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蜀道是世界上最美的老路”

华西都市报 2016-07-03 15:04 大字

7月1日,美国老太贾和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位于雅安境内的一段南丝绸之路遗址。

这是74岁的美国人贾和普和中国四川古蜀道的故事。

从2001年第一次徒步蜀道,迄今她几乎每年都要在圣诞节后飞赴中国,短则2个月,长则4个月,以广元剑门关为中心,徒步寻找散落在四川、陕西境内的一段段古蜀道。上千年的时光仿佛静止,前人的脚步声似乎依然停留在石板路上,而道路两旁的古柏树让她看到了活着的历史。

为了让全世界都知道美丽又独一无二的古蜀道,她花费了5年时间写作并出版《中国古蜀道行走指南》,建立了专门的古蜀道宣传网站,并身体力行带领了一批批的外国友人前来参观蜀道,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6 年 6 月 27日,她第13次来到四川,被聘为剑门蜀道国际大使。

印象/

在家不愿花钱装空调希望用存下的钱去看蜀道

简单的白色棉质短袖,搭配一条深色宽松休闲裤,脸上架着一副琥珀色眼镜,尽管年过7旬,贾和普依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只是起身走路时,有些明显的驼背才提示着旁人,她已经是一个74岁的老人。

“其实我只是看起来老了,内心只有20岁呢。”贾和普说以前觉得老了没意思,现在才发现老了更好,吃冰淇淋和年轻时尝到的一样美味,还有更多的时间做喜欢的事。“我最爱唱中国歌儿,比如《老鼠爱大米》。”她的话语里夹杂着京片子,让人忍俊不禁。谈到自己的中文名,本名Hope Justman的贾和普说,她是为了亲近中国文化,才如此取名。她解释,姓“贾”是因为年轻时读过《红楼梦》,很喜欢贾宝玉,“和普”则是英文“hope”音译,代表着希望。

她一字一句地给记者讲她的旅行计划,并盘算着旅行开支,“在我的家乡,有时候天气也和成都差不多,很湿热。但我可以忍受。在家我只吹风扇,因为装空调花钱啊,我宁愿把存下的钱用来去中国看蜀道。”

执着/

做交换生学习中文漂洋过海只为寻找画中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在全美最负盛名的文理学院——曼荷莲学院攻读艺术史的贾和普,就钟爱着关于中国古老艺术的一切。在一次展览中,她邂逅了出自唐代画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画中壮丽的中国山水,栩栩如生的人物,让她惊叹不已。而最让她称奇的是,画中还有一条出现在峭壁上的栈道,一队人马在栈道上行走。这唤起了她对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向往。

1970年,她争取到了去中国台湾做交换生。在台湾的两年时间里,贾和普积极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因为在她眼里,“想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就必须学好中国的语言。”

毕业后,她先是在学校教了4年中国古代史,后来去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谋职。在每天忙碌的生活里,她一直藏着自己的心愿——到中国去。1996年退休后,她终于拥有了足够的时间,54岁的她只身一人前往中国,去看长城、故宫。

2001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一篇文章《到广元——走蜀道》,贾和普看到后欣喜不已,她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搜索和找寻的中国历史,就在蜀道,在蜿蜒的石板路上,在参天的古柏树里!

同年,贾和普从美国飞香港,再从香港转广州,坐了两天火车抵达成都,最后到达广元。“那一年我第一次踏上蜀道,我敢肯定,那里就是我在四十五年前看到的画中景。有古路,有老树,居然真有栈道,太不可思议。”她说。

情怀/

徒步蜀道一走好几天美国老太偏爱古路青瓦

“美国的历史很短,所拥有的历史遗迹很少。但是中国不一样,有着几千年的文化。而且有的现在还能看到。比如蜀道,可以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每次一提蜀道,贾和普的眼里,总是能闪现出羡慕、赞美与欢喜。

从2001年开启自己的蜀道旅程,这位美国老太曾12次踏上这条古路,“每次走在上面,总感觉时间都静止了。几千年前古人曾走过的路,我也在走,那种真真切切和历史对话的感觉,简直太奇妙。”

经常徒步蜀道,一走就是好几天,贾和普却乐此不疲,“非常累,但是很开心。”

除了那隐藏在深山老树间,被历史碾过的石板路,沿途一些远离尘世的农家生活,也是贾和普所钟爱的风景。

“我喜欢农家土房上青色的瓦片,还有土黄色的墙。那才是自然的颜色。”贾和普说,她之前在书里读到过的风景,都在蜀道旁一一找到。

但她同时也透露出一点担心:“中国的城市现在和美国一样,处处都是高楼大厦。我知道这是发展的规律,但是我也希望,有一些历史的遗迹能够被好好保存,毕竟那是中国独有的东西。”

人情/

与向导成为好朋友带美国朋友参观古蜀道

在古蜀道沿途,贾和普还体会到了中国人的浓浓人情味儿、乐观和热情。

一次在雅安,当地人古明清(音)安排竹筏帮助贾和普渡河,为了表示感谢,她将一块具有纪念价值的美元硬币赠送给古明清,没想到对方又返赠给她一枚元代钱币。“很惊讶,因为本该是我感谢他,但是收到这样的情谊还是令人开心。”

徒步蜀道10余次,贾和普结识了不少中国好朋友,比如广元人李孝君,曾多次为贾和普当向导。

华西都市报记者特地连线李孝君,没想到一提“老贾”,电话那头的声音一下子变得热情起来:“没想到,这个老外中文说得好,还会讲价,最想不通的是她居然对当地人都不熟的蜀道喜欢得不得了。”

李孝君说,在她小时候,母亲因为晕车,每次都会走古蜀道回娘家,她跟着母亲走了一遍又一遍,将蜀道路线熟记在心。贾和普第一次来广元找向导,她提出带路费一天80元,没想到这个老外精得很,居然会讲价。

随后的10余年间,几乎每年贾和普都来广元走蜀道,而每次都是李孝君为她带路,她们也因此成为了好朋友。贾和普出版的《中国古蜀道行走指南》一书中,还记录了李孝君这个向导的电话。因为这本书,李孝君后来还带过几拨老外徒步蜀道。

陈洋也是贾和普认识的好朋友之一。“哎呀,‘老贾\’这个美国老太太不得了,我太钦佩她了。”如今在广元栖凤廊桥经营一家书吧的陈洋说,当初“老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到了他拍摄的古蜀道照片《到广元——走蜀道》后,非常着迷,后来专程来找他,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最开始她是一个人来,后来就是带团来,”陈洋说,“老贾”是真的喜欢古蜀道,喜欢中国文化,她带美国朋友前来参观古蜀道,是想让古蜀道有更多人知晓。

今年3月,贾和普第12次来到广元,陈洋送给她一份珍贵礼物。原来,贾和普数次徒步古蜀道,广元电视台专门拍摄了纪录片《蜀道使者》,并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放。陈洋准备了《蜀道使者》的光碟,作为礼物送给她。

而贾和普的一番话,让陈洋感慨不已。贾和普说,“谢谢你们把古蜀道保护得这么好。蜀道虽然在中国,但是是属于全世界的,它独一无二,是世界上最美的老路!”

对话/

古蜀道无比美丽而且是永恒的

华西都市报:徒步中国古蜀道,您有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生活哲学?

贾和普: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去体验生活,去做事。比起消费,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和朋友一起出国旅行。尤其到了一定年纪,你需要的东西都会有,这时候更应该把钱花来做事情,而不是买东西。

不仅如此,旅行还让我们变得更开放和宽容,也学会欣赏他人。

华西都市报:古蜀道最大的魅力在哪儿?贾和普:徒步古蜀道,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想走回历史,去看看过去的时光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即使我们有了历史书,可是如果不亲眼看看,我们怎么知道历史是什么样子呢。

在我心中,古蜀道无比美丽并且不曾改变,而且它是永恒的。

华西都市报:除了古蜀道,还有哪些中国元素非常吸引您?

贾和普: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山水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人才会意识到原来自己很渺小。但在其他文化中,比如我也学过的希腊艺术就很不同,希腊的艺术画作就几乎不取材山水,而是以人为主,他们觉得人最要紧,但中国的艺术家明白,山水更要紧,人类只是山水一部分。我很欣赏这一点。

家人/

全家都是她的铁杆粉丝

数十年来不停奔走古蜀道,贾和普的美国家人、朋友怎么看待她的执着呢?在纪录片《蜀道使者》中,儿媳凯伦说孩子经常跟着奶奶唱中文歌,写汉字书法,“我很高兴我女儿受到她的影响,生命中有这么棒的一个榜样。”

而儿子马克则表示,因为父母都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从小家中就堆满了各种有关中国的书籍和艺术品,后来他大学也选了中国研究专业。就像凯伦说的,他们一家人都是hope的铁杆粉丝,从来就没当她是一个老太太。

而贾和普的密友芭芭拉·克洛维尔说,虽然她和hope 一样70多岁了,但hope好像什么都不怕,愿意去任何地方尝试任何事,非常勇敢。尤其在看了贾和普写的书后,她非常心动,迫切地想要亲眼看一看蜀道。

明年,贾和普计划带着儿子和朋友们再次徒步蜀道,她说,一旦有10个人报名就会成行。会不会带小孙女呢?她笑着说,如今家中8岁的小孙女也像当年8岁的她一样,梦想着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但她希望小孙女大一点再去中国,这样她就能记住中国的每一个细节。

人物档案

姓名:贾和普 年龄:74岁 籍贯:美国

贾和普早年就读于曼荷莲学院攻读艺术史,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2001年至今,她12次徒步蜀道,曾写作并出版《中国古蜀道行走指南》,建立专门的古蜀道宣传网站。2016年6月27日,她被聘为剑门蜀道国际大使。

相关报道

“蜀道申遗”中美专家座谈会举行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罗琴杨晨)7月1日,“蜀道申遗”中美专家座谈会在成都举行。这是今年四川省政府正式启动蜀道世界双遗产的提名申报以来,首次汇聚中美专家的分享会。包括美国旅行家贾和普女士在内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对蜀道申遗提出了恳切的意见和建议。

四川省遗产办主任张虎介绍,四川境内的古蜀道遗址分布在8个市州30多个县数百个乡镇。早在数十年前,就有专家开始呼吁保护古蜀道文化线路,四川省经过多年努力,蜀道申遗项目在去年成功进入世界双遗产申报名录,获得了申报双遗产的资格。目前,针对蜀道的保护规划和申报文本正在编制中,年底有望完成。华西都市报记者罗琴杨晨摄影杨涛

新闻推荐

“西南丝绸之路”的伟大开拓者唐蒙(下)

三、筚路蓝缕:艰难的开道加强统治的第一要务就是修路,不然就是“天高皇帝远”。“五尺道”的开凿就迅即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于是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工了——其名“五尺”,其...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