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渡河船工后代忆红军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7-02 17:57 大字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纪念签名。

安顺场处于松林河与大渡河交汇处,因红军在此创下强渡大渡河的伟大战绩而闻名。在安顺场集镇上,林立了许多主打“红色旅游”的农家乐,而离集镇2、3公里的“红军渡”农家乐显得尤为显眼。

1935年5月,当红军抵达安顺场时,正是在船工帅士高的帮助下,“渡河第一船”的十七勇士才得已占领对岸,为中央红军的继续北上赢得宝贵的时间。70多年,当年船工帅士高的孙子帅飞在当年爷爷帮助红军渡河的地方,开起了这家“红军渡”农家乐,成为当地宣传长征故事的一块“根据地”。

文/图  本报记者 张鹏  杨灵 陈国盼  白程成

他的爷爷撑起“渡河第一船”

一踏入“红军渡”农家乐,我们就看见了不少帅士高老人与其他人的合照,老人早已离世,但好在通过老人的孙子帅飞的讲述,又将我们带回80年前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来到石棉县安顺场,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紧要关头,为打破敌人的包围圈,红军决定强渡大渡河。

那时候,大渡河水流湍急,既不能架桥,又不能泅渡,只能用船强渡,而且必须要有熟知水性的船工摆渡。得知渡河需要船工时,他们找到船工帅仕高,请他驾船送红军过河。

“敌人火力太猛了,船随时都会被打翻。”据帅飞介绍,敌人以密集的火力向木船射击,子弹和炮弹不断打在小船周围。紧要关头,当时神炮手赵章成迅速以两发炮弹摧毁了敌人两个碉堡的火力点。

正在这时,一个偶然事件发生了。眼看木船即将在尖石包靠岸,突然又被急流冲到桃子弯撞在一个大石礁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帅士高和其他三名船工立即跳入水中用背顶着船沿,另外4名船工也放下双桨,用篙把船撑向岸边。

也正是这样,就有了17名红军勇士乘坐帅士高和龚万才、何廷楷等几名船工的船,强渡大渡河的英雄史诗……

红军占领安顺场渡口后,帅士高又找来了70多个船工,分成四班,日夜摆渡,3天内把红军送过了大渡河。帅飞回忆说,“红军一走,爷爷怕遭报复,躲进深山彝寨,长期睡地上,右眼失明了。”1995年,84岁的在帅士高离世。

后来,带着军人情结,帅飞和父亲也都曾入伍。

他的农家乐里都是“长征故事”

延安、赤水、金沙江……“红军渡”的农家乐里,门板上写着涉及红军长征重要节点和事件的包间名。

除了在菜名上花心思,帅飞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了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在一间名为“延安”的包间里,我们就见到了伟人所写《长征》。

不止如此,在“红军渡”农家乐里的墙壁上还挂着各种照片和留言。“帅士高同志,见面留念……”这份来自于“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1985年5月24日的纪念签名,至今仍被帅飞完好地保存着。

“我爷爷当年帮忙渡船的17勇士隶属红一团,他们是当年第一支驻港部队。”帅飞说,全国解放后,彭德怀等一大批国家领导人都曾来探望过帅士高,红一团更是将帅家人早已当做了“一家人”。“祝老英雄、船工帅士高健康长寿。”在墙壁的一侧,一个来自红一团第43任团长宋承忠的祝福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在奔流不息的安顺场渡口上,再也找不到夕日的渡船,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风格独特汉彝风格结合的川西民居、一辆辆疾驰而过的轿车。也在这里,无数个红二代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或继承、或追忆那段红色历史。

新闻推荐

访大渡河探泸定桥感受世界军史奇迹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吴文诩萧永航“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二战名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其所著《三大洲》一书中对长征如此评价。记者近日沿81年前红军...

石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