树李书记挖,王书记来了重规划。”村民编了顺口溜,表达对部分干部做法的不满。

总结经验教训,2000年任共和村村支书的王维康提出,村里做任何决定前,要首先召开村民会议,听取各方意见。这一过程中,村支部和村委会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不预设立场,不提前决定,不暗箱操作。

土地流转是另一个典型。4年前,村里空出近600亩荒地,有外地人想来流转承包,种猕猴桃。但有部分村民质疑:种下的猕猴桃卖不脱怎么办?以后土地升值了怎么办?

租不租?怎么租?面对争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次次组织大家开会讨论,经过20多次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两名不愿流转的村民被大家说服,把其中的土地调换了位置。

如今,土地以每亩每年400元流转出去,村民还能在猕猴桃基地打工挣钱,大家都很高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共和村遭受重创,在抗震救灾的紧急关头,共和村的“磨刀会”没有终止。遇到救灾物资分配等问题,总是先开会,一起讨论制定方案,然后再执行。分发组、记录组、监督组各司其职,各项工作高效运行。

49岁的王维康,在留守村子的人中算年轻的,但大家见面都喊他“哥儿”。“哥儿,进屋喝口茶”,“晚上别回去了,哥儿,在这儿吃饭”……简单的话语背后,透露出这个县级“村民自治模范村”的和谐干群关系。

新闻推荐

都姓“毛”命运为何两样?

生长在同一片土地,毛豆的收入忽略不计,毛梨却让当地人增收不少毛豆儿和毛梨儿,在天全县老场乡共和村被称为“两毛”,尽管都可以换钱,但它们的命运却完全不同:一个终老山间,成为豆腐豆浆的原料;一个翻山越...

天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全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