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木雕技艺精 “巧雕”古道背夫群

四川日报 2020-02-18 06:37 大字

芦山雕刻工艺源远流长,郭沫若曾题诗赞誉“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尔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巧雕”“天人合一”工艺手法使芦山雕刻作品享誉国内外。时光流转,古老的遗存富集于芦山的山水间,也培养了这里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其中,以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毅恒为传承代表的刘氏木雕,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刘毅恒在芦山县城还开设了刘氏木雕传习所。

刘毅恒,今年44岁,土生土长的芦山人,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8岁就能雕刻童子、财神、土地爷、关公及小动物等。1998年,在一名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刘毅恒在家乡聘请了几名工人,租了一间门面,干起了木雕业。

“我第一件卖出去的作品是一只柏木雕成的鹰,卖了100元。”时至今日,刘毅恒依然记得当时的兴奋劲。

“只要作品好,就不愁卖。”为了提高技艺,刘毅恒先后到福建、浙江等地寻访木雕艺术大师,并将他们请到芦山来,现场指点迷津。2005年,他获得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木雕技艺愈发炉火纯青。

“如果没有创新,刘氏木雕走不远。”刘毅恒构思、雕刻的茶马古道木雕群,便是一个“创新样本”。

这组木雕作品计划做8件,已经完成5件,有老背夫、青壮年背夫、女背夫,还有马匹等造型,选用乌木为原料,运用劈雕的技法,以大、中斧劈粗坯,用小斧头及平刀、圆刀、斜刀等工具对背夫的五官、衣服、纹饰进行刻画。在局部细节,又运用了多层次的镂空通雕,展现背夫们步履维艰的状态。

刘毅恒说,作品全部完成后将参加今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弘扬悠久的茶马古道文化。本报记者 文莎 整理

新闻推荐

织牢疫情防线 打赢防疫硬仗

1月28日,芦山县双石镇西川村出现该县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随即西川村设立全县唯一一个居家医学观测点,成为疫情防...

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