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熊猫之乐在乎山水之间历经个月野化培训本报记者刘云

四川日报 2012-10-12 17:41 大字

大熊猫之乐,在乎山水之间?历经26个月野化培训——

□本报记者 刘云云 王飞

“‘淘淘\’怎么还不出来?”

10月11日上午,淅淅沥沥的小雨洒在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的地上,来自卧龙的大熊猫“淘淘”的放归正在这里进行。打开笼门,过了约五分钟后,“淘淘”才在众人灼灼的目光注视下,从笼子里走出来,短暂停留了一会儿,就直向密林中奔去,迅速消失在了广袤的山林中。

完成了26个月的野化培训后,这只备受全世界关注的大熊猫终于回“家”了,回到大自然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结束,对于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自然、以及大熊猫种群的保护和延续,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淘淘”究竟和其它大熊猫有何不同?在它之后,还会有更多的“淘淘”出现吗?

凭什么敢去野外生存?

“淘淘”受训后既抗病也会避天敌

“淘淘”是国内第一只经过系统野化培训的人工繁育大熊猫。

2010年7月20日,即将分娩的大熊猫“草草”从雅安碧峰峡来到卧龙,参加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第二期野化培训项目。8月3日,“淘淘”出生了,之后便和母亲“草草”在海拔1780米、面积2400平方米的第一阶段小型野化培训圈内生活。

“一个是半野外产仔,一个是母兽带仔进行训练,这是二期野化培训的新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介绍,“也创造了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培训的新方法。”

“淘淘”的成长过程,印证了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

大熊猫要回归大自然,首先需要具备健全的通讯交流能力。视频监测和人工观察显示,三个月大的时候,“淘淘”已经学会走路,可它并不满足,一转眼就去爬树。“在圈养舍里少见这样的场景,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几乎都是和年龄相当的小伙伴一起成长,生活在圈舍里面不用考虑采食的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对此作出比较,“‘淘淘\’就不一样,除了吃奶,其他的东西都得跟着妈妈去寻找。”

另一方面,与圈养的大熊猫相比,“淘淘”的身体更“强壮”、抵御疾病的能力更强。工作人员发现,即使在冬天卧龙天气极冷的情况下,“淘淘”也没有感冒过一次,“在圈养情况下,有的大熊猫反而容易生病,甚至有时候水打湿了一点,就感冒了。”

在第一阶段的培训中,“淘淘”跟着妈妈基本掌握了行走、爬树、采食等基本技能。2011年2月,“淘淘”转入海拔2100米高的中型野化培训圈,开始第二阶段的培训。7个月大的时候,“淘淘”爬上一个20多米的大树,不到20秒。

爬树是大熊猫在野外躲避天敌的一种方式。在这个阶段的培训中,“淘淘”还具备了一定的警惕性,野性也更大,已经开始懂得如何躲避人类。而工作人员只能穿着大熊猫伪装服,涂抹上大熊猫的味道,才能靠近它从事一些科研工作。

今年5月,“淘淘”转入24万平方米大的第三阶段野化培训场,在这个相当于33个标准足球场大的天地里,它变得更“狡猾”了。就在10月7日,当工作人员准备上山将它抓住装进转运笼送到石棉时,却极难找到“淘淘”。“如果不是一个多月前我们为它安上了无线电设备,还真是难找到它。”李德生笑言。

6月的一天,工作人员用涂着豹子粪便的豹子模型,并播放豹子叫声。“淘淘”经过时,吼叫几声,在几秒内逃跑到百米开外的地方。专家判定,“淘淘”已具备识别天敌的能力。

两年多来,“淘淘”和妈妈经历了暴雨、泥石流、暴雪等多次自然灾害的“考验”,都安然无恙。前不久国家林业局在都江堰举行的放归专家论证会上,国内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一致认为,两岁零两个月的“淘淘”个体和行为发育正常,警惕性较高,能识别天敌和伴生动物,基本具备了觅食、空间利用和栖息地选择等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放归野外。

为什么要去野外生存?

延续和发展野生大熊猫种群的一种探索

“淘淘”的放归也再次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为什么要把大熊猫以这种方式放回到大自然中?

这其实和大熊猫的种群有关。多年以来,我国通过实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发展到了364万公顷,野外种群数量增长到1600余只,圈养的大熊猫目前也达到342只。尽管被保护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大熊猫潜在栖息地面积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大熊猫保护依然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形势严峻。

“一些栖息地被城镇、公路、人为等因素所隔离,大熊猫被隔离为30多个种群,”国家林业局有关人士介绍,加之“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甘肃和陕西等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地区造成影响。

专家认为,如果不在短期内解决,一些小种群会逐步退化,一些孤立分布点的野生大熊猫种群会灭绝,对大熊猫的就地保护造成严重影响。“圈养大熊猫的成功放归可以调节各个相互隔离的生境单元中的大熊猫数量、交换血缘、保持遗传多样性,防止小种群的衰退和灭绝”,省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也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国内外生物界有一种共识,即是将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也是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大熊猫由于受自身繁育能力低、食性单一和栖息地破碎等因素影响,放归难度远远高于其它野生动物。

“国外野化放归的成功率仅10%左右,而我们国内的放归,很多是从国外引进的物种。”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黄炎认为,我国对大熊猫的放归研究,是靠自己的科研力量进行的一次突破性的研究。

大熊猫的放归之路并不平坦。2003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自然项目,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当年率先启动了 “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一期项目”,将亚成体大熊猫“祥祥”送到野化培训场接受生存能力训练。2006年,“祥祥”被放入卧龙自然保护区。2007年2月,“祥祥”在与当地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时,从高处摔落,造成严重内伤致死。

在这样的背景下,“淘淘”的关注度不言而喻。它成为我国第二只被野外放归的大熊猫,再一次承载了科学家们的希望。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回到野外,帮助野生大熊猫种群得以延续和发展,这也是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一次新尝试。

“谁”会跟着去野外生存?

还有6只大熊猫是野化培训放归的梯队成员

“淘淘”从卧龙来到了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它奔入密林的身影,令人欣慰,也令人牵挂。对于“淘淘”来说,这里是它回归大自然的新起点。

栗子坪保护区地处小相岭,为现存大熊猫在相岭山系分布区域的核心地带。小相岭大熊猫种群是现存的六大山系野生大熊猫种群中最濒危的大熊猫种群,栗子坪保护区内的种群是保障整个小相岭大熊猫种群基因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栗子坪保护区内只有十几只野生大熊猫。

“整个小相岭种群都很少,只有二十几只,是我们省分布大熊猫种群中比较小的一支”,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站长杨旭煜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造成近亲繁殖,而‘淘淘\’过来后,对种群的交流是有益的,会增加小种群的数量,有利于种群繁衍。”

目前,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正在建设国内首个大熊猫放归基地,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将建立的4个大熊猫异地放归基地之一。此前,在2009年4月,这里曾成功放归了大熊猫“泸欣”,保护区也一直对其进行红外线相机监测及跟踪监测,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淘淘”进来后,后续跟进怎样?据杨旭煜介绍,一个由卧龙、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中科院等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监测小组,将对“淘淘”进行持续的跟踪监测。

“‘淘淘\’放归之后的活动,包括对食物的选择、活动规律等等,这些都要和之前在培训阶段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黄炎介绍说,“培训的一系列方法还能不能用?这将对以后继续开展大熊猫的放归起到示范作用。”

除了“淘淘”以外,目前在卧龙,还有6只大熊猫作为野化培训放归的梯队成员,其中3只已经一岁,另外3只为今年新出生的大熊猫。

下次放归是什么时候?对此,研究中心甚为谨慎地表示,将视具体情况而定。

“‘淘淘\’的放归是一个检验,如果放归到野外能够存活,那我们会不断地用这种新方法来培训其他的大熊猫,然后放到野外去,解决遗传多样性的问题,最后达到保护野生大熊猫的目的。”张和民表示。

链接

“淘淘”记事

2010年8月,“淘淘”出生后就和母亲“草草”进入野化培训第一阶段,基本掌握行走、爬树、采食等基本技能。

2011年2月,“淘淘”转入2000米海拔高的中型野化培训圈,开始

第二阶段的培训,此阶段初步具备警戒意识,牙齿发育好,开始吃竹子。

2012年5月,“淘淘”转入24万平方米的第三阶段野化培训场,此

阶段独立性和躲避天敌、识别方向的意识更强。

2012年10月,“淘淘”被放归到栗子坪自然保护区。

新闻推荐

石棉:新居飞出欢乐歌

□本版撰文龙伟一排排藏式风格的“小洋楼”,整齐干净的街道,设施齐全的广场,走进石棉县先锋藏族乡松林村,一派美好家园的景象。近年来,石棉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注重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走产村一体、...

石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石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