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社交网络心灵鸡汤 你喝够了没?

成都商报 2013-07-07 08:40 大字

以下这些“鸡汤碗”你看着眼熟不?

有个乞丐,他总出现在固定的街角;

有个老者,马路边是他永远的家;

有个师父,总招到弱智的徒弟;

有个教授,研究领域异常宽广;

有个商人,有钱了还是痛苦;

有个总裁,欲望得到了满足还是悲伤;

有头狮子,思想总比人复杂……

珍爱头脑,远离鸡汤。

你喝够微博和微信上的“心灵鸡汤”了没有?无论你关注的人和好友数量多少,这碗鸡汤似乎人人都躲不了,因为———尼玛太多人在转发啊!被迫看得多了,常常摇头叹息:现在的人是有多缺少精神支柱和独立思考?

励志是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应该是高效的,但是But然而,被转发频繁的鸡汤,往往都是些似是而非、断章取义的无害垃圾,就像一块嚼不烂的鸡肋,对提升你的见识和思想深度,其实并无好处。看看这些话吧:“人生没有淘汰,只有逆袭!”“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此处省略100多字)”都是些正确的废话,以及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珍爱头脑,远离鸡汤。

不想喝

生活已然太累,受不了!

我是一个对新生事物兴趣缺缺的人,对日新月异的3C技术更是一窍不通。比如微信,同事朋友们很早就开始玩了,但直到4·20雅安芦山地震后,我才在单位的要求下被迫请人帮忙装上,也从那一刻开始才十天半月地用一下。

我总觉得,一个人走着走着或坐着坐着,突然对着手机吼上那么一两句,像极了神经病。而且真的,人们在微信上说的话,我很多时候都听不清楚。所以,我对微信,的确不是那么待见。

但我白痴不等于别人就白痴啊———自从有了微信,我才发现,平时那些在你身边默不作声的人,他们私底下的世界有多么精彩:一会儿在这儿吃,一会儿在那儿喝;不是在这条绿道骑游,就是在那个古镇休闲。再看一下自己,天天躺在沙发上看那些没完没了的音乐选秀节目,恨不得拿块豆腐把自己撞死算了!

但多看几天微信,我又会发现,其实除了发吃和喝,人们大多数时候发的都是些我已在各种场合读过N多遍的心灵鸡汤,大段大段的,让我点都不想点开。

比如我有个朋友,每天不是发心灵鸡汤就是人生感悟,再有就是不晓得从哪儿看到的育儿经或所谓的“禅语”。每天必发,每天都在学习和感悟,让我觉得再跟他交往下去,我都有点高攀不起了。

昨天,他在微信中分享:“孩子犯错,家长和老师不用批评,只要问8个问题就可以”;然后是吧啦吧啦几大段,8个问题我一个没记住。前天,他在微博上感慨:“空空的掌上,落叶凄美,无言地诉说着这一世的感伤。过一次奈何桥,喝一碗孟婆汤,生生死死又何妨。愿,只能是愿!叹,只能是叹:身在红尘中,几多身不由己,几多无奈感慨”。每次看他的微博,我都感到头疼,对照自省,觉得自己既不学无术又不肯学习,真真是俗透了!

后来和同事聊起这事,大家就像遇到知音一样,纷纷亮出自己的手机,分享各自收到的微信。一个说,你看嘛,“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就算笑得甜甜蜜蜜,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三年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这是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写的,其实有些道理,但被转到微信里当真理,就很让我无奈。

还有一个说,我这还有更大段的:“陈道明谈男人的教养……好男人的基本标准:不一定要浪漫,但一定要负责任;不一定要挣大钱,但一定要养家;不一定要事事听父母,但一定要有孝心;不一定要三从四德,但一定要宠老婆;不一定要飞黄腾达,但一定要有时间陪家人;不一定要管孩子,但一定要爱孩子;不一定要大男子主义,但大事发生一定要拿得了主意……”我们也很无聊,认真数了下字数,800字!

更别说那个替乔布斯叫屈的《很多人花四五千买部苹果,结果只用到四五百块钱的普通手机功能》帖子,我已经在微信朋友圈里被迫学习了四五次了。

生活已然太累,还要被迫在微信里大段大段地学习,我实在无力。所以,还没学会发微信的我,已经决定关微信了!看电视就看电视,颓废就颓废,管它的呢!(夏周)

喜欢喝

喝鸡汤,总比饮砒霜好!

我就是那个不可救药的心灵鸡汤迷恋者,也不知道现在什么风气变了,连发一些温暖人心的文字也要被嘲笑、讽刺。我自小就喜欢那些隽永而美丽的文章,它们没有波澜壮阔的起伏,没有撕心裂肺的描述,它们素净而雅致,就如同一杯很醇的酒,在饮过之后,才感觉到酒的浓烈。

还记得,初中时看《读者》上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八重樱下”,在日本横滨,教会中学中的小林加代和郑左兵情窦初开,上学与放学,他们都会经过一株八重樱花树。战争让两人分离,等郑左兵再回到日本时,已是花甲之年,从同学中找到加代的电话,但加代不愿毁去在左兵心目中的形象,她让左兵在八重樱花下等她,她会从他身边悄悄经过。那天,左兵拿着一大抱玫瑰,在飘落的樱花中,向每一个路过的老妇人分发,并微笑着说:“谢谢”。左兵相信,总有一朵会发到加代手里……

就是这些心灵鸡汤的文字,让一个开始学习生活的人感受到爱的光辉,在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压力、矛盾时,不是一味地愤怒,仇恨。我总是爱转发一些文字,不管是张小娴、安妮宝贝,还是于丹、李开复,因为我认为这些文字是给人正面的力量,我不相信一个热爱心灵鸡汤的读者,会变成报复社会的罪犯。再怎么被你们嘲笑的心灵鸡汤,也比你们仿佛高人一等、毫无礼貌的文字好一万倍。你们顶多就是烧掉阿房宫的项羽,只懂得毁灭,并以毁灭文明而沾沾自喜,将毁灭视为征服来达到一点可怜的成就感。但你们又毫无创造,你笑我们喝鸡汤,我却同情地看你饮砒霜。(薇若妮卡)

品一品

鸡汤里没有鸡———全是鸡精啊亲!

鸡汤文如今已可以算作一种文化了,虽说是一种很无聊的文化,充斥着生活文学中的各种糟粕。但是,鸡汤为何会在大众中拥有如此广泛的传播度,还是值得思考。“鸡汤”里都用了哪些食材?让那么多人尝了一口就叫好?

对此,有理性网友分析:鸡汤说白了就是一个小论证,表明一个主题思想,而这个主题思想一般都是美好的、励志的、你想要的。为了证明这个主题思想,作者都会运用很多论证方法,例如,举例子、因果推理、引用名言等等。这些论证方式看似合理,而且论点总是美好,所以大多数逻辑思维不够严谨的人就容易被迷惑。

然而,对于少数逻辑思维十分严谨的人来说,鸡汤的论证过程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思维陷阱与逻辑错误,主要有———

1、定义模糊。例如,爸爸让儿子“用尽全力”搬石头,结果说你没“用尽全力”因为你没有寻求我的帮助,其实两个“用尽全力”的定义不同。

2、以偏概全。典型就是“人生必去的几大景点”、“人生必做的几件事情”、“人生必看的几部电影”、“女孩碰到这样的男孩就嫁了吧”。

3、因果倒置。例如,某些成功人士都具备哪些特点,年轻时做过哪些卑贱的工作———其实他们不是因为具备这些特点、做过那些工作才成功的,而是成功之后有钱了之后这些特点被放大而已。

4、结论大于论据范围 。例如,兔子羡慕猫头鹰站在枝头无所事事,所以说只有站得足够高才能无所事事。

5、引用错误。综合各种逻辑上本不相关的名言,甚至给名人乱扣帽子。

6、调研样本错误。例如,一个调研说80%的企业高管都具有某个特点,殊不知,可能这个特点在人群中出现的比率本就是80%。

7、立场问题。典型例子就是《致加西亚的信》这一大碗鸡汤。如果你通读全文,你会发现这本书是站在指挥官的立场上写的,他当然希望士兵能够不顾死活完成任务。(布羽)

教你几招

应付“鸡汤”文

(注:认真你就输了)

1、 每当有人发鸡汤的时候,你可以在下面回复,“真好啊!壮士,来一起干了这碗心灵鸡汤!”更简洁的办法是回复“呵呵”。当然,这个词也不太雅,大家心里明白。有句话可以代替“呵呵”且效果更好,就是“加油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而不同”,既表达了你的态度又让对方感受到了鸡汤泼在脸上的温暖。

另外,“说得太好了,是你原创吗?”也是很妙。还有个办法就是,最近微博上出了个“@每天来点负能量”,如果对方经常发鸡汤,你可以把这些负能量转发到朋友圈中,来让对方感受你的态度。

2、 发心灵鸡汤的直接屏蔽,不管是谁。比如,前几天有朋友发了个开头是“你要是看了没转,自觉点把我删了”的微信。这种情况下,就尊重他的要求,果断拉黑吧。

3、让腾讯公司给微信提供隐藏功能,让用户可以隐藏掉心灵鸡汤。然后,微信再通过系统通知告诉发心灵鸡汤的用户:「您的消息xxxxxx一共被13个用户隐藏」。

4、提升您的朋友圈,降低鸡汤用户在其中的比例。

5、把以上文字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为什么有人喜欢鸡汤文?

最让人悲哀的事实是,虽然有许多人不喜欢心灵鸡汤,但总有更多人无比热爱这些。有统计显示,尽管75后一代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企业高层、阅历丰富者集中的人群,但他们对心灵鸡汤的需求仍排在了前四位。

这种需求指的是:他们在骂别人脑残,自己却在发;他们忍着没发,却在自己看;他们看的少,却会将自己的经历、过程总结成心灵鸡汤,发出来。

统计的结果让人吃惊,75后是这样,80后是这样,只有我们瞧不上的90、95后,才真的不屑这些。

为什么需要鸡汤文?其实很简单。鸡汤文的作者往往出发点是善意的,人们都愿意接受善意;另外,其中出现的道理通俗易懂,容易引起共鸣。如果你恰逢自己遭逢挫折或者感情低潮,心理上感到脆弱,就更容易接受这些安慰剂了。

这碗鸡汤怎么喝?

———两篇自相矛盾的鸡汤文

第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去某公司求职,老板说,千万别去推公司里一扇门,大家说好。然后老板也没解释为什么,说自己有点事情马上回来,就把一群人晾那儿走了。然后那个年轻人去把门打开了,里面一张纸条:你被录用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敢于尝试。

第二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帮一个老人看住一个什么东西,老人说不能打开,也没解释为什么,然后年轻人就老老实实没打开。老人回来,对他狡黠一笑,你没打开吧?你真是一个好青年,给你几百万之类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诚信。

两个故事都可以装进同一个“鸡汤碗”里。那么,门究竟是开还是不开?

成都商报记者 王越

新闻推荐

雪花勇闯天涯 翻越喜马拉雅四川勇士选拔火热开赛

挑战世界屋脊,徒步翻越地球高差最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这样的经历是遥不可及的吗?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只要你喜欢户外运动,今年,在人类登顶珠峰60周年之际,你将有机会和全国的雪花勇士一起参与“雪花勇闯天...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