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生命镌刻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
对待工作,他始终秉承“不干则已,干就干好”的原则。同事眼中,他“骨头硬”“本领硬”“作风硬”。村民眼里,他是个大好人,不苟言笑,带领群众致富。
2012年就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却仍然坚持上班,甚至住院前一天还到村里谈工作。他是第四届“感动雅安”道德模范袁超,生前任芦山县芦阳街道(原清仁乡)大同村党支部书记。
一心为民初心不改
1996年起,袁超开始在大同村工作,一干就是21年。
说起袁超,大同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罗国富红了眼眶,七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2013年4月20日8时许,芦山发生强烈地震,一时地动山摇。随后,他在赶往村委会的路上,遇到骑着摩托车的袁超在大声提醒群众避险。随后,袁超和他火速返回村委会,召集村干部、党小组组长和全村共产党员紧急集合,组建“抗震救灾党员应急队”,分5个小组,挨家挨户对全村576户1900余村民进行逐一通知和安全排查。
袁超不顾余震危险,奋不顾身从摇摇欲坠的民房中抱出两名年幼的留守儿童,从即将坍塌的木房中背出空巢耄耋老人,救助运送伤员、抢救财物……
他微驼的身影一次次冲锋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袁超的带领下,大同村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从废墟中抢救出了63名轻伤群众和8名重伤人员,全村1900余人无一人死亡。
安置受灾群众、震后维护秩序、搭简易帐篷、做大锅饭、发放救援物资……袁超无处不在,一忙就是几个月。
袁超常说:“不干则已,干就干好。”
他做到了。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对于袁超而言,早已透支的生命频频亮起“红灯”。2011年,他便查出患有食道癌,前后做了几次手术,经过多次化疗,身体才渐渐好转。医生一再嘱咐他生活要有规律,每天按时吃药,不要熬夜,不能太操心,否则病情一旦反复,就容易威胁到生命安全。
“高强度的劳累,连我们正常人都受不了,何况是癌症病人。”罗国富眼中噙满泪花。
地震后短短2个月,袁超的体重由150余斤降到120斤。
“那时,他的嘴唇干裂、声音沙哑、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吃饭下噎难受,甚至喝水都会疼痛……”罗国富说,在这种状态下,袁超毅然扛起灾后重建的重任,继续奔赴在灾后重建的第一线。
“4·20”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后,袁超又忙碌着指导村民修新房、建新家。为了让大同村村民早日重建家园,袁超殚精竭虑,不曾有过丝毫懈怠。在灾后重建中,袁超带领大同村376户重建户率先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农房重建完成后,他又带着村“两委”积极谋划大同村产业发展。
袁超的病让他必须付出比健康人多几倍的精力。每天连续工作30分钟以上,他的食道肿痛难忍。而繁重的工作使他只能躺在椅子上缓解疲劳,思考问题,处理事务。罗国富算过一笔账,虽然这几年袁超每次住院会耽搁一阵,可他一旦回到村上,每天来得比哪个都早,他的工作量是常人的两倍。
可袁超却说:“我只有这样努力工作才能忘记病痛。不知道哪天身体就不行了,得抓点紧,趁活着多给老百姓干点事。”
2017年3月,袁超的病情愈加严重。同年5月,年仅56岁的袁超永远离开了他工作和生活的这片土地,生命定格在56岁,大家落泪惋惜。
走在大同村的十里山涧,农田、菜园、新房依次映入眼帘,田间耕作的老农,村头嬉戏的孩童,如火如荼建设的美丽乡村……然而,在这片土地工作和奋斗了21年的袁超,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美景。
袁超扎根基层,守住清贫,21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办好事,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在干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永远前进。
本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高速公路服务区并不陌生,但国省干道公路服务区却鲜少耳闻。在国道351线芦山县境内就有这么一个服务...
芦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芦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