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寻找凉山幸福美丽新村·推进“四个好”家庭创建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4-22 20:15 大字

(紧接A02版)种植、养殖产业,为新华村留下“永远带不走”的致富门路。2010年,全村种植黄果柑200亩,之后,省地矿局先后又三次组织新华村人到石棉县学习。由此,新华村便流传出了村民四赴石棉取“果经”一说。

黄果柑,由橘和橙天然杂交而来,有300多年种植历史。果实无核或少核,果肉橙红色。其最大特点是极其丰产效益高,极其晚熟。从头年的2、3月份结果要到次年的4月份才成熟,需要接近12、13个月。大多数的柑橘在12月份就已成熟上市,而黄果柑在春季才丰收,属反季节果实,这就弥补了春季柑橘市场的空缺,因而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为了保证黄果柑的优良品质,县农业局果蔬站农机员长期对新华村的黄果柑种植进行全面监测,杜绝坑农害农现象发生,确保了黄果柑标准化体系的正常运行。

与此同时,甘洛县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户增加开荒地面积。在强大的示范效应带动下,越来越多种植户进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性优势的特色农产品。

2015年新华村种植大户实现收入7.5万余元,最少的种植户也有几千元的收入,全村人均实现收入100余元,户均收入550元。下一步,新华村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力争建成1000亩,全村人均4亩的种植规模。

事情干大了,凉山州甘洛县田坝镇新盛黄果柑专业合作社也随之成立,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则采取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运作,在除去管理成本之后,农户按照入股土地的比例分红。

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新华村近年来因地制宜,综合规划,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培育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和产业化生产基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黄果柑、核桃、小麦、玉米、商品猪等,现在都成了村上的特色产业。

田坝镇党委书记普体克哈对新华村这几年的发展颇自豪,如数家珍。新华村培育蔬菜基地100亩、核桃基地700亩;健全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推行“支部+协会(产业)”模式,成立“新盛黄果柑专业合作社”,建立黄果柑基地500亩,投产面积50多亩,产量达20多万斤,果农收入近70万元;组建成立生猪养殖协会1个、生猪养殖合作社1个,培育发展养殖大户(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30户,占比12%;成立青丰专业养殖合作社,设计生产规模肉牛养殖存栏416头,年出栏1040头;探索推行“文化兴村、文旅一体、相融发展”模式,建成全县首个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

凡此种种,并驾齐驱,新华村实现了种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转型,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人均纯收入达5450元,创造了由贫转富的“新华速度”。

从“电视上假的”到相信“村民的眼泪”

“以前看电视,假的。”田坝镇年轻村官熊彬,宜宾人,2013年7月,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来到甘洛田坝镇工作。他说以前看电视上说这个干部、那个干部怎样怎样对老百姓好,老百姓怎样怎样依依不舍的镜头,他不大相信,觉得矫情或是导演的,但那一次、那一天、那一个场面,确确实实,让他相信了“村民的眼泪”。

2014年4月的一个早上,新华村村委会活动室门口围满了人,全村人差不多来了,老乡们提着腊肉香肠鸡蛋,为林文送行。

林文是省地矿局207地质队干部,2011年至2014年挂职田坝镇党委副书记、新华村“挂帮包”扶贫干部。这个1968年生人,曾经当过兵。

“老百姓只要你给他们做点好事,付出了真感情,他会感谢你一辈子。”熊彬说。

村民逮着林文的手不放,眼泪就这么淌了出来,“林书记啊,你回省上当官就让你走,你要是帮扶其它村我们就不让你走。”

在熊彬眼里,林文一点官架子都没的,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一来到村上驻点,就走访了新华村的每一家每一户,每一家每一户他都叫得出名字,记录的“笔记本都翻烂了。”

“怎么让村民不会因为帮扶结束而返贫?”林文一直在寻思这个问题。

鉴于村民发展产业需要资金,而向信用社贷款手续繁琐、周期较长的情况,2011年初,林文和村两委干部商议后决定,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新华村设立扶贫基金,并同步设立扶贫基金管理委员会,用于农户在发展产业资金短缺时,给予无息借贷的资金,总资金10万元。

此项资金由新华村村民委员会统一管理,合作社成员在购买饲料、畜禽苗等时遇到困难可向

村委会申请一次性借贷5000元,借贷资金规定在一年之内必须还清。目前,资金运行良好,深受群众欢迎。

这是林文的一大手笔。

基金循环使用,村民富了一个又一个。

2011年6月,村民张朝贵通过申请,拿到首批发放的扶贫基金2万元,缓解了他养鸡缺周转资金的燃眉之急,“就是这笔2万元的循环基金,不但让我及时买了鸡饲料,还让我赚了12万元。”

从“灰头土脸”转身为“靓丽耀眼”

车行此处,问哪里?说:新华村!

想来路经此地的外地人倘是有点好奇心、打探心,都会冒出这句话罢。在凉山贫困山地农村,公路两旁的小洋楼刷刷闪过,惹眼哦!

一排排装饰一新的新居沿公路和巷子两侧一字排开,一幢幢漂亮的农民新居干净整洁,一条条入户水泥路蜿蜒平整。房前屋后、村头寨尾种有树木花草,房屋上是新式太阳能,道旁有垃圾桶、垃圾房,还有清澈的自来水,给人彝家特色印象的文化墙……甘洛县田坝镇新华村,一个彝汉杂居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是生态文明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示范村。

说起新华村,村民张长刚有话要向记者表达:我们村虽然离镇上很近又靠近公路,但过去灰头土脸,居住条件很差,住房密集、破旧,村内道路坑洼不平,巷子内污水横流,随地堆放的柴草,各种垃圾和野外放养的家畜粪便带来恶臭。而且邻里矛盾多,说闲话的、打麻将的到处都是。现在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过去我们一家老小住的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三间屋子很拥挤,生活上很不方便,也不卫生。现在住进了一楼一底的新楼房,还用上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干完农活后,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天天洗个热水澡了。”村民阿木拉哈的家,客厅宽敞明亮,液晶电视、冰箱、沙发一应俱全。灶头和案板铺了瓷砖,橱柜用新型有机材料做成,光鉴照人。洗漱间地板是防滑瓷砖,墙面是暖色调瓷砖,洗漱台面用大理石做成。幸福的小日子就是这样子的啰!

2010年底,新华村被列为凉山州和甘洛县彝家新寨建设示范村。田坝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最大限度尊重群众意愿,根据居住环境、村容村貌和建设特点对房屋、庭院、道路、空地、广场、绿化等高起点规划、精心打造。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典型引导,群众纷纷认识到这是极好的机遇,从刚开始时的“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按照统一规划,积极投身到新村建设中。

工地上,高挂着“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红色标语。在彝家新寨建设中,新华村有97户决定推倒旧房建新房,147户决定改造旧房。国家投入不多,他们就拿出多年的积蓄;积蓄不够,向亲朋好友借贷;请不了技术员,就自己动手干;买不起砂石,就自己下河去背。虽然很苦很累,但觉得这是建设自己的家,是为了将来过上更好的日子,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能克服。

据了解,新华村新建户平均每户投入8万元,旧房改造投入约为2万元。所有建房用砂石几乎都是自己采集。全村民居建设总投入1364万元,其中,群众自筹就高达1070万元,国家投入不到300万元。

如今的新华村,家家住上了美观大方的新房,道路交通大为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增收致富门路拓宽,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成为甘洛县新农村示范建设的典范。

近几年来,甘洛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彝家新寨建设作为全县最大的民生工程,按照“以公路沿线为突破,向纵深推进;以中心乡(镇)为示范,向周边辐射;以禁毒防艾为重点,竭力帮扶;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飞檐翘脊沟瓦口,雕窗刻柱绘图案,一池多改留锅庄,整村推进兴产业”为总体设计,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彝家新寨,通过实施彝家新寨建设,让广大彝区群众住上了好房子、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形成了好风气。

在彝家新寨建设中,甘洛县坚持整村全面推进、群众整体受益,每个村一户也不落下。实行“物资补助为主、现金补助为辅”“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互建”并举的建设模式。同时,统筹推进水电路、通讯、图书室、卫生室、运动场、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建设,村庄功能逐渐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实施111个彝家新寨,覆盖28个乡镇,惠及农户1.7万户7.7万人,是省州下达任务的2.16倍。

其中的新华村,用两个词来形容:秋实春华、万象更新。

新闻推荐

四川雅泸高速公路干海子特大桥竣工

新华社四川雅安4月22日电(齐中熙黄仕科报道)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钢管桁架梁公路桥——四川雅(安)泸(沽)高速公路干海子特大桥22日竣工,它被交通运输部列为我国西部山区桥梁建设的科技典型示范项目,标志着我...

石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石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