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未提及蜀茶及问疑古典

四川日报 2018-06-29 07:12 大字

□刘火

李斗积三十余年不懈的《扬州画舫录》,是洋洋大观且又鱼龙混杂的明清小品随笔中的佼佼者。不过,细读时,却有些犯疑。卷一《蕃釐观写经》里,李斗写道:“蒋衡,……尝于蕃釐观写《十三经》,马曰璐装潢,大学士高斌进之,奉命刊于辟雍”。但在卷四《扬州二马》一节里,李斗却写道:“马主政曰琯,……尝刻为朱竹垞刻《经义考》,费千金为蒋衡装潢所写《十三经》”。马曰璐是马曰琯的亲弟(所以称作“扬州二马”),但毕竟马曰璐不是马曰琯。《蕃釐观写经》说为蒋衡所写《十三经》装潢的是马曰琯的弟马曰璐,在《扬州二马》里又说成是马曰璐的哥马曰琯。前一说对,还是后一说错,对于我们当下的读书人来,看来是无从辨白了。

其实,对于读书来讲,无论是专业的读书,还是仅仅闲时翻书,读书问疑,大约是常见的事。除了那些东拼西凑胡乱混写的书,不值得一说外,即便如经典,除了认知、得识等有不同的观点和学术流派之外会引起读书者的问疑,就如《扬州画舫录》一样。有时确实会遇上,同一作者同一书,乃至同一事,也许也会因为多种原因,可能也会留下读书人问疑的地方。其实,问疑本身就是读书的一种方式,而且往往是追究真相、填补漏洞和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之一。《梦溪笔谈》这样一部集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和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著作,而且海内海外公认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杰作,会不会也有问疑的地方?当然是有的。或者说,如沈括这样的大学者所记录所思考的事件与器物,会不会也有疏漏?当然是有的。譬如作为两宋重要的税课之的茶与茶事,《梦溪笔谈》里就少有提及,特别是蜀茶,几乎就没有谈及。《梦溪笔谈》说宋时全国茶场(即茶的卖场)共有“十三山场”。在这十三场中,竟无蜀地一场。这是有些奇怪的。这让我不得不去追究一番。今天我们知道,蜀地的蒙山(今雅安名山区境)一地的茶,在唐一季,已经录入了官方名录。又有俗言“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而闻名于世。以蒙山茶为代表的蜀茶,在《梦溪笔谈》里无记,却在正史《宋史》里有记,而且有比较详尽的记录。其中两条至为重要:一条是蜀茶课税,一条是蜀茶的自由种植与买卖。前一条见《宋史/食货志下/六》:熙宁岁末至元丰秋,蜀茶课税达七十六万七千余缗,为全国之最;后一条见《宋史/食货志下/五》:天下茶皆禁,唯川陕广南听民自买卖。仅此两条,便可见当时蜀地茶事之盛,也可见课税之重。《宋史》记录的这两条,还可以看到,茶在蜀的种植方式和经营方式与它地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蜀茶在大宋一季的特殊地位,即它超越了宋的一般性律令。蜀茶如此的地位,《梦溪笔谈》却没有谈及。再则,兴于宋止于明的茶马道,即以茶易马的商道(以及相关的茶事及文化)主要有二道,一条是滇茶入藏,另一条是川茶入藏。三是,宋靖康之难南渡后,由于南宋的疆界南移和缩水,四川一地的茶,蜀茶(及茶课)更为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茶马商道的重要孔道和关节。沈括虽为北宋人氏,但《梦溪笔谈》未录蜀茶,显然一大遗漏。《梦溪笔谈》涉及多个领域、记录多种事件与器物,没有“蜀茶”显然有些蹊跷。不是因为笔者是蜀人为蜀茶张目辩诬,而是因为读书问疑是认真读书态度。

问疑,并非怀疑一切,更非虚无主义。古典或经典一经形成,它所记录、所包括、所涵盖、所披露、所抑扬的历史真实和文学美学趣味,以及思想深度和价值体系,构成了一种不移的文本。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复兴以及重建,阅读古典,是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工作。在这一基础工作中,尊重古典,大约应是我们的基本态度。中华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和儒家学说的阅读和重构,便应当或首先建立在尊重之上。当然,问疑本身也是尊重古典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原因无别,除了知识本身方面的问疑之外,还有一个话题,那就是在文化复兴及重建中的古典(经典)阅读中,我们是持开放的态度还是持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态度,显然应是前者而非后者。譬如儒学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维持着它的强大内生力和感召力,表明它本或许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检点它的历史,儒学和儒家思想至少在“汉儒”“宋儒”以及“明儒”的充实、变易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衍生和革新。儒学和儒家思想受到尊重,便不言而喻。当然,在尊重古典的同时,持开放和多元以及批判的状态,同样重要。读书问疑,也许就是批判的一个先期构件,或者说,问疑古典,正是尊重古典的另一种表达。

新闻推荐

关爱信用记录 诚信伴随一生

征信查询服务和个人信用信息权益保护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雅安农商银行一直高度重视征信工作,紧紧...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