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评论员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

攀枝花日报 2011-02-12 20:13 大字

□本报评论员

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开发。它以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攀枝花,一座偏处共和国西南一隅的城市,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西线的一段。南方丝绸之路的马帮已经成为历史,奔跑的汽车和飞驰的列车书写了发展的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越式发展的巨轮需要更多更快的通道。攀枝花,因为交通重大瓶颈的制约,在发展的道路上放不开追逐的脚步。

亿万年前诞生的攀西裂谷,让攀枝花人不能一眼望见外面的世界,攀枝花人必须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和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而这激发了攀枝花人更为强烈的“走出去”的愿望。攀枝花在交通领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愿望的释放。

纵观世界经济,地理条件从来都是决定区域发展“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具备地理优势的攀枝花,只有依靠通江达海的交通,才能打破“宿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和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觅得发展先机。交通改变地理!多年来,攀枝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外延伸着自己的足迹。

“十一五”的脚步渐远,历史再次翻过精彩而厚重的一页;在“十二五”的篇章里,攀枝花再次执着地把通江达海作为不变的时代强音。步入“十二五”,百万攀枝花人民“走出去”的强烈企盼已汇聚成一种力量,一种以不可逆转的姿态逐步实现通江达海梦想的力量。

四川南向发展战略,使攀枝花的地理概念从出川通道转变为南向发展的“桥头堡”。攀枝花人豁然开朗:曾经为我们所诟病的区位劣势,恰恰是通江达海的最佳地利。“两高两铁”,正是通江达海的臂膀,它们拥抱的是东南亚和东亚,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市域干线公路网”“半小时城市经济圈”“一小时县域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合作圈”……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所描绘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蓝图,正是我们通江达海的轨迹。

“通道”和“桥头堡”,我们在默念这两个概念时,得到的是更深层次的启示。一个成功的“通道”,只需要货畅其流,人畅其行;但一个成功的“桥头堡”,则更应具备发展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更应通过“内外兼修”增强发展的凝聚力。

攀枝花人与通江达海的梦想,从未如此接近。我们准备好了吗?

机遇不仅是“时机”,更要能“遇合”,把握和运用机遇的能力决定着机遇的价值。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乘势而上,将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升华为发展的动力。在客观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对于成就一项事业来说,精神的力量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这一股子气,是不甘落后的志气,是奋起直追的勇气,是后来居上的豪气;这一股子气,是勇于探索的气势,是敢为人先的气概,是善于破难的气魄。今天,我们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没有那么一股子气不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又一个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我们要做自己的圆梦人,“伸”出通江达海的臂膀,标注一个新坐标,开启一段新征程,矗立一座“桥头堡”。

新闻推荐

阳光·花海·未来 ——攀枝花市打造“中国阳光花城”走笔

□本报记者李颉妍企业为资源而建,城市为企业而生。攀枝花市,一出生就贴上了工矿城市的标签,似乎很难与蓝天白云、四季花香画上等号。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之路该如何走?2011年9月,市第九次...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