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李仕贵人物名片李仕贵现

四川日报 2012-06-08 18:38 大字

——记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李仕贵

人物名片

李仕贵,现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阆中市人。1983年,从阆中考入四川农学院,就读于四川农学院的农学专业,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

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持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主持2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新品种保护授权13项。

该同志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7年被列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奖。

他育出的水稻新品种新增稻谷87亿公斤,够6000万人吃一年。

他像一只候鸟,只是候鸟是往更舒适的地方飞,而他往太阳最毒的地方去。

眼前这位戴着眼镜、穿着浅色短袖上衣、休闲裤,带有儒雅气息的教授和想象中带有泥土气息、躬耕陇亩的水稻专家大相径庭。

看成就

新增产量够6000万人吃一年

1990年,硕士毕业的李仕贵留校任教,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他针对我国西南地区“少日照,高湿度,小温差”的特点,以重穗型杂交稻理论为基础,育成了蜀恢527和498等系列重穗型杂交稻亲本,组配出通过审定的重穗型杂交稻品种38个。

李仕贵很形象地将杂交水稻比喻成“混血儿”:“我们的工作就是将水稻亲本中的优良基因选择出来,组合成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以往的研究方法是直接将两个水稻亲本进行配种,而李仕贵则创新采用基因定位的方法,先选择基因,然后据此选出亲本进行配种。

他培育出的水稻品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年可新增产值133亿元,出口创汇976万美元,目前这些水稻品种已经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地区推广2.1亿亩,新增稻谷87亿公斤,够6000万人吃一年!

忆艰辛 “候鸟”追日把田耕

1991年,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搬到成都温江。从雅安到温江,水稻所又要重起炉灶,从头开始。这给水稻育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没有现成的试验田,只好自己找,没有拖拉机,只好自己耕。”李教授叹了口气,指了指自己的脚,“成都湿气重,穿雨鞋下地栽秧很不舒服,只好光着脚。可田里到处是玻璃渣,扎得我满脚都是血。”

李教授把自己比喻成“候鸟”,“可是候鸟是往更舒适的地方飞,而我则是往太阳最毒的地方去。”20多年来,七八月份的四川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他却在试验田里工作,来年的三四月份,成都正春光明媚,他又离开成都,去终年炎热的海南岛试验田,脸上、身上的皮肤在烈日的照射下褪了一层又一层。

“水稻所从雅安搬迁至温江,无论是对水稻所还是对农大都有里程碑意义。”水稻研究所搬迁之后培育出来的品种更适合成都平原。而如今的四川农大成都校区即是在当年水稻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雅安到成都,地域上的优势给四川农大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平台。

谈乐趣 育种就是淘沙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李仕贵也不例外。他不止一次地流露出他对育种工作的热爱之情。

“基因的重新排列组合既有规律性又有随机性。”正是这样的“规律性”,让李教授积累多年的遗传、土壤、气候、分子生物学、基因等方面的知识找到了用武之地。而“随机性”又让李教授在日常的工作中收获到意外的惊喜。“育种材料年年不同,因此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也年年不同,这让育种工作不会像工厂流水线一样乏而无味。”

“育种就是一个淘沙金的过程。我们根据常识选定了淘金地点,然后就靠运气了,而正是这样的运气,带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奇妙乐趣。”他说。

新闻推荐

寄养云南的芊芊昨日回到碧峰峡记者刘云云卧

寄养云南的“芊芊”昨日回到碧峰峡本报讯(记者刘云云)7月16日,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寄养在云南野生动物园的大熊猫“芊芊”,搭乘国航CA4416航班回到该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后...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