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风有传承 和谐家庭有真爱
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可以像清晨的露水,滋润人的心扉;也可以像冬日的阳光,温暖每个人的心坎。何学江的家庭就是如此。
2月19日,说起家风家训,何学江认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他的家庭成员,从老至小,富有爱心、乐于助人。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当有紧急任务时,何学江总会得到家人的支持,毫无顾虑地舍小家顾大家,奔赴一线,贡献力量。
奔赴一线贡献力量
43岁的何学江家住名山区中峰镇四岗村二组。
“入党誓词不是说说而已,必须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这是何学江的“口头禅”。1996年,何学江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装甲车驾驶员,并入了党。2001年退役后,他先后做过小工,当过保安,无论做哪行,他都始终保持军人的责任意识和战斗姿态,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山林扑火、泥石流抢险、抗震救灾、疫情防控……他一次次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何学江家庭获得四川省最美家庭称号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何学江迅速跑到附近幼儿园,帮助疏散孩子后,立即回家穿上军装,等候命令。半个多小时后,他就接到武装部“迅速集结到灾区抗震救灾”的指令。当天傍晚,何学江同其他预备役人员从名山出发,次日凌晨到达什邡市救援。几天后,何学江给父亲打电话报平安,告诉其父,根据工作安排,部分人员要返回。父亲一听,立即告诉他,不能半途退缩,要为灾区多做事。随后,何学江向领导请缨,在灾区一干就是3个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何学江在武汉打工。为抗击疫情,他辞职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深入“红区”,义务参与消杀工作58天。
“我在一线抗疫,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何学江说,刚开始,他不敢接妻子的电话,几天后,觉得不能隐瞒,便告诉妻子王芳,自己在武汉抗疫。妻子没有丝毫埋怨,只是叮嘱他,注意防范,家中老小等他胜利归来。妻子短短一席话,成为何学江坚守抗疫一线的心灵支柱。
武汉抗疫志愿行动结束后,何学江返回家乡,又加入当地志愿服务组织,调解邻里纠纷、营救溺水者……
把爱传递给更多人
在何学江看来,最美家庭应当是艰辛时的相互扶持,悲伤时的相互慰藉,喜悦时的相互分享。
何学江的父母很勤劳,家庭和睦,虽然生活艰苦,父母再饿,也要先让子女吃饱。在教育上,父母从小教育他,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要尊老爱幼,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乐于助人。
以往,父亲每年都要回蒲江老家看望何学江的爷爷奶奶。爷爷患病后,父亲将其接到名山精心照顾。当时,何学江正读小学,他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都要牵着爷爷的手外出散步、聊天。奶奶患糖尿病20多年,因并发症导致视力差,行动不便,何学江的父亲精心照顾她10余年……行动胜过言语,正是父辈充满爱心的举动,感染着何学江和其他家庭成员,而何学江更是把这份爱,通过参与抗震救灾、疫情防控等行动,传递给更多人。
2021年春节前,当地发生火灾,何学江第一时间跑到现场施救。他14岁的大儿子也及时拨打119电话报警,并参与疏散人员。小儿子今年不到5岁,春节前,何学江带他到名山城区办事,走到一处路口,小儿子看到一名老人提着菜,立即跑去帮老人提菜,还牵老人过斑马线,何学江很欣慰,立即为儿子竖起大拇指。“这或许就是家风的传承吧。”他说。
2020年,何学江家庭相继获得四川省最美家庭、四川省最美职工家庭、雅安市文明家庭、雅安市抗击疫情最美家庭等称号,何学江也获得四川省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本报记者彭加权
新闻推荐
提升改造后的前红路穿过茶园前进镇茶农采摘嫩芽雨水后,万物生。走进名山区前进镇,茶园连绵分布,茶农们都在为迎接新一年...
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名山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