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川企领跑者话说童恩文

四川经济日报 2017-03-30 10:27 大字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银昭 杨璐

童恩文,你认识吗?

多年没见面的一个朋友问记者。

在成都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一个普通市民,不知道童恩文,也许是正常的事,而作为在四川专门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不知道童恩文,就不太正常了。

童恩文就是“菊乐”的老板和创始人。

知道童恩文,不是因为他是朋友的老板。知道他的时间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年成都市没现在这么大,只有两个区,靠东边的叫东城区,靠西边的叫西城区。借全国改革开放之大势,当年西城区的书记是后来成为四川省政协主席的陶武先。当时的西城区率全市甚至是率四川之先,与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遥相呼应,发展市场经济,鼓励企业创新。其中每年一度的“少城企业家”评选和表彰,为当年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里的四川吹来了一股新鲜的改革之风,开放之风,发展之风。童恩文就是当年那群最早的“少城企业家”之一。记者大约两次去过“菊乐”采访,一次是菊乐企业上“利乐包”生产线,一次是“菊乐”出租汽车公司作为全国第一家民营出租公司的成立。但对 “菊乐”这家企业和童老板,记者一直关注。

“童老板是一个少见的好老板,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菊乐\’”。朋友的话里全是掩藏不住的真诚。眼下这世风,员工这样说企业,不多,员工这样说老板,更不多。

作为成都的一家食品饮料企业,与它同时代做食品的企业,先后有耀华食品、天府可乐、华西饮料、五福饮料、新蓉饮料、老成都牛肉干、蓉新蓉泡菜等,可现在还 “健在”的企业,不多,大概惟有“菊乐”。这是从行业上来说。

我们再从“少城企业家”当年的那个群体来看,如保险柜厂、东风门窗厂,现代钢家具厂等,很多企业早就不复存在了,在记者获知的有限信息里,当年的“少城企业家”群体,好像没有一个企业还继续在做实业。中国改革开放历经30多年,起起伏伏,大浪淘沙。从当年成都食品饮料行业,再到“少城企业家”群体,在这两个“坐标”上,为何成都菊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能走到今天,仍然“菊花乐放”。当然,成功的企业,有很多因素,但作为“菊乐”企业的老板,童恩文无疑是所有因素里面最重要的。

舍得童恩文

要读懂一个企业,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企业,首先要读懂企业的老板。老板是企业的中心和灵魂。企业是老板综合能力的延展,是人格魅力的体现。面对“菊乐”,我们先面对童恩文。我们从童恩文在人生重大诱惑面前的选择,就可见他的智慧、品格和魅力。

人都渴望成功,渴望伟大。而实现这种成功或伟大的最直接的证明就是手中的权力和金钱。在权、钱面前能做出有益于一生的正确选择的人不多,童恩文是其中一个。

第一次是面对当官的选择。

从工厂的技术员,一路做到厂长的童恩文,在1981年被成都市西城区组织部约见谈话,要提拔他担任当时西城区的副区长,并提交区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他作为第一候选人。面对这个许多人做梦都想的好事,童恩文却作出了一个几乎让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他放弃当副区长的机会,愿意继续留在当时是被人看不起的集体企业工作。他反复给区里领导解释。到了区人大开会的时候,区领导不得不临时到各代表组去通知“童恩文实在不愿任此职,选他人吧!”

童恩文说,想到去做官,一天到晚主要时间都在机关里,开会、学习、写报告、谈体会, “我天性好动,喜欢做具体工作,怕没能力适应那种工作。”

面对当官的诱惑,童恩文是这样,面对留在香港挣大钱、过好日子的诱惑,他该作何选择呢?

从童恩文的父辈和祖辈来看,童家应该是一个有名望的家族。改革开放初期,童恩文获准到香港去探亲,探望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姐姐。童恩文的姐姐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牙医专业毕业生,姐夫在尖沙嘴开牙医诊所,在香港是收入颇丰的人士,也有较好的社会地位。

当时的赴港探亲证没有单程双程之分,凭通行证可合法留在香港居住,亲朋好友都劝童恩文留在香港。彼时的童恩文三十多岁,年富力强,在内地月收入仅五十多元人民币,而香港那时一个工人的月薪就达两千多港币。对于有能力、有才干的童恩文来说,留在香港,会有大把的发展机会。

目睹了香港与内地巨大的经济差距,童恩文的内心也有过反复的挣扎。他最终再次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选择:没有留在香港,而是凝然返回内地。甚至在过海关时,海关的人都劝他考虑清楚。

回首人生这两次大的选择,童恩文没有“不堪”,而是发出会心的微笑。他说,当时他已是“菊乐”的厂长,从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价值取向,让他无法成为在航船未沉之前就弃船而逃的“船长”。尽管当时在做决定的时候是经过了千辛万苦,甚至是痛苦的挣扎,但当决定做出之后,他从未后悔过,现在说起那段往事,童恩文认为,一个人在得到什么之前,先要想好放弃什么,舍去什么,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命状态。

那么,童恩文在如此诱惑面前,为何能做出冷静和智慧的选择呢?也许这跟他的家庭和经历有关。

名门童恩文

在湖南宁乡,童恩文的祖辈因几代人多有功名,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望族。

小的时候,家里客厅墙壁上有一块丝绸装饰,听家人说,这块丝绸是太爷爷当年在清朝做官时官服的一部分,就是胸前那个标志品阶的方形图案,即民间老百姓说的“补子”,文官是一种鸟的图案。官位不同,鸟的种类也不同。

所以童恩文很小就知道,童家在晚清80年中出过两个举人。其中一人是童恩文的太爷爷童兆蓉,而另一位是童兆蓉的堂兄弟童秀春。

1867年,童恩文太爷爷童兆蓉29岁时考中举人,后从军,屡获军功得以升迁,做了多地知府,为官30多年,官至温州道员,赏头品顶戴。因平反冤假错案、官费资助高材生留洋等,领浙省一时风气。民众自发修建“童公亭”。1994年因台风,“童公亭”被毁过一次,当地民众随后修葺一新,这让童恩文至今非常感动:一个已经过去一百年的官员,居然还有民众愿意为他重新修亭。说明为百姓做了好事,永远有人记得。

到了童恩文父亲这辈,仍是名望之家。父亲童凯,出生在宁乡童家大屋,后去美留学,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中国第一代电信专家。

童凯回国后一直在教书,初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其间,位于天津的中国第一个商业广播电台即由他负责建设。20世纪30年代初,童恩文的父母举行婚礼,证婚人是鼎鼎大名的胡适。

1956年,国家决定在成都设立一所专门的电讯工程学院,也是苏联援助中国的项目之一。作为留美的专家,童恩文的父亲被调往成都。当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只有两个系,一个是有线电系;另一个是无线电系。童恩文的父亲童凯任无线电系主任兼学校的图书馆长。

改革开放后,童恩文父母被其姐姐接至香港、美国居住。童凯晚年坚决要叶落归根,回到国内,1984年因病逝世于成都。

童恩文的父族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童恩文的母亲曹曼殊是教会学校上海沪江大学的大学生,宁乡牛角湾人,祖上也是望族。其中,马英九的母亲,小时候就长住在童恩文的外婆家,和童恩文外婆家是亲戚关系,从小就和童恩文外婆、姨妈、妈妈都非常熟,她1980年到美国,就是住在童恩文美国的姨妈家里。

马英九当选的前一年,童恩文还到台湾专门拜望了马英九的母亲,并一起共进晚餐。

作为名门之后,尽管从中学时候起,童恩文就走上了一条坎坷的人生之路,但他不论处于何等境遇,都诚实地做人做事,延续着父母祖上简朴的家风和荣光。

创新童恩文

有人说,童恩文并不是经营管理的天才,但“菊乐”为什么在每一个关键时期,都能顺利地转型,都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纵观“菊乐”的五十年,它每一步,都伴随着两个字:创新。从创办菊乐到菊乐终于被打造成中国奶制品的知名品牌,几十年的不断积累,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使童恩文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真正地抓住消费者,进而巩固整个市场。

生于1980年代初的许多人,应该都还记得小时候吃过的“果汁大冰”。到了夏天,不论是在课间操的学生,还是晚饭后散步的市民,吃上一个菊乐牌的“果汁大冰”,定是消夏和解馋的好零食。这就是菊乐在1990年代初的创新产品,导致后来许多厂家跟着学,一窝蜂地效仿。

“菊乐”转入乳品生产也是创新的结果。1993年,公司投入1600万元购进西南地区第一条利乐包灌装线,主要生产柠檬茶、菊花茶、豆奶等饮料,但公司连续两年遭遇亏损,且两年之内食品公司的两任经理先后辞职。童恩文在对国内外市场考察分析后,果断做出了转型的决策:由原来的饮料生产,转向奶制品生产。对这一转型,童恩文付出了全部心血。从引进生产线到产品生产、包装、销售各个环节,都是他亲自管理。严格的管理和高起点的市场切入,使“菊乐”纯牛奶一上市就受到了欢迎,销售业绩节节攀升。

“菊乐”的拳头产品,“菊乐酸乐奶”已连续畅销了十七年。1997年,当市场上还只有适合儿童饮用的“乐百氏、娃哈哈、太阳神”等乳酸饮料时,童恩文已经开始思考:我们能不能生产成人也喜欢的乳酸饮料?就这样,经过不断创新, “菊乐酸乐奶”诞生,至今畅销不衰。

因信任危机,2008年,是中国乳制品行业危机四伏的一年。对于信任危机,菊乐人反而是看到了新的机遇,在消费者与企业之间,找到了调和信任危机的突破口,那就是:做最真实的产品,靠产品特性赢得消费者的心。于是,菊乐农场鲜牛奶这一经典产品应运而生。

丝奇经典酸奶、仟牧源高端牛奶、超醇酸奶、乳酪工坊,一个又一个创新的乳品系列,完善了菊乐的产品结构。

对产品的创新是这样,对企业机制的创新也是菊乐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有恒产才有恒心。“菊乐”在打破集体企业工资标准,自行制定了企业新的分配制度,拉大了收入档次,极大地调动了职工、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之后,1992年童恩文又在成都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第一个开始全面转制,实行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转变了企业的体制。除了内部股改以外,在1992年,企业又抓住成都股票市场极其火爆的机遇,经成都市体改委批准,向社会募集到1000万元的现金,当年引进的第一条瑞典利乐公司无菌灌装线,用的就是这笔资金,并开始了菊乐公司与利乐公司的长期合作。

榜样童恩文

在菊乐,上至公司高层,下至普通员工,或许都能说上几件和“童老板”之间的趣事。

炊事员给童恩文打了饭,收发室工作人员给童恩文送了报纸,司机给童恩文开车后,都会收到一声真诚的“谢谢”。在员工面前,童恩文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老板,就如一位大哥,一位长者。

已在菊乐工作了近十五年的记者的那位朋友至今还记得,她刚来菊乐上班不久,一位机关领导说童恩文是个舍不得花钱的吝啬老板。但在朋友眼里 :童老板是她遇到过的对员工最好的企业家。

她说,每年,公司都要按照销售、生产、行政分别组织员工去国内外旅游,明眼人都懂这个花费有多大。十余年来,在朋友的记忆中,菊乐人足迹遍布国内大江南北、三山五岳、东南西北中;国外也不胜枚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欧洲各国、土耳其……记得有一年,童总安排一线员工去澳大利亚旅游,那是怎样的旅游团队啊,很多人没有出过国,甚至连飞机都没有坐过,仅仅因为他们是在菊乐有三十年工龄的人,那种惊奇、喜悦和感激不言而喻。

童恩文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极富传奇色彩的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的一句“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童恩文说,人肯定会死去,但是一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留下的责任和精神却会传承下去。企业亦是如此,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精神也是可以传承下去的。

他说,中国很多企业的寿命都很短,菊乐能够有五十年的生产和发展,必然有支撑企业长时间发展的精神和文化。

在1983年—1992年企业改制的整个过程中,有两点童恩文特别注意,一是严格在国家的法规之内进行;二是企业改制要公平、公正,凭良心办事。企业的大部分股份都分给了职工,当时的全体职工包括退休职工,根据工作年限、岗位、贡献等因素都拥有不同数量股份。

1990年代中期菊乐发行了股票,迄今为止年年分红,股票没有上市,没有谁要求发行股票企业每年必须分红,而童恩文做到了让红利每年惠及菊乐的股票持有者。童恩文说,一个人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先公后私,大公小私。

童恩文说,在菊乐的企业文化里,很重视诚信。对市场诚信,对用户诚信,对政府诚信。菊乐现在每年对国家都有税收贡献,而且每年都在增长。在纳税问题上,菊乐从不含糊。例如:成都市2006年开始,政府买单为全市近2万低保学生免费提供学生饮用奶,仅此一项,一学年就有上百万的财政奶款划到菊乐账户,按规定,这笔款是不需要企业出具发票的,但菊乐依然出具正式发票,照票纳税。不仅如此,就连“5·12”地震期间,菊乐为灾区捐赠百万乳品,牛奶分期分批送到了灾区,发票也一张一张地开出!这就是菊乐,自始至终,中规中矩,自觉主动为国家纳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童恩文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一种坦荡、诚信、先公后私的文化氛围在“菊乐”逐渐形成。

边缘童恩文

一个人是否有品位,不是看他上班做什么,而是看他下班之后的业余时间都干了些什么。“菊乐”稳健地走过了五十年,随着时间的远去,“菊乐”正在渐渐成为四川行业和一个时代的标志。沿着企业的成长轨迹,我们发现,作为企业家的童恩文,不论上班还是下班,似乎更喜欢按照自己对生活和事物的理解去做,就像一个走路不走中间,喜欢在路的边缘蹦蹦跳跳快乐走路的孩童。童恩文在边缘上思考,在边缘上钻研,在边缘上愉快地生活和工作,这反而让“菊乐”在他的掌管之下实现了无为而治,无为而发展。

走进童恩文的办公室,房间的位置、规格和设施,不会使人想到这是一个企业老板的办公室,与惯常老总们办公室高大上的豪华摆设完全沾不上边,但舒适,雅致,尤其是墙壁上的几张摄影艺术画,平添了几分雅兴和品位。童恩文作为企业老板,与时下的惯例相比,似乎他不太愿意按常规出牌。比如,除了正常的工作交往和联系以外,他不愿意把业余时间用在人际的交往和应酬上。他早就提出从“菊乐”做起,在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起一种正常的银企关系,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一种正常的政商关系。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有大的发展,要想干出一番成就,就不能把各种正常的关系搞得不正常,甚至搞成庸俗化,反之,将贻害人生,贻害事业。

与童恩文面对面交流,他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张狗的摄影画。据说他喜欢动物,喜欢摄影,喜欢阅读,喜欢南极和非洲。一位员工介绍说,看童总对待动物的态度,尤其是童总对待流浪狗的态度,就知道这人的心有多善良和柔软。有一颗善良和柔软的心的人,无疑是一个仁爱之人。仁爱,这也是世界经营大师稻盛和夫最基本的做人做事态度。

说起南极和非洲,很多人都只能心向往之,对于童恩文来说,他已连续多年往返于那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在那里他看天空,看大地,看冰川,看奔跑的动物。每次返蓉,他都带回数千张珍贵的摄影作品。一位员工在看了童恩文拍摄的这些照片后说,也许就是这些看似在企业边缘的这些爱好,使童总视野宏阔,思维敏捷,反过来,恰恰是这些宏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使我们的企业五十年来稳健地走到了今天。

一路走来,其实童恩文的人生一直都行走在主流的边缘上。

1965年童恩文高考中名落孙山。在数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时,童恩文才了解到成绩优异的自己名落孙山真正的原因:由于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又因姐姐在香港,姨妈在美国的海外关系,其就读的成都第九中学将其内定为“白专的典型”。所谓白专,即读书好而家庭出身又有问题的学生。本来梦想着好好读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毕业后再出国留学,像父辈们一样走上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然而,文革爆发了。为了减轻家庭的压力,童恩文不得不到一个小厂工作,这家街道小厂的生产场地在一座破庙里。这种小厂在当时全民所有制的计划经济时代,是被人看不起的,成员有失业青年、家庭妇女及前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军政人员,也就是当时被边缘化的社会最底层人员。

在那样的环境下,童恩文没有自怨自艾,当同龄人在大串联,游山玩水闹革命时,童恩文埋头自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理化英语等大学课程;当造反派们武斗打成一团时,童恩文仍然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做实验。

在当时生产条件差,机器设备落后的情况下,童恩文靠动脑筋,想办法,以一颗没有杂念的专一之心,没有物质欲望的纯净之心,沉迷于产品的开发之中。他从实验室烧杯、烧瓶开始,到用各种办法把合格产品试验出来,再销售出去赚钱回来,每一步的成功,都让童恩文感到无比快乐。

在所谓的主流看来,这种被边缘,被淡化,甚至被轻视的人生经历,无形中也养成了童恩文性格中的两个字,一个是“忍”,忍受,忍耐的“忍”,另一个是“韧”,韧性,韧劲的“韧”。这两个读音相似的字,按童恩文的体会是:第一个“忍”,是要忍得住孤独和寂寞,能够忍受长时间的边缘和没落;第二个“韧”,是要炼就坚强的意志,经受住打击,经受住挫折,经受住失败。

古话说得好:祸福相依。从哲学层面来说,那叫事物的两面性,事物的辩证关系。边缘和主流,在不同的时空里,互为转换。在中学时童恩文申请加入共青团,因是“白专”学生,被拒之门外,后来童恩文成了成都市的优秀共产党员,几十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等荣誉,并担任区、市两级人大代表多年。

当年考大学不被录取,至今也没有大学文凭的童恩文,却在1983年获轻工部科技先进生产者。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工程技术方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成都市首批获此殊荣的专家。

当年那个十几岁就被扣上“白专”帽子,读书、参军、就业都无望的少年,今天却掌管着像“菊乐”这样的企业——拥有温江海峡工业园、雅安雨城、眉山三个生产区,一个双流奶牛生态养殖园。拥有“菊乐牌”乳制品系列共计40多个品种,是西南最大的乳品生产企业之一。

原来,所谓的不按常规出牌,在人生的边缘上走上了事业的高峰,不是童恩文人生目标的路径选择,而这种处事态度,这种人生哲学,是童恩文的出身家庭背景,所受教育以及人生经历的深刻体验和苦苦悟道出来的,由此,再来看童恩文和“菊乐”集团的今天,就一切都在常理之中了。

新闻推荐

表决通过五市地方立法条例

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闭幕本报讯(见习记者徐毓蔚)昨(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闭幕。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委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