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川藏线吸引超万人骑游大军却频出事故成都商报记者历时一周实地采访百名骑游者 川藏线“骑行怪状”
成都商报记者 张漫 摄影记者 王勤
核心提示
出发时 他们说
“必须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是男人就坚持不推车”
出发后 他们哭
骑一段推一段,边骑边哭,招手搭车……
怪
节约旅途费
头盔都不戴
怪
说走就敢走
很多“热血派”
怪
半路难坚持
都找汽车载
5月16日,一名绵阳骑游者在川藏南线海拔4600多米的业拉山下坡弯路摔倒,4处骨折,头上缝了10多针;
7月9日,一支8人骑游队在川藏线雅安路段遇到塌方,3辆车损毁,3人受伤;
7月21日,一名北京骑游者在通麦天险遭遇山体滑坡,飞石击中头部,虽然戴了头盔,仍不治身亡……
这是一条美丽与凶险共存的路,意外迭出,仍有大批骑游者蜂拥而至,今夏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保守估计,目前川藏线上的骑游者超过了1万人。
7月22日起,成都商报记者历经一周时间,在川藏线上随机调查了解100名骑游者,其中九成是大学生,年龄集中在18岁至23岁。有四成的骑游者,没有丰富的长途骑行经验,准备时间不超过三个月,一路上可以说是状况百出。
每60米就有一位骑游者
只要你踏上川藏线,一路上,无数骑游者们弯腰弓背、猛踩踏板的身影也成为了一道独特风景。康定登巴客栈前台人员说,店里一铺难求,就算是提前一天预订,也未必有位置。一楼客厅内,满满当当放了近50辆山地车。23日晚上11时许,无处可住的峨眉大学生王波,在店门外搭建起了帐篷。
25日上午11时许,折多塘至折多山垭口约22公里的山路上,成都商报记者粗略估算,骑游者高达372人,平均每60米就有一名。与一路上千变万化的风景相比,他们生活其实很枯燥,白天赶路,晚上入住25~35元/夜的客栈,天一亮继续出发。如果面临长途山路,他们往往只能靠压缩饼干、大饼充饥。
到了拉萨 就把车贱卖
“骑游川藏线从2004年就开始出现,当时人不多,真正火起来也不过四五年的时间,电影《转山》引发了一股热潮。”资深骑游者老苗称,每年6月到9月,各地的人从成都出发骑游川藏线,这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从成都自行车店到沿途客栈都生意火爆。
“实际上,真正能骑行到拉萨、不搭车的人不超过两成。”老苗介绍,到了拉萨,不少人会将高价买来的车贱卖,坐火车或飞机离开。
而在二郎山隧道前,一面禁止自行车驶入的标志,与成群进入隧道的骑游者对比鲜明。路政人员称,隧道约8米宽,自行车驶入并不安全,“如果不走隧道,就得绕一段很难走的山路,只能让他们通行。”他称,骑游者在广场聚集,带来的生活垃圾可以清理,但他们在栏杆、景观石上涂鸦,却让人恼火。
专家评论
川藏线骑游的火爆
反映出从众心理
日前,网友发出一张川藏线上自行车堵车的照片。记者核实发现,其实是因道路塌方,导致大量骑游者聚集在此。网友感慨:川藏线已经像赶集了?专栏作家庄雅婷则戏称,现代人的四大俗:“城里开咖啡店、丽江开客栈、辞职去西藏、骑游三一八”。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张小元称,骑游川藏线原本是一种小众行为,纯粹是一些人的个人爱好,但这种挑战与冒险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接受,尤其是追求新鲜感的大学生。他认为,川藏线骑游的火爆反映出一种从众心理,对这种现象没必要提倡,也没必要批评。
万人骑游 骑完全程者或不到两成
偷跑型
向朋友借钱
连头盔都没买
很多家长还不知道,子女正骑着单车、载着行囊,带着他们对光荣与梦想的理解,奋战在川藏线上。由于缺乏经济支持,他们往往只能采购最基本的装备。
“我想骑车去拉萨”“去嘛,去就打断你的狗腿。”这样一番对话后,20岁的周世超向朋友借了钱,偷偷出发了。他所有装备不到2000元,为了节约,甚至没有买必备的头盔、防风镜和冲锋衣。
小菲是西安某大学学生,她也是瞒着父母跟同学来的。“他们以为我在实习”,小菲说,今年年初,她有了骑游川藏线的打算,然后开始攒钱,生活费里抠一点,当家教赚一点,“出发前吃了一个多月泡面。”
盲目型
四成以上是新手
“装备”是两斤苹果
在骑游大军中,大约有三成参加了校内或校外的骑游社团、协会,有一年以上的经验。四成以上是新手,不仅没有骑行经验,准备时间也低于三个月,没有进行体力训练,有的甚至没到过高原。
其中,周世超从下决心到出发,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他没有任何骑山地车的经验。来自宁夏的江林更是“热血派”:“第一天下决定,第二天准备,第三天就出发了。”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他们,骑行之初热情高涨,后面就变成了死撑。周世超说,他第一天骑行了170多公里,前40多公里一鼓作气,“结果因为不会用力,没多久膝盖就肿了。”
江苏骑游者黄明,刚刚出发时,他的行囊里有一样“装备”:两斤苹果。黄明觉得,身处高原要补充维生素。行至天全路段时,他的车胎爆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只好慢慢推行,结果又遇到一场暴雨,“以为准备很充分了,结果还是状况百出”。
一位西安骑游者带了四五件短袖汗衫,却只带了一件厚外套,在折多山垭口迎着风冻得瑟瑟发抖。
冲动型
辞职骑行
第二天就累哭了
梁碧波和女友是21日从成都出发的,就在前一日,女友辞了职。为了减轻女友负担,他载上了所有装备。当日下午,离雅安还有48公里处,女友累得掉眼泪,死活都不肯再往前走。
无奈之下,他陪着女友住宿到附近的旅店里。经过协商,女友还是决定返回成都,他继续前行。为了追赶队友,第二日早上5点,梁碧波一路狂追,一天大约骑了140多公里,才跟队友汇合,左膝盖早已红肿,“没有这么长的骑游经验,只晓得用蛮劲,所以容易受伤。”
危险型
下坡不捏刹车
差点被塌方埋住
不少路段里侧是山,外侧就是坡甚至悬崖。路中间,机动车络绎不绝,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交通事故。
25日,离折多山垭口10多公里处,安徽大学生“零度”被一辆轿车追尾,自行车车轮碾入轿车车轮下,所幸人没受伤。“他骑到路中间来了,我按了好久喇叭,他就像没听到”,轿车车主称。
追求“速度与激情”的人也不少。周世超就差点被塌方埋住,他说,普通的下坡他连刹车都不会捏,享受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感觉。25日,网友“蓝黑小强”发微博称,一位队友下坡时速度太快,在躲一个坑时急刹车摔车了,腰上擦掉了一块肉。
放弃型
越往后走
搭车的人越多
通往折多山垭口的路上,布满了骑游者,至少有一半人在推车。还在骑行的人,脸上青筋都凸现出来,速度比走路快不了多少。24日,成都商报记者在登上折多山垭口的途中,先后看到三位骑游者,用手把住前面货车的尾巴,让货车带着自己行走。如果货车遇到意外状况,或者突然刹车,后果不堪设想。其中一名骑游者说,“实在太累了,推车都推不动了。”
盘山公路上,三台拖拉机慢吞吞地爬上来,等车爬上垭口,三个年轻小伙子从车里爬了出来。原来,因为上坡骑行太过艰难,三人选择了招手求助。另外三位骑行者在离垭口还有10多公里的地方拦到一辆收费的小货车,每人40元。这位生意人说,今年夏天他每天都会在折多山一带开车,收费搭载骑行者,生意好时一天能拉五六趟,每趟少说一两百元。越往后走,搭车的人越多。
低估的危险
高原反应
天气反复无常
高原反应,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在折多山上,不少人都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稍微一动,就头疼难受。
反复无常的天气更是难以猜测。周世超在雅安段就经历了惊险一幕。独自出发的他,跟着前面一辆骑游者的车正在飞奔,拐了一个弯,看到他推着车往回跑,“快回去,前面塌方!”就是那一秒钟,轰隆隆,一堆碎石滚落在周世超面前五米远的地方,路被埋了一半。
■旅行不是无意义的数字,也不是每天骑行得比别人多、钱花得越少、走的里程越多越牛逼
■旅行没什么牛逼不牛逼,获得经历和快乐就好
■现代的旅行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无聊的跟风
■多想想你会给旅游目的地的人和环境带来些什么
■不要让原本想要的轻松,变成了自己和环境的负担
———资深驴友“海怪”这样说
新闻推荐
顾名思义,潜水表就是潜水时用的时计表,经过防水、防潮处理,供潜水员使用的手表。潜水表要有更高的放水性能,有便于在黑暗中的海底读取的夜光指针和刻度。潜水表诞生之初是应军事需求,后来极受专业潜水...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