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年“屋坚强”也需及时修缮 ——芦山地震再度敲响古城镇保护警钟

德阳日报 2013-05-03 02:51 大字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雅安当地个别百年古建筑虽有裂缝但未发生严重坍塌的现象引起网民关注,那些震后屹立不倒的古建筑被称为“屋坚强”。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指出,从古城镇防灾减灾的角度看,无论是百年的“屋坚强”,还是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一般房屋,都应纳入科学维护、定期修缮的范畴。简言之,古城镇保护本身也具有减灾意义。

传统木结构再显抗震威力

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近日正式出版发行的《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两卷本,恰好收录了过去10年间雅安当地多处古城镇的文字和照片资料,以及专家提出的保护和修缮建议。

主编《遗珠拾粹》的古城镇保护专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在“4·20”芦山地震发生前,雅安的上里古镇、望鱼古镇以及宝兴的硗碛古村都已进入专家视野。

据阮仪三解读,芦山地震中一些百年古建筑受影响较小的原因,主要与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特性有关。他说,那些被网友称为“屋坚强”的老建筑,都采用了木结构,且占据了地形地貌的优势,因而建筑具有了一定的抗震基础。

他介绍说,中国建筑的木结构本身具有韧性,木结构建筑的工艺采用的是“先立柱、再架梁、后砌墙”的工序,墙本身并不承重。在梁柱的连接部位均采用传统的卯榫结构,这可以从三至六个受力方向上形成“力的铰结”,就好像“人的关节”一样。当遇到地震时,能够对应不同方向的震动,允许“小幅度的移动”,就降低了破坏性。

阮仪三说,中国古代就有“墙倒柱不倒,房塌屋不坍”的说法,我国著名的山西应县木塔数百年“巍然不动”也是一个经典例证。地震多发的日本至今仍注重在震灾多发区域尽量鼓励建设低矮的木结构住宅,就是考虑到抗震。

多位专家指出,除了木结构本身的特点外,我国一些古村镇的传统房屋修建讲究地形、地貌的选择,倡导“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建房造屋,这对于震后重建也具有启迪意义。

古城镇保护本身也具有减灾意义

文化学者毛时安认为,从汶川到芦山,两次地震启迪我们,大灾发生后除了抢救每一个生命,抢救古城镇也很重要。后者是保护文化的脉络和精神,同时也具有防灾减灾意义。

专家建议,待雅安地区余震基本平息后,应尽快启动当地古镇古村建筑受损情况调查,及时开展保护性修缮。

结合震情,阮仪三等提出,对当地古建筑、古村镇应再次启动地毯式的踏勘,制定科学有效的修缮规划,在震后最大限度保护和修复古建筑群。

专家同时指出,事实上现代建筑只要建构科学合理,一样能够具备抗震减灾的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城市规划专家郑时龄分析,房屋建设本身自始至终都应当是一个“良心工程”,任何的疏忽都可能在今后未知的自然灾害中增加“人为损失”。他说,除了微观的建设和修缮,宏观的政策指引也很重要。

专家还强调,古建筑的木结构本身虽然“坚强”,但依然需要进行定期的科学维护和修缮。待木结构加固后,在重大灾害面前有望出现更多的“屋坚强”。

据新华社上海5月2日电

新闻推荐

让心理疏导持续下去

庞有莲(左)为灾区群众进行心理抚慰。本报记者江爽追梦人:庞有莲德阳市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咨询师幸福梦想:在雅安芦山建立一所安全流动的“心悦驿站”,慰藉孩童心身,释缓长者郁情。追梦故事:5月22日,记者...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