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相融 名山茶山变“金山”
名山区中峰乡牛碾坪茶园。 郝立艺 摄
□代先隆 本报记者 刘佳
“前年在成都打工时,我和工友经常去农家乐喝茶,当时就羡慕农家乐老板的生活,没想到自己也会有当老板的一天。”随着家乡茶旅融合开发成效逐步显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海棠村四组返乡农民工黄炳良今年5月在牛碾坪茶旅综合体旁边开了一家茶家乐。
黄炳良闲时接待游客,忙时去地里采茶,现在不想出去打工了。用他的话来说,出去一个月挣六七千元,除开生活费剩下就两三千元。在家挣的钱更多,生活成本更低,最重要的是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黄炳良的故事只是当地无数村民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三年灾后重建,名山区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产业,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美好新家园,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指数。
茶旅结合 农户持续增收
“新村有茶家乐8家左右,功能不尽相同,游客可来品茶、骑游、就餐、体验手工制茶等。”7月12日,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新村一家茶家乐的老板刘林给记者介绍说,红草新村聚居点由于靠近清漪湖、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和湿地公园,周末游客多,靠茶园创业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在名山,一片片茶场是散落在山丘间的绿珍珠,穿梭其间的茶园绿道就是一条线,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生态旅游观光带。花海、荷塘、茶场、新村……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名山积极实践“以地方为主”重建之路,创新茶产业发展再建路径,让“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探索出 “茶+科技”“茶+旅游”“自建+援建”的发展主线,放大援建长期效应,推动农户持续增收。
走入古色古香的名山区跃华茶文化生态科技园,这里凉亭、步道、茶园、制茶工坊一应俱全,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采摘茶叶和手工制作成品茶。跃华科技园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项目,得到名山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前该企业的厂房在红岩乡,现在在城区重建了新厂,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也被带入新址建设当中。
如今,有许多游客来跃华科技园参观。跃华茶业总经理张波介绍,虽然茶业与旅游业结合才刚起步,但通过恢复重建,实现了跨越发展,从今年4月20日到现在,以旅游接待带动销售,已经有100多万元的营业额。
据统计,“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中,名山全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区纳入考核统计的308个总规划实施项目全部完工,完工率100%,累计完成投资71.56亿元,投资完成率100%;茶旅融合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187.3万人次,同比增长22.6%,旅游产业综合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26.9%。
自主重建 新村承载欢乐
灾后重建中,名山区双河乡骑龙村村主任何兴贵担任骑龙新村建设管委会主任。谈及重建新村聚居点,他感慨良多:“‘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在政府主导下,村民自主重建新房。为了推进进度、保证质量,我们成立了村级管委会,采取了统一规划,由承包商统一建设。通过建设新村试点,让村民看到了新村水电气、通讯等开通后带来的便利,提高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从道路硬化到新村建设,都会占一点村民的土地,一听说是灾后重建,群众都积极配合;同时,由于政府主导重建,施工方是否符合资质、报价是否合理、建筑质量怎样,政府都会把关,村民十分信任。”
三年来,正是干部群众齐心共建,名山的灾后重建工作才进展如此迅速。
“如今全村40多户灾后重建户全都入住新村聚居点,这里交通方便,晚上村民跳坝坝舞、搞文艺演出,非常热闹,生产生活也都很便利。”何兴贵说。
“新区修在坝中间,楼房修得长又宽,感恩共产党,努力奔小康……”三年来,名山区万古乡灾后重建新村,打造旅游环线,实现了茶产业迅猛发展,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该乡九间楼村的杨荣良、童少武两位老人编写快板诉说万古乡这3年的变化,为家乡点赞。
记者手记
让茶产业转型升级
“对名山来说,一亩茶平均收益已高达六七千元,基本上达到了 ‘天花板\’,单靠茶园增收已经很难,灾后重建中,名山提出要产业升级,搞茶旅融合,也符合我们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名山区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 “茶山变金山”“茶园变公园”,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灾后重建中,名山利用区位地理优势,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发展,抓住了茶旅融合发展这个“牛鼻子”,坚持党政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首位实施城乡住房重建、加快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倾力帮扶因灾困难群体,走出了“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的名山路径。
新闻推荐
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25日在攀枝花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长 张剡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一、2013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是攀枝花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而又特殊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
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名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