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施策 精准发力 昔日贫困村成产业新村

雅安日报 2019-12-02 08:23 大字

11月28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天刚亮,名山区蒙阳镇上瓦村5组的脱贫户高仕福洗漱完毕后,便早早地来到藤椒基地。

施肥、修枝、松土……没过一会儿,高仕福就累出一身汗。脱下棉袄,看了看在寒风中摇曳的藤椒树,高仕福充满了希望和动力。因为就在今年,这5亩刚投产的藤椒为他带来了1万余元的收入。

在上瓦村,像高仕福这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群众不在少数。然而,早在几年前,由于地理位置、交通基础设施等原因,村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迟迟迈不出去。

直到2017年,当地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培养致富带头人,成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促进全村脱贫增收。如今,再走进上瓦村,目之所及的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满山迎风摇曳的藤椒树、四处奔跑的林下鸡,以及村民脸上致富奔康的自信……

记者(右一)在上瓦村藤椒基地蹲点采访当地产业发展

范富荣正在基地里喂养肉兔

蹲点·记录

道路之变

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驱车驶入上瓦村,约3.5米宽的村道可以容纳两辆小轿车会车。从村口进入村里,近3公里的道路已经硬化,有一部分道路还安上了护栏,大大提高了村民进出的安全性。

“这条路是灾后重建项目,2013年就全部硬化了。”上瓦村党支部书记高晓敏向记者介绍。

“上瓦村之所以是贫困村,有一部分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困难。要致富、先修路,灾后重建中,我们逐步修通了组道,之后大家又众筹修通了生产便道。”高晓敏说。

路,对上瓦村的群众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没有生产便道,我们家上山摘茶得走2公里多的路。”村民宋元锦家有5亩茶园,曾经因为没生产便道,每天摘茶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得一个多小时,“一天来回两次,要走近10公里山路。”

“最难的是运输问题。”宋元锦回忆,曾经,他和妻子两个人一次要背50多公斤肥料上山,一天来回3次,走一趟就得花上约2个小时,农忙时节,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走路上了。

宋元锦坦言,每到茶叶采摘期,他们就得请人帮忙采摘茶叶,一年光工钱都要花上万元。由于投入的人力成本太高,卖出的茶叶常常只能保本,赚不到钱。此外,家里养猪也不敢养大猪,只敢养小猪仔,因为这样方便运送。

说到路,以及路带来的改变,村民宋元华也颇有感慨。

从上瓦村7组到10组,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山间,直通到宋元华家门前。200多平方米的住房旁边,是一个约80平方米的茶厂。平时,宋元华在村里收购了茶叶,就直接在厂里加工。

“要不是路通了,我这个茶厂还开不了呢!”宋元华说。2015年,经过灾后重建,上瓦村的通组道路修通并硬化。2016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宋元华的茶叶加工厂成功开业,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了不错的收入。

“路通了,致富也更容易了。”宋元华坐在自家门前挑拣茶叶,看着直通到家门口的道路,不由感叹。

产业之变

打开群众增收致富“大门”

“冬季是进行藤椒修剪的大好时节,在修剪时,必须剪除‘七枝’,然后再将其集中烧毁,可消灭枝干上越冬的害虫和病菌。”上瓦村藤椒基地里,当地致富带头人范富明和高晓敏、高仕福交流着藤椒的冬季管护经验。

由于上瓦村部分土壤不适合种茶,在产业发展上,不得不另谋出路。而范富明就是当地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培养出来的致富带头人。

2017年,范富明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成立今田蔬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藤椒。

然而,种植之初,一株藤椒苗要3元,对于贫困户来说成本太高。

上瓦村“两委”在“五个一帮扶”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到65万元的藤椒发展资金,将群众自行支付的种苗成本控制在0.5元/株。

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合作社的阵地作用,组织大家外出参观考察,引导合作社与企业达成产销合作关系,为藤椒种植户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全套服务,让大家吃下“定心丸”。

目前,上瓦村已经种植1000多亩89432株藤椒,带动周边农户15人经营藤椒产业。合作社也从曾经的十多户,增加到现在的200多户,不少农户在自家地里或通过流转土地种起了藤椒。

另外,为了方便管理和运输,去年年底,上瓦村通过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将通往藤椒基地的1.1公里生产便道进行了加宽和硬化,如今,除了小轿车,小货车、皮卡车都能直接开到基地门口。

范富明还告诉记者,今年8月,基地里有106亩8480株藤椒已经投产,收获了3.35万公斤藤椒,每公斤按市场价11元到12元卖,他收入了30多万元,“等到后年丰产期,产量和收入都要翻番。”

“今年我家5亩藤椒也投产了,收获了1000公斤藤椒,每公斤按10元钱卖出,收入了1万元。”高仕福笑呵呵地说。

“藤椒收获的时候,全村老少齐上阵,都到地里来摘藤椒。”高晓敏说,因为种植规模大,合作社聘请了当地和周边农户来采摘藤椒,人工费按每公斤5元计算,还包顿午饭,“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在上瓦村,致富产业也不只有藤椒。

“养殖肉兔只需要70天便可上市销售。”上瓦村鑫茗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肉兔养殖基地里,村民范富荣一边给兔子喂食,一边介绍。目前,基地里养了1000余只种兔,主要为一般肉兔和杂交野兔,一只兔子的纯利润最高可达30元左右。今年,仅靠销售兔子,他收入了30多万元。

2016年底,在蒙阳镇党委和上瓦村“两委”的帮助下,结合帮扶政策,范富荣率先在村里发展起了肉兔养殖,之后又发展生态土鸡、土鸭等养殖,并逐渐扩大养殖规模。2017年,范富荣利用村上为他争取的3万元产业扶持金,成立了鑫茗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吸纳全村贫困户一起抱团发展。

“培养致富带头人,利用先富带动后富,采取‘党建+合作社+扶贫’的模式,是我们目前发展产业,带动全村奔康致富的具体举措。”据高晓敏介绍,目前,上瓦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已经成立了4家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广泛吸纳村民和周边群众加入,并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时常组织社员外出学习、考察,有效加快了脱贫户的增收步伐,成为上瓦村致富奔康的助推器。

蹲点·故事

昔日贫困户圆了致富梦

磨粉、舀水、喂食……一大早,上瓦村2组的脱贫户程泽俊就在猪舍里忙碌起来。

“别慌别慌,你们的早餐马上就好了。”看着这些膘肥体壮的猪,程泽俊心里很是高兴。

“这可不是一般的猪,是‘太湖母猪’。”程泽俊介绍,太湖母猪是世界上产仔数最多的猪种,主要产于江浙地区太湖流域,肉质鲜美,市场价格非常可观。2016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他养起了太湖母猪,1头太湖母猪1年至少能出栏50头仔猪。

“今年8月,卖了11头仔猪,纯收入1万多元。”程泽俊告诉记者,他家已在2017年底脱贫,这多亏了党委政府和驻村干部的帮扶,让一家人找到脱贫产业,看到致富希望。

2005年,程泽俊的女儿因肠癌不幸去世,他欠下几万元债务。祸不单行,第二年女婿检查出心肌炎、心脏功能不全,每年医药费要花几万元,还有一个孙女在上学,家中所有农活全落在程泽俊老俩口身上。

2013年,通过精准识别,程泽俊一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劳动力有限,如何帮助程泽俊一家脱贫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干部的一个难题。

“最好发展不‘费神’的产业。”

“林下养殖或发展藤椒种植都不错。”经过一番考察、研究后,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干部开始帮扶程泽俊种植藤椒、改良茶叶品种,程泽俊一家的收入逐渐增加。

2016年,在各方帮扶下,程泽俊开始养殖太湖母猪。2017年,程泽俊又利用产业扶持贷款发展了0.5亩中药材。如今,程泽俊一家不仅养殖了生态土鸡和太湖母猪,还改良了2亩茶叶,种植了1亩藤椒和1亩雷竹,一家人的腰包越来越鼓。

“‘太湖母猪’每斤的市场价格要比一般的猪高1元左右。”程泽俊告诉记者,圈里10余头太湖母猪已经被预定,12月中下旬就会售出,每公斤按40元卖出,预计可收入纯利润4万元。

今年,程泽俊销售生态土鸡收入5000元,藤椒投产收入2000元,加上妻子在合作社务工收入1万元,“今年纯收入近7万元,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脱贫是第一步,现在已经实现。”交谈中,程泽俊已对未来作好了规划,一方面他将继续扩大太湖母猪养殖规模,另一方面他希望能成立合作社,一来可以为其他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二来可以对太湖母猪进行统一管理、销售,降低大家的养殖风险,等到有一定规模后,就能打开更多销路和市场,“喝水不忘挖井人,我是党和政府扶持起来的,现在,我也希望能扶持其他乡亲,一同致富。”

雅安日报记者蒋阳阳

新闻推荐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方便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雅安市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公...

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名山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