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绿色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雅安日报 2019-05-19 09:25 大字

茶园绿道一角

美丽的产业绿道

绿道,诠释着雅安城市的品质和温度。从城区到乡村,绿道织线成网,不仅让城乡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增强了,更让独特韵味的山水人文生态特色更明显了,人们与宜居乐业的慢生活走得更近了。

而今,绿道不仅仅是美丽景观,更是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经济带”,成为农业强的经济道、农村美的生态道。

茶园绿道助农增收

在如画的茶田里,有这样一条惊艳动人的茶园绿道,骑行或是徒步,都能畅游一番,这便是位于名山区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

全长32公里的茶园绿道,是雅安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带的经典之作。该绿道建成后被评为中国十佳茶旅线路之一,横跨名山区5个乡镇,从蒙顶山景区开始,连接起红草新村、莫家新村、牛碾坪茶旅综合体、清漪湖、百丈湖等旅游景点,形成集旅游观光、健康骑行、茶旅互融等为一体的茶乡特色旅游线路。

每逢周末,不少游客从外地来到名山,向着茶叶飘香的地方奔去。

如何让“生态绿道”变为“产业绿道”、“致富绿道”,让农民充分共享绿道增值效益?名山区中峰乡海棠村给出了答案。

4月28日一早,村民程江就带领游客一路来到自家茶园基地。稚嫩的茶尖探出头来,几个茶农正在不远处采茶,帽子红得扎眼,却巧妙地融进了这幅画卷当中。

“采茶要采嫩芽和嫩叶,采茶时只能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茶叶的嫩芽往上提,否则采下来会影响茶叶的成色。”程江现场做起了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采茶。

“过去,我们都是直接从商店购买茶叶,这一次来到这里旅游,不仅看到了如画的风景,还让我们体验如何制作茶叶,近距离感受到制茶的乐趣。”外地游客黄新高兴地说。

“把游客带到茶园里去,告诉他们采什么样的质量、该怎么采。采完之后就把茶叶带回来,炒青、揉捻,最后做型的时候,游客可以体验一下揉茶是怎么回事。”程江说。

程江家有8亩茶园,一年种茶收入5万元,再加上为当地景区炒茶、开观光车、做保洁,他平均每个月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兜里有了票子,自然有了“不打工”的底气。

曾经,名山区万古乡沙河村是省级贫困村,而今变成了“田里种上摇钱树、出门走上水泥路、回家就像逛公园”的美丽山村。

“要让沙河村尽快融入茶旅融合的发展大局,就必须尽快提高村民们劳动技能。”沙河村第一书记李秀倒出致富“秘方”。原来,该村“两委”不断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提高其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为了实现茶旅融合的上档升级,沙河村还在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发展特色旅游商品黄金茶,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另一重要支柱。

“至美茶园绿道就是开放的大公园,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越多,茶农增收致富的机会也越多。我们都将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受益者。”李秀说道。

绿道串起了沿线一个个旅游节点,让名山区实现了“一山两湖、全域旅游”愿望。沿途实施风貌塑造农户达600余户,培育茶庄、茶场160家以上,第三产业经营户60家以上,茶产业走廊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富民”致富路。

目前,至美茶园绿道年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直接带动了绿道沿线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沿线村提供直接就业岗位1100多个、间接就业岗位3600多个,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800余元,其中村集体经济增长速度比非沿线村快53.6%。

“绿道经济”开枝散叶

产业绿道,把城市与乡村串起来,改善城乡环境、展现生态特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游客观光消费、农民增收致富之道,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13日早,芦山县飞仙关镇飞仙村骑游绿道。

周末的夜雨刚停,绿道骑行的人们又出发了,一边欣赏川西民居之美,一边健身锻炼。飞仙骑游绿道已经成为骑行“发烧友”最爱的路线之一。

休闲凉亭、观景平台、绿化景观……骑游绿道沿线时而山林郁葱,时而小桥流水,一派田园风光。

“骑上自行车沿着绿道前行,空气中弥散着花草的芳香,让人感觉十分舒畅。”在绿道上与女儿骑行一个多小时的吴江萍感慨地说。

这条3米多宽1.5公里长的绿道将过去多个不通路的社区串连起来。飞仙骑游绿道不仅是一条骑行休闲的景观带,而且是沿线农民致富“黄金大道”。

村民李显琼怎么也没有想到,一条骑游绿道,让家门口的风景成了游客常来景点,一家人也从外出务工转向了开面馆致富。

“我曾经外出务工,现在回村发展。”李显琼告诉记者,因为经过对比,她觉得在外打工远离家乡,收入也并没有多高。而随着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在家里开设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完全可以奔小康。在对自家住房进行改造后,她很快就把面馆开了起来。

2014年,飞仙村通过灾后重建、招商引资,建设乡村骑游绿道。

绿道带来了人气,村民也成了经营农家乐的店主。村民杨汉林说,短短一年时间,村里就有10多家农家乐兴起。

芦山县飞仙关镇党委书记何劲表示,依托绿道的产业承载,飞仙关镇还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与绿道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实施新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当地居民以合作社为发展平台,自我管理、自我经营、抱团发展,形成集体经济收入,逐步开创田园“慢村”生活新模式。未来,绿道沿线村庄还将掀起“绿道经济”,即通过鼓励村里各家各户在绿道两旁种满农副产品,形成“一年四季花、一年四季果”的景色,吸引骑游爱好者踏青赏花、体验农家生活。

绿水青山孕育“绿道经济”

绿水青山孕育“绿道经济”,不断延展的美丽绿道,不仅盘活了周边村庄、道路、土地等资源,带动沿线村庄的民宿、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等产业发展,而且有效促进了周边村民致富增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追青逐绿,久久为功。

而今,石棉县正加快推进“安安松”(安靖-安顺-松林)产业支线建设;汉源县已经完成九双精品旅游环形线建设;

……

“生态发展”“绿色示范”,这些关键词已然在雅安变为生动实践。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雅安的绿道建设结合自然山水、生态地理特征向纵深蔓延,形成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域,让绿道建设与沿线产业开发紧密结合,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一步,雅安市将加强绿道网的贯通、完善,形成互联成网、串绿、慢行的绿道体系,将绿道向沿途沿线的精品村庄、民宿、果园、茶园、林场等纵深延伸,拓展绿道空间,提升绿道品质,打造精品绿道。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雅安市将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到2020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35万吨以上、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44万亩●到2030年,全市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

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名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