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爱的烛光——记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王涛
本报记者谭别林文/图
建设美丽达州,需要法治先行。6月初,2015年度达州市“十大法治人物”和2015年度达州市“十大法治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揭晓。在这些法治建设的优秀代表中,有坚守公平正义的基层法官和检察官,有奔波在一线的公安民警、司法调解员,也有伸张正义的律师、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动物检疫员……即日起,本报将镜头对准了这群可爱的人,展示他们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讲述成绩背后的酸甜苦辣。“仅有‘法\’是不够的,没有爱的雨露阳光,一切都将黯然失色。”正是带着这样一种人生感悟,达州市达川区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王涛用真情和信念点亮了爱的烛光,在照亮别人前行之路的同时,也升华着自己的人生。
和固有印象中凛然不可亲近的检察官形象迥然不同,眼前的王涛淡雅、娴静,嘴角常挂着浅浅的微笑,即使初次和她见面的人在交流时也毫无压力。正是这位温文可亲的“邻家大姐”,凭着对检察事业的满腔赤诚和热爱,一步一个脚印,在本职工作中忘我付出,树起了高高的行业“标杆”;也正是这位温文可亲的“邻家大姐”,凭着对困难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怜,一程接着一程,在扶弱济困中一路前行,铸起了一座伟岸的“爱的丰碑”。
爱岗敬业“勤”字当头干工作
政研室、公诉科、反渎局、检委办、案管办、政治处……自1995年5月进入检察机关工作以来,王涛在众多的科室经历过不同的职位,对她而言,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敬业和勤恳。在群众眼里,王涛是一个热情、正直、无私的好干部;在领导和同事眼里,王涛是一个敬业、干练、尽责的好同志。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真真切切诠释着检察官的职责。
作为一名检察官,王涛严格遵循检察干警职业操守,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在公诉科从事审查起诉工作12年,她先后承办过各类刑事案件500余件,无一错案。在反渎局工作期间,她参与办理多起渎职侵权案件,为国家、集体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2013年初担任政治处副主任以来,面对繁重的任务,王涛始终注重把创新发展作为动力,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机制、新途径,为化解检察机关案多人少矛盾,有效整合检察机关人力资源,与政治处同事共同探索出“一位多岗”用人机制,得到了上级检察机关的认可和推广。在坚持法律底线的同时,王涛始终注重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
达县某煤矿职工邹某以虚假证明,使法院判决其与妻子谢某离婚,并很快与他人再婚。在外打工的谢某长时间被蒙在鼓里,直到2004年因女儿溺亡赶回家时才知道自己已“被离婚”。案件再审后,法院判决谢某与邹某离婚,并由邹某一次性付给谢某3万元。可判决生效2年后,邹某分文未付。一边是失去女儿后终日以泪洗面、无家可归的谢某,一边是生活困苦、不符合起诉条件的邹某,王涛陷入了两难境地。单就本职工作而言,她完全可以让公安机关撤回起诉了事;然而,命运多舛的谢某日后如何维持生计?还有没有勇气重新面对生活?想到这些,王涛寝食难安,一个声音在心中骤然响起:一定要帮她一把!通过主动请示领导,多次与有关单位协调,最终为谢某落实了3万元的帮扶费用,使其重新鼓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达州市十佳公诉人”、“四川省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2013-2015年全省检察机关先进个人”……一路走来,王涛荣誉满满。从事检察工作25年来,王涛秉公办案、匡扶正义的工作追求,积极进取、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心怀群众、为民执法的赤子情怀,让她无愧于检察官这个神圣的称号。
扶弱济困 危难之时伸援手
在多年的工作磨砺和人生洗礼中,王涛逐渐感悟出一点:用善与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人生就会拥有更为宽广的内容,生命就会获得更加丰富的意义。
每逢节假日,王涛总会前往市儿童福利院给孤残孩子送食品、衣物,陪他们玩耍、学习。2011年1月的一天,像往常一样,王涛带着女儿和食品、玩具来到市儿童福利院,让女儿和孤残孩子们一起玩耍、做游戏。当她走进保育室时,看到小床上躺着一名兔唇女婴。小家伙圆润的脸庞、浓密的头发,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王涛,煞是可爱。保育员告诉王涛,这是一个刚出生三天就被父母遗弃的双侧重度唇腭裂女婴。听到这里,发自母性的天然怜爱之情油然而生。为了让这个苦命的孩子享受到母亲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王涛毅然将她带回家寄养。“楼上那个检察官,不知从哪儿带回个豁嘴娃娃。”“说是福利院的,可长得和她老公很像,谁信啊?”“真是没事找事干!”……女婴刚带回家时,风言风语在小区传播开来,像根根毒针直刺王涛的心头。好在和自己生活多年的丈夫理解自己,对女婴倍加关爱,视为己出,这让王涛极为欣慰。为了抚养孩子,两人商议请保姆来照顾女婴。为保证请来的保姆能够尽心照看孩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王涛一连换了3个保姆。“当年对你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没有这样用心啊!”众多亲朋由衷感慨道。2011年8月,王涛女婴赴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接受唇腭裂修复手术,让孩子有了自信甜美的笑容。如今,王涛一如既往地关注关爱唇腭裂孩子,积极参与“嫣然基金月捐”计划,与爱心网友一道为唇腭裂孩子筹集手术费用。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每当看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即将辍学或拿到通知书却无力上大学时,王涛总会感到难以名状的酸楚和痛心。为了能让这些孩子接受教育,王涛在丈夫的支持下,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结对帮扶寒门学子,以资助学费的方式分别帮助达州市竭某、甘肃安西县王某某、黑龙江青岗县郭某某完成了四川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本科学业。现在,三名被帮扶人均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或在国家机关工作,或在研究机构从事科研,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每到春节,当王涛收到被帮扶人的祝福短信和电话时,她总会教导他们“把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更好地回报社会”。“人生在世,当以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王涛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十多年来,她累计献血15次达4000余毫升。在达州“9.3”洪灾、“5.12”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等重大灾害发生后,她总是积极捐款捐物、缴纳特殊党费,累计达2万余元。
成为志愿者 爱心点亮“回家路”
2012年6月,王涛接触一起拐卖儿童案件。虽然涉案人员被判刑入狱,但受害人自1991年被拐后至今下落不明,其父母为寻找孩子历尽千辛万苦,母亲还身患绝症。在王涛看来,作为检察官,自己打击犯罪的职责已经完成,但作为母亲,她的内心却始终不能平静。为了帮受害人父母寻子,王涛第一次走进“宝贝回家寻子”网站,帮助夫妇二人登记寻亲。
数万条寻亲信息、1000多个成功案例、寻亲父母及孩子们的悲欢离合、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这一切深深震撼了王涛。随即,她主动申请加入“宝贝回家”,并成为“寻家组”志愿者。目前,王涛已完成300多个寻家任务的发帖工作,成功参与、帮助20人与家人团聚。2015年1月,王涛参加公安部组织的国务院反拐部际联席会议联络员培训后,加入“宝贝回家”DNA协调工作组,负责网站在广西、四川两省的采血协调,先后帮助了数十位被拐、走失的孩子及寻子家长们采血入库,其中有4名寻亲孩子与父母血样比对成功。
同时,王涛三次受邀参加央视大型寻亲栏目《等着我》的录制。2014年7月17日,栏目录制现场,被拐13年的万源孩子王聪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亲人,一家人喜极而泣、抱头痛哭,在场的王涛也流下了激动而幸福的泪水。
原来,2014年5月,在河北沧州生活了13年之久、已经19岁的李伟在网上搜索到“宝贝回家”网站,并凭借着小时候对家乡的记忆,发帖寻亲。王涛接到了这个案例,帖子中“小时候母亲曾带我去外源进货,老家所在镇上有铁路经过,但是没有火车站”一句引起了她的注意。王涛意识到,可能是寻亲者将“万源”记成了“外源”,立即咨询万源警官十几年前万源有哪些乡镇有火车经过,但没有设站。排查确定出万源符合条件的乡镇有4个,随后就挨个给各乡镇派出所打电话,请求帮助。
三日后,从派出所传来消息,镇上曾有一名5岁男孩王聪被人带走,至今下落不明。得到这一线索后,王涛立即打电话询问失踪孩子的母亲熊本碧。经仔细比对,王涛所了解的信息与熊本碧所提供的信息惊人的相似。随后,熊本碧和李伟分别采取了血样,经过半个多月的焦急等待,DNA鉴定结论确定:李伟系熊本碧失踪多年的儿子王聪!现在,王聪已回到了万源,并认王涛做了姑姑。“作为一名母亲,对‘失孤\’父母的锥心之痛,我感同身受。能够帮助被拐、走失孩子回家,我打心眼里开心,也心甘情愿去做。”成为志愿者的这些年,王涛废寝忘食、风雨兼程、身心疲惫,然而,她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她坚信“用爱心点亮的烛光一定会照亮漂泊者回家的路”。“个体的爱是血缘亲情的小爱,社会的爱才能像大海一样宽广、高山一样厚实、蓝天一样纯洁。有了这样的大爱,才能铸就我们对事业的忠诚,对人生的忠诚,对善良和美好的忠诚!”正是心中这份大爱情怀,王涛对检察事业满腔赤诚,对公平正义执着追求,成为践行法律精神的勇士;也正是心中这份大爱情怀,使得她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把扶弱济困视为自觉的价值取向,用十几年来的倾心奉献谱写出一首首爱的赞歌。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振华记者罗孝伟)7月4日,雅安中院正式启动“律师参与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院长祝鸿专题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并提出要求。据悉,雅安中院在贯彻落实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