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巴蜀清官牛树梅

内江日报 2015-10-04 23:52 大字

◇罗学娅

牛树梅,甘肃通渭人,1841年中进士,先后到雅安、隆昌、彰明、资州、宁远、成都等地任职,从七品县令到州官、知府,再到三品按察使,漫漫32年从政路,坚实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巴蜀险道,所到之处,无不以民为本,勤勉执政,操守清廉,成为名垂青史的“牛青天”。

1844年,牛树梅到隆昌任知县,当时的隆昌摊派多、小偷多、寡妇多,黑恶势力猖獗,社会秩序混乱,田土大片荒芜,市民怨声载道。

牛树梅上任三把火:树新风,整顿社会秩序;抓春耕,发展农副产业;做善事,凝聚大众民心。他这三把火一烧,烧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谛。隆昌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牛知县呕心沥血,亲民爱民,政绩卓著,功德无量。

百姓受益不忘感恩,打破了“活不建坊、生不立祠”的老规矩,自发解囊集资,为他建立功德牌坊。

牛树梅知道后立即制止,说:这样不行,有损我德,益我过,折我福,造我孽,今后决不允许再修建了。

所以,自隆昌百姓为他修建了功德牌坊后,再没有其他地方给他建牌坊了。

1850年,宁远(今西昌一带)遭遇了7级以上特大地震,西昌城内城外,除外来客民被压身死者不计外,共计砸死20652人,倒塌房屋26160间。

在那场特大地震中,知府牛树梅全家在原本就破旧的官邸中全部遇难,唯有他在被埋3天后获救,但一条腿已负重伤。他从废墟里爬出来,简单地处理了一下伤腿,就叫差人用箩筐抬着他,穿梭于灾区。他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恸和伤痛,废寝忘食,核查灾情,体察民意,带领官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他还动员老家的父亲,为灾区捐献出了全部家当——1500两白银。当地百姓无不为之感动,齐声赞颂:牛先生来宁远,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宁远百姓没有在灾后重建的大地上为牛树梅修建石牌坊,却把他的功德牌坊牢牢地建在了心里,世世代代流芳传颂,至今,当地还流传着用箩筐抬着腿伤的知府抗震救灾的动人故事。

宁远大地震后的第二年,牛树梅的父亲在老家病逝,他弃官返乡,安葬好这唯一的亲人后,湖北、河南巡抚入奏他任官,他均以生病而力辞。唯得旨任四川按察使他答应了,因为他对巴蜀这方热土有着太深的情缘。

巴蜀百姓得知这一消息,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牛青天再至矣!”

此时的牛树梅,连升三级,官至正三品,但他却在任官途中,致书沿途驿站:“自己所有随行夫马,本自无多,脚价盘费均已自备。所过州县,一切无烦供应。”

当行至一个叫大木树的地方,见礼仪甚隆,饮食甚丰,牛树梅深感不安,乃重新作书:“弟素性俭吝,加之胃气不和,惟以开水泡饭为佳。”

就这样,从甘肃通渭到四川成都,千里迢迢,牛树梅一路节俭廉洁,所经州县,官员百姓无不敬佩。

牛树梅任按察使期间,认为官府的腐败是民众受害的重要根源之一,针对这一弊端,他牵头编制了《书役规费章程》和《公门修行录》,广为训谕,加以限制,使官吏不敢逾额索取。

他常说:“今日可了之案绝不推至明日。”凡遇积案,必明察秋毫,弄清原委,务求明白透彻而后断。凡衙门一切公务都亲自阅办,从不借手于人或家人书差,有未清者则夜以继日。

1875年,年逾古稀的牛树梅,两袖清风,孤身一人,拖着残疾的身躯告老还乡,致力于著书立说。84岁时,牛树梅卒于家中,四川各界送挽联一副:“巴蜀颂名臣,斯人不负苍生望;关西传道统,夫子堪称汉儒贤。”

牛树梅用毕生精力和心血,把廉政清风留在了巴蜀大地。

新闻推荐

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要求立说立行 立行立改不折不扣把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李仲彬主持会议并讲话 陈光浩出席 马道蓉列席

本报讯(记者张德利)昨日上午,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会议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立说立行,立...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巴蜀清官牛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