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突出群众主体作用 满足百姓迫切需求

雅安日报 2018-01-02 11:53 大字

“民办公助”,是指以群众为主体兴办各种社会事业、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的建设模式,近年来,该模式在雅安市逐步推广普及。

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公共设施建设……雅安市一大批“民办公助”项目如雨后春笋,迅速萌芽、成形,满足了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群众幸福感

路,一度是名山区红星镇白墙村村民的老大难问题。在这个家家以种植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村子,路不好,茶叶运输难,影响销售;路不好,村民要修房子,拉建材的车难进村。

村民盼望许久的事,如今终于得到了解决。

10月初的一天,贫困村白墙村村委会格外热闹。村干部将村民代表召集在这里,民主商议涉及4个还未硬化的4条3米宽的毛路是否可通过政府投入资金、村民筹资筹劳的形式进行硬化。

“政府可以解决多少资金?”

“我们还需要承担多少?需要投入多少劳力?”

村民代表大会上,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询问着最关心的事。积极发言商议后,村民们就工程是否修建、集资与投劳、建设占地、建设方式、质量监督、后期维护管理等内容进行举手表决,一致同意采用“民办公助”建设模式硬化该毛路。

随后,村里向上级部门进行了申请。11月份批复下发后,根据工程量估算,名山区财政可投入25万元资金用于总长1公里的毛路硬化,而村民需要筹资5万元以及投劳折资17万元。

平整、硬化,在白墙村40名村民和镇党委政府的齐力协作下,12月中旬,这条1公里的“问题路”硬化投用。告别毛路的泥泞后,受益的1570名白墙村村民格外高兴。

“路面硬化项目顺利实施,与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分不开,对村里的事项进行民主商议和举手表决,保障了‘民办公助\’项目公正、公平和透明。”名山区财政局副局长王体洪说。

路的改变,是名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一个缩影,更是该区推行“民办公助”模式的一个缩影。

新修堡坎1248.4立方米,新建、整治沟渠3.79千米,新建桥、涵14座,绿化美化村道2.51千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8盏,硬化村活动广场300平方米……今年,名山区17个乡镇58个村涉及到的63个“民办公助”项目,都建设得红红火火。

名山区将“民办公助”建设模式逐渐推行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幸福感获得感。

激发群众热情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通过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商议、举手表决等形式,让村内公益事业建设在阳光下操作,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

“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借助村民代表大会这个平台,把我们的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我们都很赞成。”汉源县梨园乡大树村村民陈徐珍说,自己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要我干”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干”,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天全县新场乡丁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汝春说,“村里的事基本上都是村民说了算。每一笔资金怎么用,用到哪里去了,都有一本明白账,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感有了大幅度提升,很有利于促进干群团结,建设和谐社会。”他感叹,这就是“民办公助”模式投射出的正能量,村里建设得越来越好,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民办公助”建设模式以不加重、不超出农民负担为前提,突出农民是项目的直接受益主体、自愿出资出劳主体和建设管理监督主体,以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支农项目为切入点,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

“而这又为整合资金创造了条件,拓宽了村级公用事业建设投入渠道,激活了社会资金参与,凸显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市财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

当前,推进“民办公助”建设模式,建立在政府积极支持引导下,国家、农户、社会多元化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在雅安市已初步形成。

雅安日报记者 张雨蝶

新闻推荐

重污染又来造访 雅安市发布黄色预警

雅安日报/北纬讯入冬以来,雅安市部分县区陆续出现重污染天气,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12月18日至19日,雅安市部分区域可能出现持续污染,污染程度可能达到轻度以上;20至22日,污染持续并有所加重,可能出现...

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名山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