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帮扶实打实 村民满意百分百
周似会(左一)和村民一起采茶。
□本报记者 廖晶莹 文/图
今年1月,四川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首次采用片区内交叉考核办法,千余名“考官”分赴全省,“考场”随机抽,“答题人”随机选取。尽管考核标准又严又细,雅安市名山区马岭镇余沟村仍在考核中脱颖而出。
在余沟村,“五个一”帮扶工作得到村民的高度认可,“1超6有”高标准达标,各项考核目标全部一次性通过,村民满意度达到了百分之百。余沟村取得这样成绩的背后,有着雅安市公安局名山区分局红星派出所指导员、余沟村第一书记周似会的心血和努力。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筹集物资改善办公条件
因底子清人员熟,2016年周似会被名山区公安分局派驻到余沟村担任第一书记。
余沟村位于名山区东部,和眉山市丹棱县交界,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22户1033人。余沟村为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172人。该村无经济产业、特色产业支柱,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贫情况较为严重。同时,余沟村基础设施差,交通落后,是名山帮扶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其实,早在2013年我就在负责余沟片区的基础工作,但之前干的都是自己擅长和力所能及的工作,刚接到第一书记这个任务时,心里还真没个底。”周似会回忆说。
当时的村委会,没有大门,没有桌椅板凳,没有必要的办公设备,周边环境比较差。“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周似会决定,脱贫攻坚首先从改变工作环境开始。
通过组织单位职工捐款、自筹等办法,周似会很快筹集资金、物资16万余元,用于村委会、村活动室、沿路风貌及周边环境改造升级。同时,采购、调配办公电脑6台、打印机3台、铁皮档案柜9个用于更换村委会淘汰的办公设备;调配桌椅70余套,分别送到余沟村及周边3个贫困村。由此,村委会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改善。
找准“穷根”制定发展规划
紧接着,周似会开始思考发展之路。建设标准化绿色茶叶基地,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实现路网畅通,改变单一道路进出现状;实施村组道路加宽,拓宽现有道路,保障畅通出行;引导农户改水、改厨、改厕,激发其建设美化家园的积极性……—个个规划在他心中慢慢成型。
通过调查走访,周似会了解到,余沟村虽有投产茶园面积800余亩,竹林上百亩,但茶叶品质不高、卖不出好价钱。同时基础设施条件差,道路不畅通,栽种的竹子根本运不出去。
“要致富先修路”,找到“穷根”后,打通余沟村对外连接的道路成了周似会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他第一时间和乡政府领导干部一起前往林业部门申请修建林间道路。仅仅三个月时间,村干部们就带领村民打通了余沟村对外的道路。“以前竹子要背到山脚才能卖掉,现在路通了,在路边就能卖钱。”村民张亚新说。
“余沟村的土很有特点,富含硒元素。”发现这一特色后,周似会牵线搭桥,帮助村民成立了富硒茶叶合作社,采用 “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让村民得到指导,从而提高茶叶质量。“现在余沟村有50余亩生态化种植的实验茶园,这些茶园的茶叶,都由固定公司直接上门收购,村民每斤茶叶可增收3至5元。”周似会自豪地说。
发展电商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没想到我们的茶叶在青海也很受欢迎。”村民彭川家里有11亩茶园,种植茶叶已经有十余年时间。去年,他的茶叶通过茶商在线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卖到了青海。
种茶,余沟村的村民个个都是行家,但在过去,村民们都是将茶叶采摘下来,运到附近的村镇去卖,卖不出什么好价钱。为了让余沟村的茶叶走出雅安,周似会联系邮政部门在村里设服务站,不但代办各项缴费业务,还帮村民把土特产挂在网上卖。接到订单后,村民只需按要求将东西打包好,就会有快递员上门来取,“不收运费,还能立刻拿到货款”。
土鸡蛋、茶叶、枸杞……现在,村民们纷纷把自家的好东西放在平台上卖。大家惊喜地发现,这些土特产在网上比在本地卖得更好。“可能是因为他们那边不产这种茶叶。”彭川说,他家的茶叶从雅安卖到青海,每斤可以多卖5元左右。
在镇党委政府和分局的支持下,周似会还引进资金150万元发展产业,扶持新建和改造林下养殖基地、富硒茶叶示范基地、波尔山羊基地、脆红李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共250多亩,为余沟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闻推荐
雅安日报讯为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有关要求,促进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深入实施,推...
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名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