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川五万余卷档案“回家”

绵阳日报 2012-10-24 04:13 大字

本报讯 “5·12”特大地震中,北川档案馆震损的档案经过全国数百名专家努力,耗资1000余万元,历时4年多时间,于近日在雅安修复完成并运回北川。昨(23)日,北川档案局开始对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录入和归类存放。

昨日上午,记者进入散发着消毒药水味道的北川新建档案馆库房,刚刚从雅安运回来的档案正整齐地堆放在这里。工作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最后的数字采集分类。记者随意打开一份档案,发现这份档案除个别字迹因被浸泡,墨迹有少许扩散外,与工作人员提供的地震中未受损的档案几乎一样。工作人员说,记者手上拿的这份档案是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档案之一,当时已经被水浸泡成了“档案砖”(纸张被水浸泡,相互粘在一起,成了砖块状),不要说保持字迹清晰,把纸张一张张分离就很困难。

据介绍,地震后被挖出的档案近8万卷册,其中有近6万卷册要进行修复,要修复的档案成档案砖的就有数千卷册。目前这些档案除有3000册无法修复外,其余被修复的5.23万卷册档案修复后的效果基本都能达到与原档案一样。

据北川档案局局长苏义德介绍,此次地震损坏的档案修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复难度、规模最大的档案修复工程。为修复这些档案,国家拨付了1000万元资金,调集了北京、上海、山东、四川数百名专家,耗时4年多完成。为完成修复,专家们可谓是绞尽脑汁,土洋办法用尽,还搞出一些新发明来完成修补。

对于技术难度大的档案砖的修复,直到去年专家们也没想出办法。一天,一名专家在大街上看见裁缝用蒸气熨斗熨衣服,他突然来了灵感,经过几次试验,专家们用熨斗蒸气将这些纸一页页地揭开分离。

为了将当初临时保存在冰柜里的部分档案解冻,又不因除冰后让水将字迹损坏,专家们日夜研究,最终和杭州电达消毒设备厂共同研制开发出一台多功能档案冷冻干燥灭菌器。使用这台机器,从冷冻室拿出的档案,可在真空条件下将固态水直接升华为气态,冰就不会化成水将档案打湿。在整个修复过程中,专家们边实践边发明,整个工程完成,也填补了至少三项国内相关技术空白。

如今,档案已全部“回家”。苏局长告诉记者,现在北川档案馆是震后投资近1500万元新修的,是国内县级档案馆里设施最好的。根据规划,该馆将最终建成集档案安全保管保护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和电子文件中心于一体的,目前四川省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县级档案馆。

(本报记者 同拥军 实习生 李倩 文/图)

新闻推荐

坚决不放弃黄金救援期“抢”出320人救援人员仍坚守生命奇迹

到23日早上8点02分,雅安芦山地震整整过去了72个小时。据四川省政府发布会通报,截至22日晚6时,抢险救援人员争分夺秒,已从废墟里救出320人。截至昨日中午12时,距地震发生已经过去76个小时,但是,...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