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破单核集聚发展模式成都谋划大都市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向公众征询意见

华西都市报 2016-11-24 08:23 大字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向公众征询意见

制图杨仕成

从秦开始,两千多年来,成都城址未变、城名未改、中心未移。10月28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公众意见征询会召开。会上,成都市历年总规系统亮相,一张张图纸,彰显了这座城市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6年,站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成渝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成都又将怎样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目前,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以下简称《规划》)工作已经启动。

意见征询会上,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向社会公众就《规划》编制的思路和重点内容进行了介绍,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等单位的20名代表,就国家中心城市构建和《规划》初步方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当天,主办方还公布了新版总规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期待更多人能参与到《规划》编制过程中。

为什么要启动新规编制?

从更大区域统筹城市发展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成都承担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任务,这些都为成都市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发展引导和历史性机遇。”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还是将成渝城市群建成世界级城市群,新一轮城市总规都应体现成都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

此外,简阳交由成都代管,成都市域面积增加至14334平方公里,市域人口增加了约150万,也要从更大区域统筹城市发展,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加之天府国际机场启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处于加快建设进程中,未来成都市发展能级、发展方向、功能布局以及区域发展格局将发生巨变。

面对大环境的变化,新一轮的总规编制也顺势而出且迫在眉睫。

通过对人口、经济、生态、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现行总规的实施情况进行全方面系统评估后,城市发展尚存的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人表示,前期已开展了与总规相关的十余项专题研究,在新一轮城市总规中,着重从多个方面进行解决。

亮点

1

建国家中心城市 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

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后,赋予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使命,“因此要求成都必须抓住机遇,通过编制新一轮总规,重新梳理规划定位和发展指标,全面加强对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从而推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

如何加强成都国际影响力是其中一项。“既兼顾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和经济贸易,又兼顾国际教育、文化等软实力,让居民在成都即可感受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氛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成都老百姓而言,城市的发展带给他们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按照规划,成都将按照都市核心区、都市新区、卫星城、小城市、特色镇等多个层次,标准化配置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中心城区还将推进小街区规制,重点进行服务提升、环境整治、城市更新修补及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在落实发展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中,总规提出在引领辐射周边区域发展方面,要按照四川省“多点多极”战略,“将成都市的优质基础教育、医疗资源等向周边区域延伸,不断带动周边区域,形成网络化发展格局。”

亮点

2

独特的文化魅力 塑造有全球识别性文化形象

意见征询会上,城市文化的保护也是重点议题之一。

在这次规划中,如何体现成都的过去与未来,把成都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筑也是重要一环。因此,在新一轮总归编制中,明确提出要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塑造出成都具有全球识别性的文化形象。

“总体设计除了城市的风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世界文化名城的概念,下一步要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推动成都的文化走出国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胡章说,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增长,“但现在我们更多的会关注文化、宜居和特色。今后成都也会强化这块的内容,打造出一个宜居、文化和生态的都市。”

成都市政协委员钟锂也表示,“成都是一个有着4600年历史的古城,拥有非常丰富且具有生命力的历史文化,很可惜的是,现代建筑中成都符号却越来越少。”

亮点

3

构筑大都市区 打破传统单核集聚发展模式

上世纪80年代的成都,打破了单中心结构,并设置了多个副中心;90年代的成都,成为了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向东向南发展,市域形成三个圈层结构。而21世纪,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成都已站上了国家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台阶,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圈层也像扇叶状布局转变,开始在三环外建设副中心……

如何突出城市规划的区域统筹作用,中心城区和二圈层区以及三圈层区协调共同发展,也是此次总规编制所重点解决的问题。

其中,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在更大区域尺度重构是一方面。《规划》提出,将打破成都市传统的单核集聚发展模式,将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市域范围以及雅安的雨城区和名山区共37个区(市)县统筹考虑,构筑网络化的大都市区。

如何构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先统筹安排,然后再细化到各个区域,进行功能定位,“比如中心城区主要承担世界文化名城的集中展示,而一些高端制造业或者某些产业的创新研发,我们可以布局在二圈层范围,让二圈层和中心城市共同成长。”

交通是连接大都市区与省内其他城市发展的桥梁。《规划》明确,城市在现有城际铁路基础上,新增多条都市区内城际铁路,实现各城市间1小时的互通互达,并加强铁路和高快速路通道建设。

此外,跨区域协调产业发展也是区域统筹的一方面。其中包括了重点推动龙泉山东侧产业带建设,注重推进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雅安等跨市际的产业、旅游、物流等互补与协同,并构建市际复合交通廊道,支撑区域一体化发展。

亮点

4

确定城市规模

以水定人以地定城以气定形

意见征询会上,胡章将会议室的空间比作成都环境承载力。“会议室只安排了固定数量的座位,如果人多了,就会造成拥挤或其他问题。”胡章表示,这次的总规,将要做精做优,着重考虑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因此,新一轮城市总规将按照“三定”的发展思路,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从“水”、“地”、“气”来合理控制和规划城市规模,打造宜居环境。

以水定人,即以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容量为底线,合理控制人口规模,防止因人口规模过大而带来水资源不足的风险;

以地定城,即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前提,协调城镇生态、生产及生活空间,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城市空间无序蔓延;

以气定形,即通过构建多条通风廊道,改善城市通风环境和热环境,转变高密高强的城市开发模式,让居民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品质。

此外,城市总体规划也要“软硬皆施”。在新一轮总体规划着重解决的五个方面中,其中要求突出城市总体规划的刚性管控作用,即通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刚性控制线,稳固城市发展格局。

据了解,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对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设计、生态保护、居住等专项规划提出编制引导,在符合总规专项原则和标准的前提下,专项规划可进一步细化布局。华西都市报记者 杨晨

新闻推荐

穿越灾难 我们进步成长

5月20日。一个月过去了。被地震撕裂的芦山,千千万万的人正在用双手重建家园。然而这一个月,30天,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伤痛、守望、感动,谁能淡忘?没有一次灾难不是以人类的进步作为补偿的。从汶川到芦...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