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老记者再访新闻现场|36年前 这组报道率先为饥饿大熊猫发声

四川日报 2019-06-24 09:26 大字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只大熊猫在树上纳凉。

从濒危到全球瞩目,大熊猫命运由此改变

这是一组36年前的新闻报道。在《四川日报》首发,随后被海内外媒体纷纷转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世界各国政府、动物保护组织反复引用,堪称抢救大熊猫的“动员令”和“鸡毛信”。

这组报道率先披露了大熊猫当年的生存状况,阐述了箭竹开花与大熊猫挨饿之间的关联度,激发了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抢救和保护大熊猫的热情。这就是1983年7月7日起,在川报刊载的《竹子开花忙坏专家》《“国宝”遭灾牵动万人心》等10多篇系列报道。

36年后,又一个盛夏,这组报道的作者、94岁的川报老记者陈能文再访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新生代记者一起,追忆、见证和展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保护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精要撷录

●在川陕甘大熊猫分布的地方,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以之为食的“国宝”大熊猫,面临着一场深重的灾难

●情况紧急,万人忧心。为了抢救大熊猫,国家拨款八十万元。从林业部到受灾地县都成立了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日本有上百家报纸报道这件事,全世界人民关注着大熊猫

●芦山县钟灵公社高明伦,一天上山干活,看见一只饿慌了的大熊猫正在咬食他家一只三十多斤的山羊。他担心随他上路的家狗惊扰大熊猫“进餐”,立刻将狗死死抱住,直到大熊猫吃完

再访现场

“当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啊。它们的祖辈来到这里时,又病又饿。”6月12日上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站在大熊猫“雄滨”(为著名的“浜家族”成员之一,祖先为上世纪80年代野外救护的“美美”等)的圈舍前,94岁高龄的陈能文感慨万千。天气越来越热,陈能文却高兴得像个孩子,不顾陪同人员的劝阻,盯着努力往嘴里塞竹子的“雄滨”拍个不停,“小乖乖,慢慢吃哟,没得(大)熊猫跟你抢……”

以前的荒地变成大熊猫乐园,“浜家族”们逐步摆脱生存危机,横跨川陕甘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机制也正在探索。

时任四川日报记者的陈能文,不仅是这些改变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之一。

300余字报道引来全世界关注

1983年春天,陈能文在采访中发现:箭竹开花了!跑林业口、与大熊猫打交道多年、被同事们戏称为“陈熊猫”的他感觉不妙:箭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一旦开花就会枯死,大熊猫的生存将受到威胁。箭竹开花究竟是个案还是大范围?陈能文开始搜集相关线索。

留意类似线索的还有胡铁卿。这位时任省林业厅野保处副处长的老人记得,当年仲夏,箭竹开花已经蔓延至整个邛崃山系和岷山山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熊猫保护与科研刚刚起步,人们对于箭竹开花的后果认识还不充分。1983年5月,在原省林业厅的帮助下,陈能文前往平武县、松潘县、九寨沟县、卧龙保护区和芦山县等野生大熊猫分布区,辗转近一个月,实地调查采访箭竹开花和大熊猫生存情况。

当年7月7日起,由陈能文采写的《竹子开花忙坏专家》《“国宝”遭灾牵动万人心》等10多篇系列报道在《四川日报》陆续刊登。特别是第一篇关于箭竹开花的报道,只有三百多字,却引来境内外上百家媒体转载,引发了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抢救大熊猫的热潮。

报道刊发后不久,中央就决定:由当时的林业部牵头成立大熊猫救灾领导小组,并发起全国性的抢救大熊猫倡议。随后,各地捐款捐物纷至沓来。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熊猫咪咪》也应运而生。

4年抢救病饿大熊猫59只

当时,世界各地政府、公益组织和个人不断向四川表达慰问之情。一位美国旧金山的小朋友在给四川林业部门的信中写道:“在我们这儿,很多人都喜欢大熊猫……”

更多的官方、民间和半官方团体,则直接行动起来,与中央部委和四川对接,商讨援助和抢救方案。当年,在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援助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迄今最大的一个大熊猫科研繁育机构。1984年2月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把大熊猫列为世界10种濒危动植物之首,给予资金、技术帮助,还号召全世界为大熊猫捐款捐物。1987年,为了照顾抢运至成都的大熊猫,位于成都北郊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拔地而起,几经扩建,这里已经占地超千亩、拥有大熊猫上百只。

至1986年9月,全川共抢救病饿大熊猫59只,救活47只,成活率79.7%。23只经抢救恢复健康放回了山林,24只被收养。陈能文的《“国宝”遭灾牵动万人心》也获1984年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1985年,陈能文被国家林业部表彰为“抢救大熊猫先进个人”。

但系列报道及箭竹开花所产生的影响不止于此。某种意义上,甚至改变了大熊猫保护的理念和模式。

见证大熊猫保护的不断升级

此后,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迅速启动第二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设立保护区。同时,布设巡护力量、启动栖息地及周边地区生态移民、禁止栖息地附近林木采伐等。至2015年,四川境内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已增长至1387只,栖息地面积恢复至202.7万公顷,均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50%以上。

为了保护大熊猫的种群延续,上世纪80年代四川乃至全国开始攻关大熊猫繁育技术,并于1986年取得决定性突破,实现人工圈养繁殖。至去年,全川已有圈养大熊猫近500只。凭借丰富的圈养种群,本世纪初期,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大熊猫野外放归。迄今,已在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等地累计放归大熊猫十余只,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放归区域的种群数量。

更高层次的保护一直在继续。2003年开始,四川一直在倡议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2017年初,中央最终决定整合川陕甘三省的大部分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试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最终,充分发挥大熊猫的“伞护”作用,实现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勘界划界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熊猫保护之路上,一代代川报记者从未缺席。

“希望你们这一代年轻记者,能继续为大熊猫保护再上新台阶鼓与呼。”临别之际,陈能文一再拉着记者的手交代:不要忘了及时报道保护大熊猫的新举措、新政策,一定要把对大熊猫的关注延续下去。

一语成真

被全部采用的三条建议

在系列报道中,陈能文建议参照1975年岷山地区竹子开花抢救受灾大熊猫的经验,将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秦自生等的意见整理成三条应急措施:在箭竹品种少的地区,冷箭竹枯死后,将大熊猫“移民”到竹子多的地方;没有条件“移民”的地方,把大熊猫捕捉起来“收养”;给大熊猫投食。

后来,四川省保护大熊猫救灾领导小组将这三条建议全部采纳。1983年,四川有大熊猫分布的县组建起40多个野外救护队,专门在箭竹开花区域从事饥饿大熊猫救护、搬运和放归工作;而随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陆续成立,专门负责饥饿、伤病野生大熊猫的救助、饲养工作;当时,四川林业系统抽调上百名干部,针对大熊猫饮食习惯,定期在野生大熊猫出没区域投放生肉、玉米、鲜竹子等食物。

一文两读

国宝也曾为“生计”发愁

“老陈(陈能文)的系列报道刊发以后,我的工作就充实多了。”现在已经93岁的冷峪阳,1983年在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任职,主要工作是受理抢救大熊猫的捐赠事宜。1983年夏季,川报的系列报道刊发后,他就把铺盖搬到了办公室,每天处理的汇款单、慰问电和慰问信不计其数,“写回信把手都写酸了。”此前,他四处“化缘”却乏人问津。

冷峪阳说,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也吸引了国际目光。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日本、美国和欧洲诸国纷纷来电接洽。欧美诸国不仅带来了抢救大熊猫急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还带来了全新的保护理念。1983年在卧龙成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开启了圈养繁殖-野化放归等保护大熊猫新范式,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数十个以大熊猫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在川陕甘大地上陆续建立,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的生态移民、禁止伐木乃至产业转型这些保护思路,至今仍适用。

“他(陈能文)退休后,我也见过他几次。老人家精神好,一直在关注大熊猫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科教处处长张黎明记得,几次与陈能文相见,老人都在谈论大熊猫——无论是当下热门话题国家公园,还是对外科研合作交流。“他们挺过了最难熬的时段,开启了大熊猫保护新篇章。我们当然要继续往前走下去,把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和大熊猫保护事业做好做扎实,让国宝不再为‘生计’发愁。”

记者手记

时间,让文字更有力量

和陈能文重返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当天,记者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与老人的合照,瞬间引发林业系统的热烈反响。

“陈老还好吗?”年过八旬的胡铁卿专门打来电话,一再叮嘱:问陈老好,向率先为饥饿大熊猫发声的陈老致敬!而远在北京的首任“熊猫特首”赖炳辉,闹着要和陈能文通话,“他的稿子,改变了我和大熊猫的命运!我要当面和他说声谢谢!”当年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今已是省自然资源厅调研员的李建国,仍然记得在油灯下一起核对稿件数据的场景,“陈老催我说,‘搞快搞快,抢救大熊猫要紧!’”

这群耄耋之年的老人说,经历过那个壮怀激烈年代的人都知道,当年陈能文和四川日报直面现实,体现了新闻业的担当,推动了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进步。这些报道获得怎样的赞誉都不为过。

时间过去36年,发黄的旧报纸上,一行行铅字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相反,洗尽了岁月的铅华后,变得更加清晰,更有力量。

时光轴

2019年1月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下属7个管理分局挂牌,意味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入攻坚阶段

2018年11月

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挂牌

2017年

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06年4月

大熊猫“祥祥”放归野外,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尝试人工圈养大熊猫放归

1994年

中国政府宣布,启动大熊猫对外科研合作

1987年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成都北郊挂牌

1986年8月

卧龙核桃坪基地内,首只人工圈养的大熊猫“蓝天”降生。这是四川首次实现人工繁育大熊猫

1984年

中国加入《华盛顿公约》,停止大熊猫赠送

1983年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卧龙保护区挂牌成立

1983年春

卧龙等岷山山系及邛崃山系出现大面积箭竹开花,触发大熊猫口粮危机

新闻推荐

明确任务 科学管理 确保项目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雅安日报讯10日,世行贷款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工作检查启动会召开,听取世行贷款雅安灾后恢复重建城建基础设施项目...

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