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题谋新路 幸福生活节节高

雅安日报 2019-12-29 00:45 大字

记者(左)采访村民

村民对茶产业增收充满希望

雅安日报讯车岭镇悔沟村位于名山区东面,距县城约21公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2015年前却连平坦水泥路也找不出几条,全村8个村民小组的7条通组路,绝大多数都为泥石路面。

但路难行,还远不是困扰悔沟村发展的最大难题。“瓶颈当属这里的土质。”悔沟村第一书记陈锦霞说,村里土壤多为透水性较差的黏性土,全村茶园至脱贫攻坚初时仅有80余亩,村民家庭收入一度有60%以上来自外出务工。

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弥补产业发展上的短板?

从修路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激发村民回乡创业和谋脱贫主动性;依托名山区将车岭镇作为“果蔬产业带”重要一环定位,探索发展适合悔沟村特色产业。近五年过去,今日悔沟村已在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融中,积淀了更多致富奔康的力量。

蹲点·记录

基础建设激发内生动力不竭源泉

手握铁铲、双腿蹬地、两手发力,将土铲起倒入路旁翻斗摩托货车厢中,12月23日上午,悔沟村6组村民杨和俊忙碌如常。

“这条路是今年才加宽的,长654米、有效路面宽4.5米,大货车上来也没问题!”听闻记者和村扶贫干部交谈,杨和俊插上了话。从家门前这条路改造初起,他就一直给予关注,情况熟悉程度不亚于村里干部。

不仅这条路,借力名山区扶贫开发局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名山区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资金,该村今年基础设施提升不少:硬化生产道路418.7米、修筑堡坎308立方米,新建4米宽15米长堤带路1座。

话题就此以悔沟村道路、基础设施之变的过程展开,并以2014年为时间线延伸。

2014年,依托新村聚居点建设,硬化村道760余米,首次拥有第一条真正意义与通乡公路相连的硬化路;2015年至2017年,经三年努力,实现所有村民小组道路全硬化,道路全长约15公里,宽度从3.5米至4.5米不等;2018年,新建480米生产道路,实现第2至第5村民小组通组公路互联。

其间,悔沟村还依托农田水利专项扶贫资金,沿悔沟水库左干渠先后修建、硬化农业灌溉渠道5.24公里,彻底解决了该村水稻种植靠天灌溉的问题。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效应由此展开。

下午1时,与车岭镇相邻的新店镇,周军开办的羊肉汤锅店内肉香四溢,传菜声此起彼伏。“到刚过去的冬至节气,今年靠养山羊和开店,已实现纯利润12万余元!”谈起今日幸福生活,回想往日他乡务工的辛酸,三十而立的周军面带喜色。

作为脱贫攻坚开始后,悔沟村首个回村创业的村民,周军结束多年打工生涯的时间定格在2015年。那一年,通过租用村里建起的养殖场地,他在村里率先实现了山羊小规模养殖,年出栏量至今连续三年保持在100头左右。

如周军所说,这份幸福,至少有一半功劳属村里不断完善的通村、通组和连村公路。

以其每日都要往返的约4公里(从新店镇到悔沟村)路程为例,该路其中1.5公里属悔沟村8组通组路,于2016年硬化。也正是有了便捷交通这项必备基础,周军延长产业链的愿望在2017年提前实现,并成为村里首个实现产业链有效外延的养殖户。

同样让周军感到意外和惊喜的,还有在他和其他创业者带动下,越来越多加入到规模化养殖中的村里人。或养猪、或养羊、或养鸡,借力日趋完备的交通路网,悔沟村“肉腿子”产业日渐兴旺。

有一组数据可展现实效:2019年,通过持续抓好生猪、土鸡、山羊等大宗畜禽养殖,全村已出栏生猪3000多头,林下鸡3000多只,山羊400多头。同时,全村小规模以上养殖户,也从2015年时的几户,增加至现在的90余户。

对此,曾因病因灾致贫,并以发展养殖脱贫的韩树锦,最有发言权。

也是从2015年起,在返村创业者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动,以及扶贫惠民好政策激励下,韩树锦先后实现了养猪、养羊、养鸡小规模养殖。“我家3口人,今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7625元,远远超过2015年刚脱贫时的3775元。”

产业发展在因地制宜中寻求新突破

“对于产业发展,必须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陈锦霞所说,一手是修路带动下日渐兴旺的养殖业,一手则是如何立足悔沟村土质实际,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尝试,从脱贫攻坚初起就已开始。2015年,寻求增加茶园种植面积,力争做到应种尽种;2016年,尝试金银花种植;2017年,尝试发展核桃和竹鼠养殖;2018年,扩建陈坝枫林苗圃;2019年,引入投资试种夜香花,并引进订单式蔬菜种植模式。

一次次尝试中,失败与成功交织。

挫折不少。如金银花和竹鼠,因土质、气候和关键养殖技术缺乏等诸多原因,两次尝试均以失败相继告终,损失不小。

成功很多。茶园应种尽种,种植面积已增加至407亩,平均亩产值5000至6000元,较过去的2000元提高不少;150亩核桃长势良好,2020年可挂果量产;借力股权量化,枫林苗圃基地从60亩增加至90亩;夜香花试种成功,并已流转土地50亩筹建夜香花种植基地,成功后将在全村推广;订单式蔬菜种植初获成功……

“村内分配订单后,我共种了3亩青菜。”说话的是悔沟村6组村民陈真兵。当日下午相见时,他正为绿油油的菜地施肥,但在过去同样季节,包括这片地在内,悔沟村不少农田却是另一番景象,或闲置或种植油菜。

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多次考察后,悔沟村与名山区某食品企业签订蔬菜产销订单。

至10月初,采用田边地角种出的南瓜共收获20吨。同月,根据订单需求,村民再种植青菜300亩。“按合同约定,青菜亩产值可达到2500元。”陈锦霞就此算上一笔账,同样地块如种油菜,亩产值仅在700至800元左右。

初获成功的喜悦,也让车岭镇政府眼前一亮。究其根源,车岭镇相关负责人坦言,该镇16个村有6个村土质与悔沟村相似,也存在茶、经果类产业不能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11月底,车岭镇政府与该企业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按协议约定,双方初步准备在车岭镇修建加工厂房,并以悔沟村订单式蔬菜种植模式为核心,向该镇更多村延伸,种植季节从当前秋冬季,延伸为春夏秋冬四季皆有。

蹲点·故事

村民就地务工增收

干部带头抵御市场风险

冬日里的悔沟村陈坝枫林苗圃基地,已不见11月火红枫叶连片的美景,也没有春夏秋时工人们日日忙碌的身影。

但这里的静悄悄,并不意味着常年在此务工的村民无事可做、无岗位可增收。

就在当日7点,一辆由枫林基地派出的专车,在该村1组村民邓琼芳家外不远处停下,接走了包括她在内,准备前往名山区某绿化工地务工的10位村民。

“从2012年起,我就一直在基地务工,每年工作天数都在200天以上。”邓琼芳说,务工地点主要是两个地方,一是在距家几步之遥的基地内管护苗木,二是根据基地负责人安排,前往县城不同工地栽种苗木,工钱都是按天算。

由此受益的村民,在悔沟村还有不少。

程煜,陈坝枫林苗圃基地负责人。从2018年扩容以来,他每年聘请的悔沟村村民,以及每年支付的人工费用,也同步翻番。

有电脑中账本佐证:平均每天务工人数约20人,单日最高可达到40人;2017年共支付村民工资20万余元,2018年、2019年,已连续两年达到40万余元。以邓琼芳为例,她今年仅此就增收2万余元。与此同时,因有效实现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该基地也被当地镇村干部们形象地称为“露天扶贫车间”。

为群众谋增收,也要在群众产业发展遇到难题时,及时寻找解决办法。

针对今年村里生猪产业出现的问题,悔沟村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在8月初作出一项重要决定——由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带头出资,利用该村丰富林地资源示范发展林下养鸡,进而鼓励村民弥补因生猪影响出现的收入缺口。

成效初显。包括村民陈波在内的70余户生猪养殖户,已先后加入这一行列。“我自己就养了300多只鸡,至春节时全部售出后,可得毛收入5万余元。”陈波说。

记者手记

只要思路清方向明办法就比困难多

在悔沟村蹲点采访期间,有三个数据让人印象深刻。一是2015年前,务工收入曾占村民年收入60%以上;二是2019年时,全村出栏生猪超过3000头;三是过去因土质原因每到秋冬就闲置的土地,通过订单方式,种植时令蔬菜300亩。

这些数据看似并不相关,但在实质上又紧密相连。不仅展现了悔沟村以道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激励村民脱贫增收斗志,以及基层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为村民谋新路、解难题的敢担当,更展现出这里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在扶贫干部和扶贫好政策支持下,明确发展思路,扬长避短,盯准发展方向探索求知,即便遭遇一次次挫折也不退缩。

这其中,就有以陈锦霞为代表,扎根悔沟村的基层扶贫干部。2018年6月,她主动申请到悔沟村担任第一书记,接过了帮助该村脱贫后谋增收致富的接力棒,也将工作岗位搬到了田间地头。对此,她曾多次说:“我是从悔沟走出来的孩子,看见家乡成为了贫困村,能不着急吗?现在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建设它、改变它,作为党员的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样的机会!”

当脱贫攻坚即将进入决战决胜之年时,过去因路难行、土质差只能羡慕别人增收致富的悔沟村人,也在曲折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将实现更幸福生活的机遇,牢牢抓在了手中。

毋庸置疑,前行路上必定还有更多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困难在等待着他们。但也如一位村民话间展现出的坚定与自信:“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已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与全国人民一起同奔康!”

首席记者孙振宇

记者舒玮

新闻推荐

名山区法院依法强制执行一起房屋腾退案

雅安日报讯近日,名山区法院历时4小时依法强制执行一起房屋腾退案,从而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12月10日,名...

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名山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