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师故里 研讨晚清蜀学

雅安日报 2018-04-08 09:21 大字

吴之英与蜀学学术研讨会现场

吴洪武(左二)正在为专家介绍吴之英事迹

专家们在吴之英故居参观

维新变法时期的《蜀学报》,吴之英任主笔。

阳春三月,杂花生树。

名山区车岭镇几安村,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吴之英故居四合院里,走来一批国内外顶级的专家学者——

吉林大学、湖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理工学院,中华孔子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岳麓书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学习院大学、拉脱维亚大学等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他们实地参观晚清蜀学大师吴之英故居,探访经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吴之英这位晚清“学霸”的治学与学术研究历程,并对他爱国的深深敬意和尊崇留在了车岭吴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原来时值近代蜀学大家吴之英逝世100周年之际,四川大学联合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巴蜀全书》编纂组,与雅安市文联在雅安举办“吴之英与蜀学”学术研讨会,以弘扬吴之英学行,发掘蜀学宝贵文化遗产。

在名山区车岭镇几安村吴之英故居,吴之英后人吴洪武搬出一大摞古籍,人们便纷纷围拢上来——

吴之英一生著述较多。他不仅是古典蜀学的集大成者,对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的9部有研究著作,更是古典蜀学的“终结者”,在新学兴起和传统国学之间,见证了它们交替性的变革,并给古典蜀学划上了一个休止符。

1918年他逝世后,他的次子吴铣等鬻产并集资,于1919年至1920年冬,选取编刻成《寿栎庐丛书》10种73卷,约200万言刊行于世。包括《仪礼奭固》、《礼器图》、《礼事图》各17卷,《周政三图》3卷,《汉师传经表》1卷,《天文图考》4卷,《经脉分图》4卷,《文集》1卷,《诗集》1卷,《厄言和天》8卷,均由吴之英的弟子颜楷奉题书名。

此外,已散失的著作有《诸子矞卒》15册,《中国通史》20册,《公羊释例》7册,《小学》4册,《以意录》4册,《蒙山诗钞》l册,《北征记概》l册。

《四川通史·吴之英及其寿栎庐丛书》记载:“吴之英不愧为四川历史上在振兴蜀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上有杰出贡献的爱国学者。”

晚清“学霸”

“伯兮朅兮,邦之杰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1857年2月18日,一声婴儿的清脆啼哭,打破了名山车岭吴沟一户书香宅第中的宁静。大人们给生下来的这个小家伙取了名叫吴之英,并取《诗经·卫风》中所蕴含的意思,给他取了名字“伯朅”,祝福和希望他今后能像“邦之杰兮,为王前驱”这句诗寓意一样有所出息。

吴之英到了4岁4个月4天时,爷爷吴文哲开始让他跟着自己念起了书。

“儿时四岁余,哑哑解言语。祖父授《五经》,句读尚离胥。”吴之英后来长大后,在他的诗中记述说。

吴之英在爷爷的教授下,一边用心读书,一边开始了描红习字。到了6岁时,爷爷吴文哲给他做了一个沙盘,教他在沙盘上用木笔练起了字;9岁时,吴之英手中的木笔已经换成了铁笔,爷爷和父亲教他练起了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字体。

“写字如撑逆水船,气长力足破浪前;心摹手追出佳作,神不专一练枉然。”严格的家庭教育,让吴之英在书法的练习上进步很快,而吴之英对书法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70年,吴之英的爷爷吴文哲去世后,吴之英开始随父学习经史古文。第二年,雅州府试开考,结果15岁的吴之英在考试中一举夺得头魁。

1875年春,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工部侍郎、四川宜宾兴文人薛焕联络官绅,上书四川总督吴棠和学政张之洞请求建立的全省最高官办学府“尊经书院”(具体由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于1875年创办,1880年由著名经学家王闿运主持,1902年改名四川省高等学堂,即今四川大学前身),学校建成了,并将在全省挑选府县的高才生百人进学。

这次,名山的茂材吴之英也入选了!

原来,博览群书的吴之英不仅对传统国学的经史词章已经有了较深的造诣,并尤其精于《周礼》、《仪礼》、《仪记》。工书法、善骈文的吴之英,还与绵竹县的杨锐(后来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井研县的廖平(后来成为晚清著名经学大家)、富顺县的宋育仁(后来成为在四川开办报业的“第一人”)一起脱颖而出,并被人称为“尊经四杰”。

来到尊经书院读书后,吴之英更是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中。刻苦学习的吴之英学业日渐精进,他的诗词歌赋、经史文章,声韵乐律、经方星经之学,均有所成就。

记者在吴之英故居陈列的一则《华西都市报》新闻报道中发现,2013年4月,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出土四川尊经书院石碑,上面刻了50个学生的姓名、学号、年龄、籍贯等信息,他们分布于泸州、仁寿、华阳、南充、彭县、犍为等川内各地,是1885年“四川尊经书院举贡题名碑序”,其刻字立碑的目的,是为了表彰这些举贡的书生,石碑就是当时书院的“光荣榜”。在这块见证100多年前四川大学办学历史的古碑上,是由当时任书院山长(即院长)王闿运记录、吴之英书写的碑文!

尊经书院是蜀学的基地,吴之英入学尊经书院十年后的书法,造诣已经登堂入室!

除了书法精进,吴之英还担任了四川早期的《蜀学报》主笔,连续写作发表了《蜀学报初开述议》、《蜀学讲义》、《政要论》、《矿议》、《救弱当用法家论》、《法家善复古说》等一批直接针对清廷政治、经济时弊的文章。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变法改革之举激荡人心,促进了四川人民的思想解放和觉醒。

后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6人遭慈禧下旨杀害。《蜀学报》和蜀学会随即遭禁,宋育仁被罢黜回京赋闲,《蜀学报》主要责任人员均受审查。报纸被迫停刊后,吴之英便离开成都,回到了名山车岭老家。

吴之英把他名山的栖身寓所题作“寿栎庐”,意思是取《庄子》的“无为有为”思想,将自己比喻成一棵普通的栎树,因为“非用材”而得以苟全性命于世。“凿室成偏井,因棘成短篱;藤来牵幼竹,风吹落燕泥。摊药趁日正,磨砖补溜欹;仰窥天际鸟,心与万峰齐。”

杨锐等人被杀的消息传来后,吴之英十分悲痛。他专门写了长诗和挽联,哭杨锐、悼杨锐,高度赞扬“戊戌六君子”!

题写丰碑

“……但见来游不见归,啼猿空为游人悲。蜀国于今已瘠土,官商犹自说天府。舻舳千里阏夔门,赵王公子楚王孙。穿矿采珠棼跟址,山神不绿江神死。窃得卓财又窃女,婵媛久滞豪华旅。近肉远丝酣舞筵,襄王一梦三千年。明月乡心归何处,莺花屡新裘马故。纵余资斧足缠腰,膏火相煎利倚刀。”吴之英以犀利的笔调,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炎凉、黑暗,以及一个个强权官绅富贾的贪婪、荒淫。

1884年(光绪十年),吴之英和宋育仁、廖平等受资州(今资阳)牧高培谷之邀,任资州艺风书院讲席。1886年,吴之英在尊经书院的同学宋育仁也准备到北京去应朝试。在他离开资州的艺风书院时,宋育仁推荐吴之英去顶替他主持书院的工作。此后,吴之英又应简州(今简阳)知州马承基之邀,辗转到了简州通材书院主持工作。这时,33岁的吴之英还同时兼在成都尊经书院、锦江书院讲学。

在通材书院期间,由于吴之英知识丰富,成都、资阳、内江等地的学生,都纷纷来到吴之英所在的学校听他的课。后来,吴之英又换到了灌县(今都江堰市)任了训导一职。

在讲堂上,吴之英充分展现出他的横溢才学,并且十分严格地要求学生上进。如果哪个学生胆敢不听,便会受到吴之英老师的责罚。此时,吴之英不仅是传道授业的经师,更成为了学生们眼中有着良好师德的典范人物。

吴之英的弟子、近代著名书法家谢无量结联评价说:“自王伍以还,为人范、为经师,试问天下几大老;后杨(雄)马(司马相如)而起,有文章、有道德,算来今日一名山”,极力推崇吴之英的学问和人品。

而吴之英的老师王闿运也赞誉说:“诸人欲测古,须交吴伯朅。……之英通《公羊》,精《三礼》,群经子史,下逮方书,无不赅贯。”

1913年,吴之英因体弱多病,上书四川都督尹昌衡、张培爵,辞去了国学院院正职务。临行前,慷慨解囊,捐献了薪金九百元(大洋),资助学院办学。

回到家乡名山后,吴之英倡导开办名山新学,又以多病之躯担任县教育会会长和本县第一任高等小学堂校长,1918年卒于任上。吴之英去世后,名山学校师生和乡人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许多文化名人也赶来悼念吴之英,极一时之盛。由于吴之英对名山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21年时,当时的四川省主席刘湘专门派人送来一块“通儒硕学”金字匾褒奖吴门。

如今,“通儒硕学”这块匾额仍然完好地挂在吴之英故居门楣之上!

边走边看,专家学者们在吴之英故居参观后,还来到故居背后的山上,向吴之英及其前辈献花致敬。在吴之英故居“寿栎庐”中堂大门口,前来参加研讨会参观考察的众多专家学者纷纷驻足,大家都叹服于吴之英的精深学问和良好的师德人品!

在吴之英故居,专家学者们还深入了解了吴之英题写四川保路运动纪念碑碑文的情况——

成都市人民公园内西边,有一座高插入云的碑塔,巍峨雄伟,备极壮观。碑塔四面,当时四川四位有名书法家赵熙、颜楷、吴之英、张学潮各以不同字体题写了十个大字:“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镌刻苍劲秀逸。

四川保路运动纪念碑,永远成为了1911年四川人民引为自豪的“保路运动”历史见证:1911年,清王朝屈膝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出卖川汉铁路主权,侵吞人民的铁路股款,激起了四川广大群众的反对。当时,在成都成立了“保路同志会”,与清政府作坚决斗争,要求收回铁路国有的成命。川督赵尔丰调集军队开枪屠杀请愿群众,制造了有名的“成都血案”。从而使这一保路运动蓬勃发展成为全川人民的武装起义。这个保路运动,导致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成功,并最终彻底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纪念碑建成后,吴之英被推荐在碑上题字。而他则很快就把字写好了,并交给来人送到成都,对于送来的500两银子“润笔酬劳费”,吴之英却分文不肯收取。

大家纷纷为吴之英点赞!

对话蜀学大家

3月29日早8点,青衣江上的薄雾未散,在西康大酒店会议室内,数十位专家早已整齐就坐。吴之英其人其事其文,究竟有何特殊,时隔百年,人们又为何对其难以忘怀,或许这场“吴之英与蜀学”学术研讨会,就藏着答案。

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陈恩林说,吴之英的价值,在于其不拘前人之风,自成一家,把复杂难解的典章学理进行简化,吴之英不愧是优秀的理学家。“吴之英是清末民初蜀学集大成者,并且他从未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投身到‘戊戌变法\’中。”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学智,结合关中学派和蜀学的特点,呼吁当下学人,继续传承吴之英的治学精神。

在雅安的两日,让不少学者重新思索吴之英,思考这位先贤的独特价值。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钧林说,吴之英的《仪礼奭固》等书籍很有价值,而通过对吴之英故居的参观,也对这位蜀学大师,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在‘戊戌变法\’之后,吴之英积极以学问济世,并有卓越成绩。”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颜炳罡说,吴之英的著述,体现着很强的蜀学特色,并反映这一代人的精神气质。

1918年,吴之英去世,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吴之英似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不过,文化的魅力,怎会因时间而消散,只会历久弥新。“从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吴之英,进而去研究和传承他的学问。”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洪泽说。

三月,魅力之城雅安,因一群专家学者的到来,而显得更具生机。有一位老者,更为此感到高兴,他就是吴洪武。“吴之英生前书稿大多未出版,他对后人说了‘以待来者\’四个字,如今时值盛世,吴之英的愿望终于实现。”吴洪武兴奋地说,建议成立“吴之英研究会”,并定期举行相关研讨活动,以此弘扬和传播吴之英的治学精神。

“眼下,我们光整理吴之英的著述还不够,当思考如何继往开来,将吴之英为代表的蜀学发扬光大。”日本学习院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瑞来说,吴之英著述颇丰,我们后世学人更要努力奋进,以此承接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气脉。

在“吴之英与蜀学”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吴之英研究”“文化建设研究”“蜀学研究”等三大议题开展热议——

在吴之英研究方面,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恩林教授作了《吴之英先生<仪礼奭固卷一>评析》的发言,指出这是一项独特的礼学成就;

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将清末民初的陕西人刘古愚与四川人吴之英进行对比,认为二者在传统的经学方面造诣颇深,同时又提倡新学,投身维新变法运动,在变法失败之后则长期从事国学教育;

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对吴之英系列经学著作名目中频繁出现的“奭固”一词进行了考释,认为其渊源有自;

山东师范大学王钧林教授对于吴之英在经学方面的贡献予以了充分肯定,认为吴之英关于《仪礼》的三部代表作,不惟撰述难度较大,而且在解析与图录方面均有独特的建树;

山东大学颜炳罡教授从哲学角度切入,总结了吴之英的三个思想特质:以儒为本、以法为用,中体西用,以学济世;

西南财经大学潘斌副教授从名物之考证、礼制之考证、礼意之阐发三个方面对于吴之英《仪礼》学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发现其继承并发展了自郑玄以来的治经传统,在图谱方面亦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杨世文教授将目光投注于吴之英与廖平早年为学生们合著之经学入门书籍《经学初程》,从治学的态度、基本功、顺序等方面详细梳理了二人有关治经学的主张,并认为相关认识成为了近代巴蜀经学特色形成的标志;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吴洪泽副研究员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对于有关吴之英的既存研究进行了述评,分为文献整理、生平事迹、学术交流、《礼》学与蜀学成就、文学与教育学成就、书法艺术、文化主题七个方面展开;

在蜀学研究方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舒大刚教授从家族文化的角度切入,梳理了自汉代以迄近代四川地区的知名家族,指出这些世家以出人才、出思想、出文章而蜚声全国,影响后世,其成功之道与系统而优秀的家教、家训密切关联;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谢幼田以成渝二地的士风差异为切入点,分析了两地的清末读书人在救国道路上所做的不同选择;拉脱维亚大学鲍葛薇教授向在座学者们介绍了该国汉学研究的历史演变与当下现状,并为研究吴之英的《周易》治学所得而来;

……

在“吴之英与蜀学”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言,高度评价了吴之英高尚的情操、广博的学识、秀美的诗文、刚健的书法。最后,舒大刚教授建议加强吴之英文献收集整理,在《吴之英诗文集》、《吴之英儒学论集》的基础上,编纂《吴之英全集》;同时,成立吴之英研究会、开办吴之英书院,加强对于吴之英诗文、书法,特别是精神财富的研究与弘扬,以期为雅安文化建设提供鲜活的历史资源。

吴之英的“粉丝们”,正在赶往研究他的路上!

雅安日报记者罗光德杨青

新闻推荐

道路工程顺利推进

经开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袁晓峰摄21日,记者从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雅安经开区)获悉,雅安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道路工程顺利推进,土石方和路基回填工程进展顺利,完成路基土石方...

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名山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