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骑行318 要征服的不仅是道路

四川日报 2013-09-06 15:09 大字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至9月初,已约有2万人骑行川藏线,是最热闹的一年。由于今年川藏线骑行格外火爆,甚至数度出现自行车堵车状况,“骑行318”被网友调侃为“新四大俗事”之一——

□本报记者 陈四四/文 肖雨杨/图

从成都出发,沿着318国道一路向西,翻越折多山、雅拉雪山、雀儿山……路的终点是拉萨。这条路,就是“川藏线”。

川藏线风景优美,道路曲折,近年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骑游大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至9月初,已约有2万人骑行川藏线,是最热闹的一年。由于今年川藏线骑行格外火爆,甚至数度出现自行车堵车状况,“骑行318”被网友调侃为“新四大俗事”之一。

虽被调侃为俗事,也有网友表示理解:“无论318骑行有多俗,每个完成的骑行者都值得尊重,这需要极大的坚持和毅力,仍旧是一件令人佩服的事。”

2000多公里长的路途,平均每两天翻一座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或许,骑行川藏线要征服的不仅是道路……

最热闹时,一天经过300多人

雅安市天全县紫石乡小渔溪村村民卢俊刚的家就在川藏线路边,他家20多平方米宽的小院成为骑行者歇脚的地方。在六七月,每天从他家门口经过的骑行者有300多人。

8月29日上午9点多,记者在飞仙关见到24岁的蒙古族女孩格格恒时,她和车友正在路边休息。一位队友的自行车坏了,正在修理。这是他们骑行川藏线的第3天,骑行的乐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渐渐涌起的疲累。

格格恒一行6人,分别是她的男友、同学、哥哥、发小等。半个月前,他们聚会时聊到川藏线,头脑一发热决定搞一次骑行。格格恒与男友将今年初才开张的小店关了,兴致勃勃地做起准备。6个人买了站票,在火车上晃荡40多个小时才到成都。

他们在成都买了自行车和一系列骑行装备,均是参照网上网友提供的经验。“出发前,我们在网上做了一些功课。”格格恒说,他们的目标是28天骑完。

据记者了解,像格格恒一样,没有丰富的长途骑行经验,准备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即匆匆上路的318骑行者不在少数。这些骑行者一路上也往往状况百出。

陕西小伙赵阳飞的骑行队是在网上召集的。1991年出生的赵阳飞本在西安一家汽车品牌公司做技师,上大学时,他就喜欢骑自行车,经常骑车上秦岭。今年4月,他下定决心要骑行川藏线,并辞职准备。8月中旬他在网上发了一张帖子邀约同伴,很快有人回应,最后组成8人车队,队员分别来自北京、内蒙古、杭州、武汉等地,其中还有2个女孩。他们计划用30天骑完全程。

8月底已不是川藏线骑行最火爆的季节。但记者从雅安出高速路口上318国道时,就碰见5位骑行者。进入天全县后,一路见到的骑行者渐渐多起来。从荥经到二郎山脚下,6个小时内,记者碰见40多个骑行者。

“现在骑车的人少多了。”60多岁的张德礼老人在天全县紫石乡大渔溪桥头开一家饭庄,就在前两个月,他家的10多间住宿房间还供不应求。到此无法落脚的骑行者,只能吃顿饱饭,再骑车到前面找住宿的地方。

在成都直必达自助旅舍,这个川藏线“骑驴”聚集的地方,墙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签名和豪言壮语。旅舍前台工作人员蔺智宇告诉记者,由于天气限制,川藏线骑行从每年4月开始,到10月结束,最火热是六七月。“4月初到8月底,仅我们这里就送走4000多人。”他说,像这样的青年旅舍、自助旅舍在成都有多家,每家都被川藏线骑行者挤满。

川藏线骑游的火爆反映出一种从众心理,有专家表示,骑游川藏线原本是一种小众行为,纯粹是一些人的个人爱好,但这种挑战与冒险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接受,尤其是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

“出发点”不同,结局也不同

阿贵的qq签名很有意思,“之前答应过爸妈,骑完川藏线回来就好好找工作”。这个去年才从西华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已经连续两年骑行川藏线。

23岁的阿贵名叫刘贵友,读大学时就是西西车队的成员。他和女友有个梦想:骑自行车环游世界。“骑行川藏线到拉萨,是梦想的第一站。”

去年骑行川藏线时,阿贵没有充分的准备。他在一个骑游群中看到车队队友骑行川藏线的照片,便当即决定骑行川藏线。

阿贵没有邀约一个车友,也没有告诉父母,甚至连网友的攻略都没查好。由于没有长距离骑行的经验,加之非常激动,第一天阿贵就骑了240多公里。这样的路途,一般是要分成两天完成。“屁股磨破皮,到后来我只能站着骑”。晚上10点多到达二郎山脚下新沟时,他已经累得要哭了。找到一家旅馆还没有热水,随便吃了点东西就睡了。

原本已打算放弃,可第二天早上起床,阿贵觉得精神抖擞,就继续向前行。没想到,越往后走,困难越多。从雅江到理塘这一段,恰逢雨季,一直下暴雨。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不断上坡下坡,冰冷的雨水把全身淋湿,自行车货架又突然断裂,行李全部掉在稀泥中。

今年,阿贵为陪伴女友,再次骑行川藏线。为此,他甚至不顾父母反对,辞掉工作。

7月初,两人出发。由于骑行318国道的人实在太多,他们选择了317国道,即川藏线北线。骑到雀儿山一段,女友实在骑不动,气得把自行车一扔,不想走了。后来,因女友体力不支,他们又折返到318国道。

骑行川藏线,24岁的安徽小伙子汪建峰是为了在结婚前“放纵”一把。汪建峰计划明年春节结婚。他知道女友不会同意,8月下旬辞职后没有知会女友一声就到了成都。他特意买好日记本,要记录下每天的行程,为人生留一些真诚的回忆。他打算,骑完川藏线,就找份稳定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度过世人眼中的平稳人生。“为什么要骑行川藏线?”这是记者在调查中问得最多的问题。“这条道路很艰辛,证明我们年轻人也能吃苦”。“结婚以后压力很大,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现代人太浮躁了,需要通过体验这个过程来寻找心灵的宁静”……从五花八门的回答中记者发现,很多人都企图通过骑行川藏线体验人生,寻找释放个性与压力的途径。“有这样的想法不奇怪”。蔺智宇说,骑行川藏线的人从年龄看,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小孩都有,但还是以18岁-40岁的人为主,尤其是20多岁的人居多,做事比较容易冲动,辞职骑行川藏线也不是新鲜事。

也正是由于不少骑行者盲目、冲动地上路,越往后走,搭车的越多,不少人选择了放弃。成都资深骑友波尔估算,“实际上,真正能骑行到拉萨、不搭车的人不超过两成,安全也时常被忽略。”

冲动“上路”与理性骑行

骑行的人多了,商业化的介入也明显增多。也许,对越来越多的骑行者来说,川藏线承载的意义注定会变得五彩斑斓。

川藏线骑行有一本“宝典”——《波尔攻略》,网络版阅读超百万。它的作者就是36岁的波尔。

这本近10万字的攻略,除了路况,内容细致到手机信号,已更新12版。波尔用大量时间更新路况,不仅是想提供最新消息,也是想引起骑行者注意安全。他告诉记者,川藏线上下坡的路,都算危险路段,稍不注意就容易发生事故。因为上山下山的路,总有一边是悬崖,路很狭窄,穿行的车辆又多。特别是下山,稍微速度快一点,变道时刹不住车,直接就会冲到悬崖下,摔跤更是常见。

但是,不是每位骑行者都有安全意识。记者在川藏线上看到,来往的大卡车从马路上飞驰而过,可很多路段往往只能并行两辆大车。骑行者就在车中穿梭,有时是几乎擦着卡车边骑过。蔺智宇和很多骑行者交流,发现今年的骑行者大多把骑行川藏线想得很简单。问到路上遇到问题的处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连头盔的正确佩戴方式都不知道,总为了好看还在里面加上太阳帽;有的团队中,一个会修车的队员也没有。像今年被飞石击中身亡的那名骑行者,事后他们打听到,是因为没有听队长劝告强行通过山体滑坡路段遇险。

在波尔看来,川藏线骑行出现这些问题,与骑行人群有关。他认为骑行者分为三类。一类是事先有良好准备的人,这类人是为了努力实现骑行目标,事前有积极锻炼,遇到困难有毅力,但这类人在骑行者中不到5%。一类是为了旅游的人,部分骑行,部分搭车,享受经过川藏线的过程。还有一类是一时冲动去骑行的人,以为川藏线很简单,没多少准备就出发了。

骑行的人多了,商业化的介入也明显增多。自带帐篷露宿的骑友不多,因为一路上条件不一的客栈旅舍已经暴多。在成都的很多旅舍,墙上贴着各种装备销售店的广告。《波尔攻略》实体版本每份售价16元,一年卖出3000份。在网上,类似这样用于销售的攻略还不少。

中途遇到自行车出问题没有备用零件,可随时联系人送到。还有许多搭车服务。阿贵说,前几年他的师兄骑行川藏线,如果实在骑不动,招手就能拦到货车搭一段。近两年骑行的人多了,货车不再搭人,就出现了许多面包车,专门来搭载骑行者。这些面包车顶上装有支架,可放七八辆自行车。有的骑友在路上看到,许多20多岁的年轻人,衣着光鲜,名牌冲锋衣裤,装备齐全,上好驮包、硅胶坐垫……但一搭车就是几百公里;有的骑几十公里,就整队搭车到垭口或目的地,拍拍照,在网上发发帖子。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种新的“4+2”川藏线骑行方式在酝酿当中。有骑友正在试验将汽车和自行车结合起来,把川藏线骑行作为旅游来开发。

也许,对越来越多的骑行者来说,川藏线承载的意义注定会变得五彩斑斓。

链接

安全特别提醒

1 骑行时必须戴头盔;

2 下山前请先捏一下刹车,试一下刹车是否有效;

3 下山速度不能过快;

4 下山时注意靠右行,避免与上山的汽车相撞。特别是转弯的时候,请减速到30码以内;

5 因出隧道光线很亮,眼睛不适应,为避免撞车或摔车,请出隧道时一定减速;

6 如果实在要戴耳机,请将音量调到15以下,并使用一边耳机。

新闻推荐

高科技敬老院在天全交付使用

本报讯(记者王飞文/图)“今天看到安全、美丽的房屋建起来,我为在这里居住的老人和孩子们高兴。”9月8日,在雅安市天全县天民和源敬老院,特意赶来道贺的影星成龙的一席话,引来群众阵阵叫好声。当天,由成...

天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