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重回灾区 我们看见火热的生活

四川日报 2013-07-29 15:28 大字

回放

夜晚,场镇街道上坐满救援归来的官兵。刚刚开街的龙门乡“古汉一条街”,从未如此人员密集。没有灯光的夜里,大家相依、互助,感知温暖。 ——摘自四川日报4月21日报道

《震后第一夜:相依互助,感知温暖》

重回震中龙门乡:

过渡房重安全 小超市生意隆

□回访记者:张守帅

7月25日,记者再次来到“4·20”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地震已经过去了近100天,沿途农户的宅基地废墟已清理完毕,田地里栽种的玉米,果实鼓鼓的,十多天后就将收获。

新场镇——“古汉一条街”的最里头,原是空旷的广场,地震时作为停机坪之用。广场上多了几排土木结构的坡顶房子。这是青龙场村上场口组首批80户过渡安置房,7月初已分配完毕。

记者找到村支书王泽兵时,几个农民正在向他反映房屋改造问题。每户过渡房长11米、宽3.6米,用隔墙分成大致相等的三间。“土木结构,基本能做到防水、防盗、保暖。”王泽兵说,因为禁止烧柴做饭,农户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村民严照志跟女婿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两套过渡房的装修,眼看着房子变得“精致”起来,他准备全家择日从帐篷中搬过来。

因为紧挨着新场镇,青龙场村村民的生活比较便利。“胖哥”芦春福,在乡上经营着一家超市。地震后,很多人都涌到那里买水、买蜡烛,但他坚持“不涨价”。现在芦春福的生意更好了。记者回访时,他两个手机相继响个不停,全是要货的。

“将以发展旅游为重点,精心打造民俗街、龙门溶洞、围塔漏斗等景区。”据龙门乡副乡长雍丽加介绍,龙门乡重建规划已过了征求意见阶段,其中将修建一条从县城到龙门乡的快速通道。

回放

“据调查,全区现在茶叶企业的库存量有125万公斤,比去年同期多出50万公斤。”名山区茶叶局局长阳永翔介绍,由于销售不畅,直接影响到茶农的收益。

——摘自四川日报5月9日报道《蒙顶山上茶 震后依然香》

又闻茶香遍名山:

茶企产值不降 蒙顶山茶名显

□回访记者:张守帅

雅安市名山区皇茗园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是从傍晚开始忙碌的,生产线上需要挑灯夜战。

7月25日一早,记者来到位于中峰乡半山腰的厂房,公司负责人杨大伟说:“地震后,我们以为产量要跌,没想到今年已有销售额1.1亿元,同比还增长了5%。”

地震后,从事茶叶经营10多年的杨大伟首次碰到客户流失。向皇茗园供鲜叶的3500户“签约”茶农,心情更加着急。

皇茗园筹集资金两千万元,以高于合同价大量收购鲜叶,给茶农吃了一颗定心丸。

杨大伟的工作重心转向“回流”客户。当时的一个机遇是,成龙宣布为蒙顶山茶免费代言一年。“地震一个月后,我们在成都召开沟通会,来了78家大客户。”

6月底,皇茗园首次参加哈尔滨国际茶博会,“带着8份订购合同过去,没够用。”“今年下半年,还要去广州、天津、北京等城市参加展会,几乎一月一次。”杨大伟感叹,地震后,蒙顶山茶跑得更快了。

名山区也在加快茶产业恢复重建。6月,投资10亿元的中国蒙顶山国际茶叶交易市场启动建设,有望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茶和藏茶交易市场。

回放

宝兴,“消失”的宝兴!就在各种救援力量吹响向震中芦山的集结号时,宝兴县仍是讯息不畅的“孤岛”。塌方阻路,巨石阻路,飞石阻路,省道210线雅安至宝兴路段,通车困难。

——摘自四川日报4月22日报道《“冲过去,就是宝兴”》

再进宝兴县:

道路单向通行顺畅

□回访记者:李梦媛

7月25日上午10点,芦山县铜头村。过了交警值守的关卡,顺着省道210线一路向前,就是宝兴县了。“请您稍等几分钟,前面是飞石、塌方多发路段,我们要保证您和前车之间,留出500米以上的安全避险距离。”

地震后,省道210线灵关至宝兴段损毁严重,抢险队伍兵分南北两路,从两端同时掘进。随着路障排除,通往“孤岛”的生命通道,终于具备应急通行能力。但抢通的路面宽度有限,至今仍采取“上午进、下午出、夜间关闭”的单向通行方式。

由于不存在错车,我们几乎是一路畅行。路面还算平整,途中有几处被砸得坑坑洼洼的地方,都竖起了标示牌,提示绕开。

“目前,铜头至宝兴一线,车辆的基本通行能力已经有了。”宝兴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胡永军介绍,“但是汛期的保通压力还很大,在泥石流高发地段,我们新建了5座棚洞。”

说起新出台的《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胡永军兴奋得直挥手:“宝兴境内有20多公里路段纳入规划。”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副局长罗玉宏介绍,他们负责的应急保通重灾区公路共有6条,长达200公里。共设置了27个保通点,平均每天投入保通人员300人、机械设备100台。

罗玉宏说,灾区道路基本做到了“随垮随抢”,公路因灾阻断时间最长不超过4小时。

回放

位于川西群山之间的芦山县城,灯火渐次阑珊。在全县最大的安置点、住着近3000名群众的县体育馆,喧哗逐渐隐退,安静的夜晚正在降临。

——摘自四川日报4月22日报道《平静的夜,忙碌的人……》

回访芦山体育馆:

帐篷阵营不见 216户人住板房

□回访记者:张守帅

90多天前的芦山县“帐篷体育馆”的景象,永远留在了照片上。如今的体育馆周围,800套活动板房取代了过去的帐篷阵营。

体育馆安置点目前住着216户县城居民。7月25日,12幢居民李瑞芳,在板房巷道里仔细擦拭3个组合柜。板房区禁止使用明火,李瑞芳的“新家”用起了电磁炉。厨房是公共的,每到做饭时,居民们端着各自的电磁炉来到厨房,熟识起来的居民,会相互交换一下菜品。

记者见到安置点的党支部副书记马文强时,两个成都来的志愿者正跟他沟通美化板房小区的想法。

马文强说,6月21日开始拆除148顶帐篷,他一度担心居民不配合。实际上,体育馆从帐篷小区变为板房小区,仅用了一周时间。

大家最关注的,还是建好板房之家。“尽管建设周期短,但考虑得很仔细,细致到男女厕位的比例。”马文强说,为了防水、防潮,特意把地基抬高了20公分以上。

不久前连降暴雨,道路上的积水全部倒灌到体育馆内。“但板房小区的排水系统经受住了考验,家里没进水。”居民王丽庆幸。

傍晚是板房小区最热闹的时候。白天工作的人们都回来了,坝坝音乐响起,跳舞的跳舞,转路的转路,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往昔的生活。

回放

4月29日16点过,宝兴县突降大雨。穆坪镇党委政府接到通知,当天21点半之前,务必将群众全部撤出冷木沟!

——摘自四川日报5月1日报道《雨夜,紧急撤离冷木沟!》

再探地灾隐患点:

安全员和工程师睁大眼睛看好家

□回访记者:李梦媛

7月25日下午1点20分,省道210线灵关至宝兴段,在小鱼溪附近,桩号295+750m处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见到了苟全香和苟大军。

他俩身穿橘色荧光工作背心,头戴红色安全帽,都是震后报名参加培训,当上了地灾隐患点观察员的。苟大军说,他们每天的工作,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守在这个隐患点的路边,时时观察山体情况,遇到车辆经过,就举起手里的小旗,告知对方,通行是否安全。

苟大军拿起脖子上挂着的小望远镜,仔细地朝山上望。“山上树多草多,有石头滚下来不容易发现,所以也要配合用耳朵听。”

一辆越野车驶来,苟全香根据苟大军的安全指示,挥动绿旗。

“我们做观察员两个月,每月拿3000块钱工资,没在田里干活了。”苟大军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家,看好了才放心。”

在宝兴县的冷木沟地质灾害隐患点,记者也听到了一句相似的话。

冷木沟泥石流应急抢险治理工程副总工程师黄晓明,来自省909地质队,是绵阳人。自从地震以来,他就变得“不着家”了。“把冷木沟当自己家了。”黄晓明说。

冷木沟紧邻宝兴县城,2012年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给当地造成了重大损失。今年又受“4·20”地震影响,区域内形成了新的松散体、不稳定体达300万立方米。

5月7日,地震过去17天后,冷木沟泥石流应急主体工程全面展开。如今,整个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黄晓明的担心却还写在脸上:“今年雨下得猛,冷木沟泥石流一旦大规模暴发,直接威胁到这里12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壅塞宝兴河,威胁整个县城的安全。”

这些天来,他在冷木沟来来回回地走,去各个施工点查看。如果不是因为看到眼前一座又一座的拦渣坝,来到冷木沟,更像来到一处秀丽的风景区。“这几个月我简直把它当家了。不把它治理好、看护好,不放心。”

新闻推荐

应将心血向民倾

——参加联村帮户活动手记□省委组织部办公室陈润培8月29日,按照部里安排,我和同事们一道去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朱场村参加联村帮户活动。看到村里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握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总念起...

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名山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