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流高校 造就成都人才优势 创新驱动依靠人才,每年数十万大学生走出校园,使成都成为人才富集之地

成都商报 2013-10-11 10:03 大字

成都商报记者 王冕 江浪莎

核心

提示

276万人才在成都

成都有高等院校36所,其中不乏一流名校。教育部对全国高校进行学科评估,成都高校有三个学科排名位列全国第一:四川大学口腔医学、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截至去年,成都人才总量已达276.72万人。

再过一周,北欧最古老的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就要来蓉招收研究生,这是该校继北京、上海后在中国内地选定的第三站。“成都是中国的教育重镇。”乌普萨拉大学对外关系与交流办公室的Ekstrom这样说。

成都有高等院校36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4个。在蓉重点实验室国家级10个、省级48个,在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36所高校中不乏一流名校,教育部对全国高校进行学科评估,成都高校有三个学科排名位列全国第一:四川大学口腔医学、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则依靠人才。高校云集的成都,每年有数十万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使成都成为人才富集之地。据《2012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显示,截至去年,成都人才总量已达276.72万人。

发现之一

电子科技大学

地理位置:成都建设北路

特色学科:通信工程

国家4G网络

核心研发团队在成都

4G网络即将进入千家万户。“如果把3G网络比作是双向四车道的马路,4G无疑是在上面加盖了一个三层的高架桥。”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武刚说。

这个“三层高架桥”的主要建设者之一,正是电子科技大学。

早在12年前,电子科技大学就开始了对4G无线传输和网络技术的研究。2001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启动了面向第四代移动通信发展的重大研究计划———未来通用无线环境研究计划,简称“FuTURE”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未来10年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需求,逐步建立一个集大范围蜂窝移动通信、区域性宽带无线接入和短程无线连接为一体的通用无线电环境。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国内7家在通信领域冒尖的高校负责“FuTURE”计划主要研发任务,电子科大将这个重任委托给了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这支团队正未雨绸缪地研究面向2020年的第5代(5G)网络。“利用4G网络下载一部25GB的蓝光影片约需4分钟,而5G网络用户只需要25秒。”有了5G这个新载体,全息投影的通信方式不再仅出现在科幻电影里。武刚透露,未来3年,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将与华为公司一起建起5G技术测试平台,利用覆盖全校园的12个5G基站雏形,让成都学生首先接触到5G网络。

发现之二

西南交通大学

地理位置:成都二环路

特色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世界首个“胶囊高铁”

实验系统在成都

大约3个月前,由美国科技狂人艾伦·马斯克研发的“胶囊高铁”引起了极大关注。设计者说,每一个胶囊被放置在真空管道中,像炮弹一样被发射到目的地,由于真空里没有摩擦力,环球旅行只需6小时。

事实上,早在2003年,该校就开始研究这种“胶囊高铁”,即“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其间,在西南交大超导与新能源开发中心赵勇教授的主持下,“胶囊高铁”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实验实体。

如今,在西南交大真空管道磁悬浮实验室里,就摆放着2011年4月建立的“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实验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相关实验系统:一条有机玻璃构成的真空管道,将长约10米的“身体”围成一个圈,里面有一辆模型车在轨道上快速滑行。实验室的赵立峰老师说,通过调整真空参数,就能让小车模拟到两万米甚至是宇宙真空的环境。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列车的运行速度可高达每小时6~7千公里,美国科技狂人所说的从纽约到北京只需两小时,并不是没有可能。

虽然这套系统还处于研发阶段,但学校已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建造设想:地上的用高架管道建造,地下的埋设管道,按地铁隧道估价,约4亿元/公里。

发现之三

四川大学

地理位置:成都一环路

特色学科:减灾防灾科学

全球首个减灾应急

专门学院在成都

经历了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的创伤,四川如何科学应对灾难?如何抚慰恐惧的心理?如何帮助伤残人士康复?这些都是学问。但在以前,全世界高校中都还没有一所专门研究减灾防灾的学院,直到今年5月,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正式启用,落户在川大江安校区。

这是全球首个减灾应急专门学院,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长玛格丽特感到欣喜,她说,“川大此举将助力汶川地震救灾、重建经验与全球分享。”该院副院长龙恩深介绍,学院计划在未来3年内,在灾害社会工作及心理、灾后康复与医疗、灾害科学与工程、灾害经济与管理等领域培养45名双博士生。尤其在灾害康复领域,要开展假肢矫形、物理治疗等内容,要建成中国灾害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身为川大校长,谢和平院士也会亲自给学生上课。在他的设想中,学院要梳理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应对经验,包括搜救、交通、灾区防疫、灾后康复护理、灾区心理调试等。该学院的领军教授、曾获联合国灾害防御奖的王昂生则说,学校希望攻克减灾防灾领域的世界级难题,甚至包括地震预报,“这是未来10年我们的努力方向。”

新闻推荐

海归大熊猫林冰和泰国粉丝“叙旧”

成都商报讯(记者王游之摄影报道)“冰———冰———”昨天上午,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基地的海归大熊猫园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泰语呼唤,一个近20人的粉丝团前来探班,一睹他们心中的大熊猫公主“林冰...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