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让非遗“活起来”
王志全为四川大学社会实践研学团师生讲解尔苏文化
非遗,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人的智慧,人的艺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山鸡节”是石棉县尔苏藏族独有的节日,节日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专家学者和游客汇聚一堂,共过“尔苏年”,共享尔苏藏族同胞的节日。
近年来,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非遗与旅游的牵手水到渠成,石棉县蟹螺藏族乡将旅游的新生力量融入环山鸡节,通过旅游发展来提升和展现节日魅力,这种方法不仅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也让“非遗”得以传承和创新。
环山鸡节尔苏藏族特色文化
在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没有人不知道王志全。
倚坐在江坝村一农家小院门口的年迈老人听到王志全的名字,一下子喊出来:“哦,就是那个‘环山鸡节’的非遗传承人。”
一条蜿蜒的青石板路,两岸望不尽的绿树青山,抬头是深邃广阔的天空,俯身是潺潺流过的小溪。王志全的家,就在这崇山峻岭间的蟹螺藏族乡,仿若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尔苏藏族同胞在此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提升,蟹螺藏族乡神秘的面纱被揭开,犹以一年一度的尔苏藏族新年节日——环山鸡节为世人所知晓,“蟹螺堡子”的美名也逐渐流传开来。
环山鸡节,尔苏人一年之中最为重大的节日,一般在农历八月中旬。尔苏语称为“古扎子”,意即过年,所有的尔苏人过了这一天后都会年长一岁,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最近,王志全格外忙碌。因为,一年一度的“环山鸡节”即将到来。
“争取今年带给乡亲们和游客更好的体验。”对于他来说,利用当地传统节日,传播“非遗”项目的深远历史是目前对非遗文化最好的传承。
更衣、戴帽、缠腰,王志全的动作一气呵成,举手投足间,体现着这位传承人镌刻于心的尔苏文化记忆,“一辈子都抹不掉。”王志全笑了笑,将节日流程大致描述了一遍。
环山鸡节的前一天,相当于除夕,尔苏人便开始做准备。准备的贡品主要包括:三匹肋巴的腊肉、自酿的竿竿酒、白色的公鸡,豆腐、白香、白酒、水果、糖果等。贡品准备好后,全部盛于簸箕内备用。
环山鸡节当天一早,蟹螺堡子响起悠扬的螺号声。各家各户以此为号,由主家男人顶着盛满供品的簸箕到集合地“弄作莫”。再由族群最有威望的“萨巴”(王志全)带路,排队上山祭祖,祈求风调雨顺、族人安康。
下山路上,尔苏人口呼“哦非”,以示吉祥如意,同时还要唱“始祖碑”歌,一直唱到“弄作莫”(集中出发地)。到了“弄作莫”,在坝子中间放上一三角架,上面烧一堆白香,挂一根腊肉,放一坛竿竿酒,然后以此为中心,所有人尽情唱跳狂欢。
每年这一天,蟹螺堡子便人声鼎沸,羊皮鼓敲起来,牛角号吹起来,欢乐歌儿唱起来。生活的美满,节日的欢愉,亲情的浓郁,族群的温暖,皆在欢歌笑语中。
歌声中,王志全会左手端碗山泉,右手持嫩树枝蘸水,轻洒在每一位客人的头顶、双肩、后背和前胸。
尔苏语中的“萨巴”,即具有卜算、驱邪、做法事等超凡本领的“手艺人”。王志全这一手艺出自家传,记事之日起,就跟随父亲学习。
在完整地传承非遗项目的同时,王志全竭尽全力,让“非遗”在当下焕发新活力。
8月25日,四川大学社会实践研学团走进蟹螺堡子。传统的民族服饰、用石头垒起来的石碉楼、抑扬顿挫的民族音乐、多变的舞姿、热情的尔苏人、淳朴的笑容……研学团队成员体验到了浓郁尔苏特色的非物质遗产文化。
此时,王志全充当起专业解说员,向志愿者们讲述了尔苏文化的起源和特色。歌声中,王志全左手端碗山泉,右手持嫩树枝蘸水,轻洒在每一位客人的头顶、双肩、后背和前胸。
身材魁梧的王志全,气定神闲,满脸肃穆,口中念念有词,用尔苏语轮流为客人送上祝福。
多年致力于民俗文化活动的王志全,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延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保护和传承是我们的使命,但也要继往开来。”王志全对非遗传承有自己想法,在他的努力下,环山鸡节这棵“老树”开出了新花。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环山鸡节,王志全一直肩负着沉重的担子。因年事已高,他决定只要有人愿意跟他学习,哪怕不是本家人,他都会倾囊相授,把他所掌握和知道的尔苏人的各种技艺、语言和文化等传承下去。如今,他的徒弟王德军在主持各种重大传统节庆和祭祀活动中,不仅能独当一面,而且也为保护本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王德军的积极协助下,当地为中央和省级等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提供了大量素材。
文旅融合传承非遗新魅力
在与王志全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游客”这个词,仿佛环山鸡节已不是尔苏人的“私家珍藏”了。“我们在环山鸡节中加入了民族歌舞表演、迎宾仪式等项目,这样能更好地配合旅游开发,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王志全说。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强对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业链,让文物古迹“活起来”,让非遗技艺“亮起来”,真正把雅安的文化记忆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非遗如何“握手”旅游?
“非遗文化和旅游有着很好的结合点。”社会学者李巫熙说,在文化的传承保护过程中,不是把传统文化封闭起来就是保护了,“活化”它、使用它,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才是最好的保护,文化旅游就是这种方式。
在李巫熙看来,传统节日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包含人们一定信仰、情感、观念、仪式、习俗等因素在内的复杂的文化现象。非遗项目挖掘难,但传承保护发展创新更难。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环山鸡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彰显非遗的内容形式,传播非遗项目的来龙去脉和深远历史,既符合非遗传承的要求,又选对了非遗传播的最佳时机;既有利于不断扩大本土非遗项目的影响力,赢得市民广泛的参与和积极的运用,也让更多的市民能够了解本土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带动非遗保护传承。
可见,非遗传承也有一个抓机遇的问题,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就是一种难得契机。
另一个契机则是旅游。
往往非遗资源丰厚、非遗氛围浓厚的地区都是旅游的热门地。在王志全看来,非遗能激发旅游动机、增添旅游体验,看一段舞、听一支歌、了解一项民俗、感受一个节日,游客就有了难忘的非遗旅游体验和记忆。
而今,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江坝村对环山鸡节进行了包装打造,并依托当地民族特色,打造了蟹螺堡子旅游升级版示范项目。江坝村也开始发展起了休闲观光农业,增加蟹螺堡子的旅游元素;加大文化挖掘保护力度,将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民俗歌舞表演节目,开发藏族特色刺绣、织锦等旅游产品,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大程度的传播和发扬。
“‘非遗+旅游’无疑是一种智慧选择,既可以用旅游发展来提升和展现非遗魅力,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也给非遗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非遗有了创新的传承方式,这让王志全开心不已。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雅安日报讯近日,在石棉县栗子坪乡栗子村的大棚里,工人们正有序地采摘“珍珠菇”。仅仅一年多时间,这种小小的蘑菇已让该...
石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石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